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島咖啡大敗局:從3000多家門店到一無所有,咖啡加盟坑了多少人?

    ↑點擊上方“餐飲O2O”關注我們



    成功的咖啡,會讓顧客提升逼格。失敗的咖啡,只能自己默默裝逼。而最最失敗的,該是那些會讓消費者趨而避之,認為在此消費反而會自降身價、low成土鱉的咖啡。


    上島咖啡由陳文敏于1968年在臺灣創立,歷經30年發展,它終于從不起眼的街角小店來到內地,在海南開出第一家內地店。


    搶灘大陸市場,它比星巴克和COSTA都要快一步。在這個絕佳的“空檔期”,2000年左右,很多人第一次去的咖啡廳就是上島咖啡。


    它的打法簡單粗暴——開放加盟,不到10年,在大陸就有了3000家門店。


    本來定位高端,先發制人,搶占獨家市場,前景大好。怎料高開低走,后勁不足,盲目加盟擴張,質量下降。


    內憂外患,品牌形象一落千丈。寥寥數年,如此巨大的落差,除了自己作死的上島咖啡可能也是沒誰了。


    上島咖啡沒落的案例,是為品牌商敲響的警鐘,也是對餐飲人的一個警示。



    01

    三大致命內傷

    上島咖啡輝煌不再!


    曾幾何時,上島咖啡是城市小資和商務人士最喜歡去消費的場所,沒有之一。


    畢竟,上世紀末,在剛剛享受到改革開放成果進入經濟高速發展的大陸地區,“咖啡”這個洋玩意兒的普及率并不高,所以咖啡廳也自帶了一種新鮮和奢侈感。


    上島咖啡就在這樣一個時機,于1997年進入了大陸這個廣袤的市場,遠遠早于星巴克或COSTA。缺少同行業競爭者的上島咖啡一家獨大,在最好的時機,搶占了巨大的市場。



    可以說,在九十年代時,許多人第一次進入咖啡館,踏進的就是上島咖啡的門檻。所以,短短七年時間,依靠拓展加盟店,掛著上島咖啡招牌的門店在大陸達到3000多家。


    遺憾的是,如此的輝煌成績并沒能持續下去。究其原因,幾大“致命傷”不可不說:


    1.加盟模式簡單粗野,無后期服務;

    2.管控體系不規范,加盟商各自為政;

    3.股東內訌、缺乏長期戰略

    4.丑聞纏身


    上述幾大“內傷”致使品牌生命力消耗殆盡,失去了口碑的上島咖啡,又何以應對外部來自同行業競爭者的嚴峻挑戰?


    02

    內傷一:

    只管收加盟費,缺乏服務支持


    上島咖啡的加盟模式很簡單,僅僅收取初次加盟費以及后期續約費。在短期“加盟費”的利益驅使下,股東們為了迅速獲取資金,大肆拓展加盟店數量。


    在這樣的模式下,上島咖啡收取了加盟費用后就基本撒手不管,采取放養制度。那么,既沒有開店選址的調研和指導,也沒有中期銷售的支持,甚至也沒有后期營銷數據分析,除了一塊上島咖啡的金字招牌,缺乏創業經驗的加盟商只能靠自己摸索前行。



    例如,很多想要開咖啡店的創業者,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咖啡店要有“特色”——要有文化主題,要在環境、菜品、音樂、裝修等方面下功夫。


    的確,這些要素都很關鍵——做得好,會讓消費體驗更加舒適,增加黏性;無功無過不會扣分;但要是做得差了,輕則人氣流失重則砸了招牌關張撤店。


    但是,你要知道,它們都是附加項。很多人似乎都會忘記一點,一個咖啡店,最重要的當然是做好咖啡。連咖啡都做不好?零分拿好,遠走不送。


    作為品牌商,上島咖啡當然積累了大量經驗,但是如果不將這樣的經驗分享給加盟者,創業者沒有人帶領,要摸爬滾打地走過多少彎路才能踏上康莊大道?


    上島咖啡的加盟方式簡而言之就是:給錢就行!品牌收取初次加盟費和后期續約費,加盟門店獨立核算、自主經營。


    早些年,初始加盟費20萬~30萬元/年,還有5~6萬元/年的加盟管理費。初期籌備,需從總部進貨,價格比市場上貴一半。總部也會派駐經理、廚師,工資又加盟店支付。經營中遇到問題,也可向總部求助。


    很多老板以為開這么個店,逼格高、賺錢容易、經營也輕松。但是,事實情況呢?



    對于開店而言的第一個重要項目——選址,總部并沒有指導;員工培訓,老早就停了;經營支持,聊勝于無;食材采購,后來放任不管。


    也就是說,你每年幾十萬買的就是一塊招牌。到底怎么經營,基本全靠自己摸索。難怪劉強東曾說:“五年之內全國幾千家上島咖啡,加盟不用去選店、培訓,只收加盟費。這種商業模式有違消費者利益。”


    總部光顧著自己收錢,對于門店不予運營支持,很多老板連本錢都沒收回來,店就開不下去了。關店看起來虧的只是加盟商,畢竟品牌方該收的錢都拿到了,而且還有大批人在加盟的來路上。可是長遠看來,門店經營不好,品牌會受損,加盟商也就越來越少了。

    03

    內傷二:

    缺乏嚴格而統一的品牌管控標準



    由于領先于競爭對手進入大陸市場,上島咖啡順風順水地做大做強。


    但,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能力參差不齊的加盟商們現在上了同一條名為上島咖啡的“船”。作為“船長”的品牌商,就該篩選一下“船員”的體格,培訓他們的“航海技能”。


    只有步調一致,動作統一,才能保證航行時大家的力量能用在一處,不至于跑偏。如果沒有一套標準而嚴格的加盟管控制度來實現“標準化”、“統一化”,那么過度自由發揮的枝葉,只會白白浪費掉品牌這顆大樹的養分。


    比如,上島咖啡的品牌定位在高端商務會談,而一些加盟商看到其他行業本土化做得風生水起,就蠢蠢欲動地想要進行嘗試。


    一個品牌,進行本土化經營的策略需要謹慎評估和制定,稍有不慎就會失之千里。



    然而,上島公司并沒有關注到這樣的“異動”,或者說,他們也沒打算“費心”來管這事。


    于是,上島咖啡慢慢變質——有的店,咖啡質量上乘,環境舒適;有的店面烏煙瘴氣,喧鬧嘈雜。原本“高端商務會談場所”變成了“地方炒菜”和“抽煙打牌聚會”的地方。甚至一些店面頗有“創意”地提供了麻將桌供客人搓麻……


    俗話說“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而沒有管轄和約束,任由加盟商自由發展的品牌,又會出現多少顆老鼠屎呢?


    畢竟,對于加盟商來說,上島咖啡的品牌只是他們抱的“大腿”——一塊借以吸引消費者的招牌。因此加盟商們只關心自己的利潤,至于維持品牌口碑所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控制的咖啡質量、裝修風格、服務水平,那不在他們的關心范圍。


    加盟商自掃門前雪,損害的其實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品牌的整體形象。當品牌形象下降,自然會帶來利益的損失。但上島咖啡的股東們正忙著打自己的小算盤,也無暇顧及為一些加盟商做培訓和后期指導。


    特許加盟需要管控一個度,公司治理、組織架構及硬件、門店的精細化管理都要跟上。而上島咖啡始終在吃品牌的老本,沒有明確的品牌規劃和重新定位,呈現出的是末路態勢。



    04

    內傷三

    股東內訌,掏空品牌生命力


    可能是因為生長在“和平年代”,上島咖啡并沒有產生憂患意識。鉑瀾咖啡學院創始人齊鳴則就曾指出,上島咖啡過于依賴成功的前期加盟模式。


    由于缺乏居安思危的戰略思想,公司股東并沒有齊心協力地為應對之后競爭者的挑戰做出準備,反而早早的為多分一杯羹打起自己的小算盤——這也直接導致了對加盟商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足,使其成為一盤散沙。




    另外,股東們在自己分管的商業區域內,借助經營上島咖啡品牌的經驗上創立新品牌,升級加盟模式。


    專注叫板打擂和為自家拆臺的子品牌——兩岸咖啡、迪歐咖啡、歐索米蘿咖啡、法牧牛排咖啡和UBC咖啡等與上島咖啡在同一領域直接爭搶同樣的消費群和市場。


    中國烹飪協會國際美食委員會秘書長許萌曾對媒體表示,股東紛紛自行創立咖啡品牌,可以理解為他們不再看好上島咖啡這個品牌。


    忽略了“管理”這個品牌生存的核心,上島咖啡早晚會因為“目光短淺”、“臟亂差”的加盟把自己夾死。



    05

    丑聞頻出,不少老板“躺槍”


    品牌日漸西山,伴隨不少門店歇業,儲值卡無法兌現、消費者聲討現象在各地頻繁上演。如前所述,各門店自主經營,總部并未授權加盟店賣預付卡。一旦出現消費糾紛,總部和其他門店都沒有義務協助解決。



    對于不明就里的消費者而言,A店倒閉,成百上千的錢就這么打水漂了?心有不甘,顧客只好找到掛著同樣招牌的其他門店。各加盟店與總部是“單線聯系”,這個門店的卡都無法在另外一個門店消費,遑論幫其還債!


    可是,吃了啞巴虧的消費者總歸心有怨恨,對于品牌失望透頂,甚至遷怒于其他門店,導致其他門店名譽受損,生意一落千丈,老板真可謂無辜“躺槍”。


    更有門店爆出強制消費,比如在西安一家上島咖啡,客人消費了38元的咖啡,結賬時被被告知收取50元,服務員解釋本店人均最低消費25元,而且當顧客要求開具發票時,店家以系統有問題拒絕了。


    這樣接二連三的丑聞,不僅損害了品牌方,更是傷害到每一個加盟商家啊!



    06

    市場下沉

    五六線城市錢景如何


    在一二線城市頹勢已然,上島咖啡似乎做了戰略調整,逐漸下沉到三四線城市,不僅布局新疆地區,還在五六線的縣級城市開店。


    雖說一線城市的消費方式會影響二三線消費者,但品牌勢能漸弱的上島咖啡靠市場下沉,能否另辟新天地還有待觀望。



    除了“下縣城”,上島咖啡集團還“加備胎”,推出法牧牛排咖啡和 UBC coffee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島咖啡店辦的儲值卡并不通用。之前曾有消費者因加盟店跑路儲值卡無法使用與上島公司發生糾紛。


    對此,甘先生解釋說:“合同里面規定公司不約束加盟店的經營,儲值卡只能是單店自己辦,公司對此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其他店是不能通用的。”但不少消費者表示,上島咖啡在辦卡前并未向消費者提示門店之間不能通用。



    07

    末路態勢凸顯管理短板


    加盟有兩個渠道盈利:一個是加盟費,另外一個是食材的采購。如果上島咖啡的加盟店有自行采購權而不是總部集采,說明其加盟體系已經失控。


    近年來,星巴克、COSTA等外資咖啡品牌大舉進軍中國市場,數量紅海引申出了價格、運營以及門店管理等問題。


    上島咖啡近幾年始終在吃品牌的老本,沒有明確的品牌規劃和重新定位。


    此外,上島咖啡的消費人群與星巴克、太平洋咖啡等出現重疊,當其他品牌不斷完善服務及店面管理的時候,更加凸顯了上島咖啡的管理短板。“咖啡行業高速擴張的年代已經過去,行業的替代者也有很多。


    上島咖啡走到今天,在中國市場已經呈現末路態勢了”,朱丹蓬說,“特許加盟是市場快速擴張的方式,但現在的問題是如何管控這個度,公司治理、組織架構及硬件、門店的精細化管理都要跟上。”


    咖啡業研究員、鉑瀾咖啡學院創始人齊鳴認為,前期加盟模式太過成功,讓上島咖啡過于依賴品牌加盟這一模式,從而陷入了“船大掉頭難”的窘境。


    “上島咖啡并非沒有展開自救的機會。”咖啡時間創始人李偉此前表示,首先,商務模式或者休閑模式的定位需要清晰。其次,近年來國內咖啡消費持續上漲,加盟重心可以逐漸轉向三四線城市。


    兩個加盟品牌,定位精致、高端,但門店數量還很少。


    – END –


    來源 | 嶺南會

    整編 | 餐飲O2O—小貝



    7大現象級餐飲品牌深度解析

    餐飲O2O案例式新書熱售


    更多精彩干貨


    點擊關鍵詞,關注更多精彩內容

    選址 | 運營 | 產品 | 股權 | 營銷 | 組織

    外賣 | 快餐 | 茶飲 | 燒烤 | 日料 | 小吃

    創新故事會 | 匠心故事會 | 行知研習社

    西貝 | 九毛九 | 胡桃里 | 松哥 | 老板戀上魚

    餐飲法律:餐飲法務官 | 餐飲燈光:石客照明

    杰夫與友:智能營銷墻


    中國餐飲精英交流學習社群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騷擾O2O君!

    電話/微信號:13332662349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54289.html

    (0)
    上一篇 2018年4月5日 21:31
    下一篇 2018年4月5日 22:15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