• 愛是最好的調味品,《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開播(附視頻)

    ↑點擊上方“餐飲O2O”關注我們

    大年初四,溫暖回歸


    “在飛速發展的當下,每一個人都需要用一種方式守住自己,其實食物是最好的方式。有過一些科學的調研,通過嗅覺和味覺對人的提示,能讓人記憶迅速地回到6歲到10歲的童年時期,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很多人看到很多食物會立刻想到了家鄉,想到了媽媽的味道,想到了廚房。”舌尖三總導演劉鴻彥說道。




    2月19日正月初四晚8點,《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在央視綜合頻道與央視紀錄頻道播出。從2012年推出第一季開始,“舌尖系列”儼然成了中國原創紀錄片界的超級大IP,這部作品掀起的收看熱潮也是中國紀錄片產業“如春”的轉折點。


    第一集 宣傳片


    第三季依舊延續透過食物與人物展示中國文化的路數,在“中國味道”里不僅嘗到“味”,還要品出“道”。只是隨著美食題材節目的日益豐富,以及觀眾審美情趣的提高,《舌尖三》將以更年輕、更國際化的視角展現美食,并且開墾更多衍生話題。


    所以在最新一季中我們既能看到一份陜西水盆羊肉背后的匠心傳承,也能體驗辣椒從觀賞植物變身食材背后的飲食文化變遷融合,還能了解灶、刀、壇、鍋、盤、碗等美食器具的故事。


    這個由不少“90后”組成,甚至加入了歐洲“外援”的制作團隊,希望讓人觀眾為美食垂涎,為故事流淚的同時,也了解到中國人是如何一口一口“吃成”今天這個樣子的。


    01

    食物、人物、文化,還是一個不少


    “舌尖系列”的成功,在于抓住了“吃”這個人類的共同話題以外,更得益于把“吃”這件再日常不過的生活體驗,解讀出了人情、人性,生活觀、價值觀,甚至是歷史、文化,成為了解中國與中國人的一扇窗。


    在第三季中,這樣的敘事風格被延續下來。“食物、人物、文化,是第三季一開始就定下的關鍵詞”,劉鴻彥介紹,為了將這三個元素結合的更為生動緊密,劇組耗時 10個月,足跡遍布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在115個拍攝地中,將400多道美味納入鏡頭。


    愛是最好的調味料”,在對300多人的采訪中,類似質樸鮮 活的表達不時涌現,讓劇組感動。他們用航拍、延遲等技術鏡頭捕捉中國佳肴的極致之美的同時,也試圖挖掘出根植在食物背后的文化魅力與精神認同。


    在對300多人的采訪中,類似質樸鮮活的表達不時涌現


    “陜西水盆羊肉”是入鏡美食之一,在這道看似平淡無奇的家常美味背后,展現的是一個父子兩代人傳承技藝與匠心的溫情故事。在陜西一家水盆羊肉店中,店主老白定 下這樣一個規矩——開店前必須親自品嘗羊肉湯的味道,味道不合格就不開門。


    這樣的堅持讓店鋪中的水盆羊肉的口味幾十年如一日地傳承下來。佳肴的味道與烹飪 技巧背后,是中國人對火候的理解與堅持,我們的今天不正由這樣一個個渺小又偉大的“堅持”所塑造?


    挖掘平凡食物的前世今生,普及趣味知識點,亦是第三季的看點。在某一集中,辣椒的食材演變史便頗具看點。原來,辣椒在數百年前曾是江南人家的觀賞植物,后來辣 椒向西遷移,才開啟了自己在中國菜中的“食材生涯”。與人一樣,食物的“遷徙地圖”中亦包含著融合與創新。


    辣椒是一個小小的切口,食材的流變讓觀眾得以在全球視野下審視中國美食的獨特性,在歷史演化過程中探究中國美食與文化的流變,進而對人與食物的關系有進一步的理解。


    食物、人物、文化,是第三季一開始就定下的關鍵詞


    02

    話題、班底、音樂,都在升級換代


    六年前,《舌尖上的中國》的出現讓美食題材紀錄片成為香餑餑,這部作品的拍攝手法與旁白設計也一度被同類作品爭相模仿。如今,沒有了“唯一性”的優勢,觀眾 的審美與期待又在不斷上漲,這給第三季的創作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繼承前兩季的優勢之外,針對新審美的創新升級在所難免。


    《舌尖三》的創新從其涵蓋的話題中就有最直觀的體現。這一季的八集分別講述了器具、宴席、廚人、小吃、點心、食養、時節與融合等話題。其中的器具、食養、宴席 與融合都是之前未曾涉及的話題,導演說,想要通過展現更多與美食相關的“衍生話題”,表現中國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拿器具為例,中國有“美食不如美器”一 說,然而在以往的美食節目中,器具卻是被忽略的存在。《舌尖三》為“器具”專開一集,將灶、刀、壇、鍋、盤、碗等食器的故事搬上熒屏。


    相比前兩季,舌尖三涉及的話題面更廣


    與前兩季相比,這一季的拍攝團隊也更為國際化、年輕化。攝制組中出現了一些老外的身影。在外國人眼中,中國食物奇在哪,美在哪?他們又如何將我們熟悉的食物拍出新意與陌生感的?這些細節“彩蛋”都隱藏在第三季的鏡頭語言中。


    除了內容呈現與鏡頭語言之外,一些細節也在更新換代。比如,每一集的片名都會從“說文解字”的角度切入——每一集都會根據主題,選取一個合適的漢字為名,把對字的追根溯源與食文化進行結合。再比如,前兩季非常成功的配樂也將迎來創新,民樂與現代元素將進行巧妙融合。


    03

     “器具”打頭陣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舌尖3”首先與觀眾見面的是主題為“器具”的一集,節目中講了鍋、刀、灶、案、籠、壇等器皿器具,排在第一集打頭陣播出,出乎很多人意外。



    對此,總導演劉鴻彥介紹,《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在傳承前兩季節目格調、氣質的同時,以創新開拓的精神,開發出了“器具”、“食養”、“宴席”、“融合”等新的創作主題方向。


    食物是中國人感知和把握世界的一個重要方式,“舌尖3”希望探索的是在這條發展之路上,中國人是如何一點點吃成了今天的樣子。第三季的節目完善故事,強化人物,強化食物背后的文化,既近觀食物之美,又遠眺文化淵源。


    從歷史演化過程中探究中國美食的遷徙與融合,深度討論中國人與食物的關系。“器具”正是一個全新挖掘的方向。


    “器具”的分集導演駱永紅則表示,“器具”放在第一集,是因為所有的食物再精美,它的源頭離不開灶、離不開鍋,離不開從食器到盛器。開篇明宗義,“器具”闡述的就是中式烹飪術的過程,而這樣一個清晰的脈絡,會展現不一樣的一些東西。



    四川名廚蘭明路既是片中人物,又作為觀眾第一次看了節目。他認為,一般大家評論美食都從“色香味”等角度來評價,很少特別關注過“器”。


    “舌尖3”用第一集來講各種烹飪器具,從而講烹飪技巧的發展演化,從廚師的角度和廚師對器具器皿的感情來講,很能引起共鳴,而且器具的不同的確對食物的不同味道,以及烹飪的不同方法,都會產生直接的、重要的影響。節目把器具與美食聯系起來講,讓美食更加有味道,既看熱鬧,也看門道。


    04

     美食器具不僅承載食物

    更承載歷史文化


    駱永紅導演表示:器具跟食物密不可分,比如,節目里的鐵鍋是三萬六千錘錘打出來的,手把和鍋是一體的,適合廚師翻炒,它的不沾鍋這個特點,就用了九轉大腸、清水炒雞蛋這兩道菜表現出來。


    在《齊民要術》里面提到兩個炒菜的技法,其中一個就是炒雞蛋,名叫“炒雞子法”,后來因為篇幅和內容的原因沒有納入節目。這個鐵鍋和炒菜的關系,不僅體現在成就了魯菜,還體現在因有鐵鍋才有了“炒”,“炒”在中國烹飪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因為烹飪術里面有54種炒法。


    到了宋朝的時候,鐵鍋也好、炒菜也好,都特別普及。宋朝的飲食文化是一個高峰,當時鐵鍋也得到認可,因此它和我們老百姓的餐飲文化是密切相關的。



    總導演劉鴻彥介紹,“器具”這一集,形式上是講器具,但實質講的是中國的中式烹調術。只有先有了器具才有了后面的美食,所以它也是所有美食產生的基礎。


    比如鐵鍋、菜刀,后面表現的其實都是中國那種烹飪的技巧,像蒸、炒,講的都是中國特別獨有的一些烹飪技巧,包括像泡菜,都是以器具這樣一個形式來體現,是上升到了中式烹調術,上升到了文化的層次上。



    05

     器具背后的工匠和工匠精神


     “器具”一集除了表現器皿和美食,還通過鏡頭和故事講述了器具背后的人。駱永紅導演談到:歷史是由什么組成的?離不開人。制作這些器皿的人是我們鏡頭需要去表達的。器物最關鍵的是它跟工匠、跟工匠精神相關,跟它里面所附著的這種情感相關。


    駱導深刻地感受到,片中人物甚至會有一種偏執感,就是專于一事,他們有一種精神,一個是能夠沉得下來、守得住,一個是能夠創新。


    總導演劉鴻彥也表示,工匠精神是永遠不會落伍、不會過時的。傳統的東西,和匠人身上特別優秀的品質,是值得被保留的。


    像石鍋,雖然靠純手工制作很難滿足大眾需求,但還是希望能讓大家知道我們國家也有特別好的東西,也希望更多的觀眾了解我們的優秀傳統,這也是一種文化,器具上的文化。



    06

     萬物皆有生命

    你會真實感受它的存在


    談及拍攝第一集,給導演留下印象最深最震撼的畫面是什么,駱導回答:到蘭明路家泡菜貯存的地方,那個場景是最震撼的。那里的聲音就像我們所看到的,我們的鏡頭不僅僅貼近來,其中也有中景鏡頭,包括泡菜壇吹出來的泡,它是自然的發酵過程形成的,力量很大,此起彼伏。


    這里“咣咚”,那里“咣咚”,甚至泡菜壇子上扣的大蓋碗都會被這種力量掀起來!之后錄音師專門在深夜錄制,我們知道最好的聲音還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在那里面真的讓人覺得十分震撼!


    當然那個震撼不僅僅是幾百個泡菜壇子在窯里面所帶給你的視覺震撼,還包括發出的聲音會讓你感覺到萬物都是有生命的。就跟片中另一位人物張宏說的一樣,“泥有泥性、人有人性”。萬物皆有生命,這種感覺十分真實。



    07

    愛是最好的調味品


     “舌尖3”第一集節目里除了器具和美食,大家對節目里出現的人物故事印象也很深,這也是“舌尖3”著力的一個方向。對此,駱導講道:做紀錄片,矛盾、沖突、情感這是一個紀錄片的生命。

    為什么大家嘴里總說故鄉的味道、媽媽的味道,并不是說菜有多么奢華,而那里面的記憶正是你情感的記憶。這里面所有的關聯,器物、食物,一定離不開情感,離開了情感,片子也不成立了。

    比如說到鐵鍋,通過其背后的故事,呈現的并不是一口鍋,而是有一種更加厚重的東西蘊藏其中。這里面的鍋,一定不僅僅是一塊鐵皮,而是它背后讓人內心觸動的故事。故事只是一個載體,實際上最重要的呈現是情感,讓人觸動的也是情感,這是關鍵。

    在“舌尖3”的總宣傳片里,有一句“金句”:“愛是最好的調味品”。這句話來自于第一集的蘭明路。蘭明路平時工作繁忙,很少給家里做飯,有一次難得抽出時間在兒子生日時為家人做了頓飯,家人非常感動。這讓蘭明路體會到:“愛是最好的調味品”。



    劉鴻彥導演總結道:“愛是最好的調味品”,它不光是蘭明路一家人從家庭關系的角度來理解美食,也是我們在做“舌尖3”節目創作過程中深深感受到的。無論是美食背后的人物故事,還是美食背后人與人的關系,還是美食背后的傳統文化,愛都是調出最好味道的佐料。


    舌尖三多角度地闡述了人與食物的關系,關乎著我們每個餐飲人,歡迎評論區留言!


    – END –


    來源 | CCTV舌尖上的中國

    整編 | 餐飲O2O—小貝



    7大現象級餐飲品牌深度解析

    餐飲O2O案例式新書發售

    更多精彩干貨

    點擊關鍵詞,關注更多精彩內容

    選址 | 運營 | 產品 | 定位 | 營銷 | 組織

    外賣 | 快餐 | 茶飲 | 燒烤 | 日料 | 小吃

    創新故事會 | 匠心故事會 | 行知研習社

    西貝 | 九毛九 | 胡桃里 | 松哥 | 老板戀上魚

    餐飲法律:餐飲法務官 | 餐飲燈光:石客照明


    中國餐飲精英交流學習社群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騷擾O2O君!

    電話/微信號:13332662349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51399.html

    (0)
    上一篇 2018年2月20日 22:26
    下一篇 2018年2月20日 23:05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