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關注后臺領取餐飲必備工具包
來源|混沌大學編輯|Neo
學阿里等大公司,但是阿里、華為、騰訊的組織文化和管理不是你照搬過去就靈驗了的,對于創業公司來說,照搬過去100%會game over。
學習阿里的文化就要像剝洋蔥,剝開一層一層的表皮,搞懂它最精華的設計理念是什么。
業務背后的隱性曲線
2016年,某機構做二級市場的一位高層和我吃飯,整整3小時,全部在聊阿里的組織建設文化。我問他:“你搞投資的,問我這些干什么”,他說:“我正在考慮要不要把阿里的倉位加到30%,聊之前我有些猶豫,但現在我決定了,加倉!”
那個時候阿里的股票價格還不到現在的一半,你再想想看,這個投資高手為什么不去了解阿里的業務,分析增長曲線?而要來了解組織文化這種隱性曲線?
這說明,隱性曲線非常能夠預測這家公司的未來。
什么是隱性曲線?這些年在阿里的淘寶、支付寶,不同業務都成長起來。同樣一批人,為什么能把這些業務做出來?每當設立下一步的核心戰略后,該怎么落地?答案是需要組織保障,這是業務背后的隱性曲線。
▲地圖在手,彎路少走,掃碼立即搶購
為了生存,業務要迭代,文化也要
企業發展的不同周期,需要打造不同的組織能力,人的發展方向都是根據業務需求在變化,所以人才發展跟不上公司的發展是永恒的話題。
先來說說阿里這些年的業務變化。阿里最早是做2B業務的,后來長出來淘寶、螞蟻金服、阿里云,這些是顯性的業務曲線。做2B業務的時候阿里就定下了自己的使命——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它解決的是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讓東北老農的大米不至于5毛一斤才能在東北賣出,在浙江卻要賣到5塊錢。
之后,孫正義看到了海外的2C模式:eBay。他直言這個模式肯定要爆發式增長,timing來了,大家要抓住機會。但當時我們是很糾結的——做2B的人不會做2C業務。
好不容易轉型后,我們又發現所有交易里最難解決的問題是信任。以前中國外貿公司可以充當信用擔保的角色,既然我們要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能不能做信用擔保?于是我們又向一個全新的領域發力,這就有了支付寶和今天的螞蟻金服。
所有公司其實跟阿里一樣,你的業務不一樣,遇到的挑戰不一樣,為了生存,業務要迭代,文化也要。那么,文化是如何形成并運行的?有如下幾個步驟:
1.面對挑戰
為了拿下客戶,我們達成一個共識,見客戶之前要列1、2、3個事項,見客戶之后有1、2、3個準則
2.提煉經驗
通過對這些準則的大量實踐,我們有了經驗,并取得階段性的勝利
3.長期反復驗證
經驗被長期反復驗證后,被認為是有效的。大家相信它的重要性,就一定要記下來
4.形成理念價值觀
這些被信仰的東西可能只存在于高管之間,還沒有形成公司的文化,于是就需要這些高管的長期堅守
5.全員理所當然的行為規范
只有通過傳遞,變成所有員工的行為準則,這種信仰才叫真正的文化
你一定要記住,文化是流動的。過幾年業務變化了,這家公司的靈魂人物又會跑到第一步——面臨新的挑戰,開始積累新的經驗,重新形成一個新的文化cycle。
阿里的文化是如何迭代的
1.0 獨孤九劍
阿里1999年成立,2000年馬總找來兩個人組成合伙人團隊——蔡崇信負責阿里的財務跟投資,關明生負責內部跟人相關的工作。關明生深深明白,一個公司成立三年以上,文化就會成為其最大的推動力,也可能成為業務發展的阻力,所以他一開始就著手搭建阿里底層的文化體系。
在創業初期,2001年馬總帶著大家打天下的時候,關明生倡導獨孤九劍價值觀體系。
那是阿里巴巴0-1的生存期,我們要打造的組織能力就是生存。
生存特別需要激情、創新、開放…所有這些東西。比如教學相長,即倡導“互為老師”。我印象很深,那時每天晚上會議室都很熱鬧,總有人自告奮勇給新人分享經驗——我這個地方比你強,我做你老師;你別的方面比我強,你做我老師。
2.0 政委體系
到2004年,為什么要修改價值觀?因為2003年阿里開始做2C業務淘寶、支付寶。一個機緣巧合下馬總發明了現在風靡全國的政委體系。
他當時看《歷史的天空》,發現姜大牙飾演的角色之所以能打下天下,是因為身邊有一個做思想工作的人,職務是政委。姜大牙和政委,一個打仗,一個搞定人——打仗是靠人不是靠機關槍吧,這就是他想明白的地方,于是阿里建立了政委體系,當時阿里的業務已經擴展到全國,每個業務線上都放一個HR去支持地方業務的發展。后來,我們發現這個做法其實不時髦,外企早就有了,叫HRBP(business partner,業務伙伴)。
3.0 六脈神劍
這個體系是在“九“的基礎上做取舍,排出了優先級。六脈神劍的架構適合快速發展的公司,因為它講求團隊合作,講求擁抱變化。這個三角形非常具有針對性,底層主要針對員工,第二層針對管理者,頂層針對公司——整個公司的priority是客戶第一。
不過,后來還是遇到了新的瓶頸,到2005-2006年,阿里的持續發展出現了兩個問題,一個是老人跟不上新業務的發展,再一個是阿里從全球源源不斷輸進人才,進入的高管只有少數留下來。
4.0 湖畔學院
當時我們反思,如果組織要持續壯大,就需要更加包容的文化——對新員工要有融入,有培養;對老員工要給他發展空間,不能壓制他。所以2007年,我從業務線調到集團,我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湖畔學院——不是湖畔大學。
湖畔學院是阿里內部的管理學院,我們只負責培養內部的高管,即總監級以上的干部,總監——高級總監——VP(副總裁)——高級VP——總裁——資深總裁——CEO。
幾年間,阿里的文化是隨著組織結構的發展需求不斷在變化迭代。阿里跟別的企業最不同的地方在于,我們既然花那么多心思搭建了文化,一定要確保它落地。那么文化怎么落地?
管理層:頂層設計,全員討論,詮釋解讀
全員:宣導推廣,樹立標桿,進行分享
HR:考核機制,落地保障
5.0 組織部
考核,是文化落地很重要的步驟。尤其是建設了湖畔學院以后,發現人才長起來了,用一句玩笑說——你可以割了,割的時候就需要一套體系和標準。因此2009年阿里成立了組織部來考核高管,主要針對當時全球150個高管進行360度的考評和訪談,決定他們的轉崗、調動、晉升或離職。
在很多公司文化是不需要考核的,為什么阿里要堅定不移地進行考核,因為馬總就信這個。我們的價值觀體系從新員工入職第一天開始天天記天天背,每個季度考核,業務比重和價值觀比重各占50%。
當時反對的聲音特別多,但是你們仔細想一下,我們想要通過教育讓員工變成什么樣的人?好人—有理想,有抱負,有自驅力,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覺得這個員工有多少概率是一個業績很爛的人?
阿里這么多年的performance考核證明了一個觀點,價值觀越好的人業績越好,所以我們發現這條路沒有走錯。
但是,大家不要輕易模仿,我看到很多公司模仿阿里考核員工價值觀,最后都以失敗告終,因為老板不是真心相信,他也就不知道怎么落地。
價值觀怎么考核?首先需要設計考核的理念和考核體系;第二,應該由業務部的負責人和HR配合考核。最后還需要循環往復、以季度為單位不斷重復,進行價值觀強化。如果做不到這些,你就不要把價值觀作為考核,作為參考就可以了。
給大家六脈神劍的考核標準,感受一下具體的考核細則。
6.0 內外兼修 天晴時修屋頂
你發現沒有,到此為止的階段,阿里都在整頓內部生態。
直到2015年,阿里開始做面向全社會的湖畔大學。2017年還成立了達摩院,就是阿里內部的中科院,是頂級技術聚合中心,旨在引領全球的技術。
2018年又成立了羅漢堂,它研究人文、哲學、社會底層的東西。后面這三項是開放生態,阿里背后的隱性脈絡就是這么一點一點長起來的。
外部人只看到阿里表面的風光,但其實阿里懂得在天晴時修屋頂,背后孜孜不倦地做了很多。
馬總在只賺1塊錢的時候把所有的錢投到員工培訓去,我們非常窮的時候所有新員工脫產培訓一個月,在公司吃住。2007年建立湖畔學院的時候,面對不多的人,每年的預算必須花掉。
你們知道培養什么是最貴的嗎?人才。它需要大量財力物力,需要極大的耐心去靜等花開。但是絕大部分企業是不會這么做的,他只知道挖挖挖,但是挖來的人能長到你的土里去嗎?
CEO其實是首席教育官
阿里有一句很苛刻的話:三年才是阿里人,這是因為文化這種玄妙的東西不是員工一來就能有“文化”的,需要有一個過程。
首先他要體驗感知,通過和同事的相處感知到的文化跟公司倡導的是否一樣?通過這些,員工會進行沉淀,然后不斷將經驗驗證總結,從而相信這家公司什么是有的,什么是沒有的,最后形成他自己的信仰。我們測試過,一個員工真正對文化有體驗和認知至少要一年,變成他自己的東西要三年。
教育基因是阿里最偉大的地方,馬云說過,CEO其實是chief educational officer,首席教育官。他在離職郵件里說,他最自豪的不是今天阿里做到了多大的規模,而是阿里變成了一家使命愿景價值觀驅動的公司,“做好一家持續不斷發展的公司,我個人的角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公司有沒有完善的治理結構,有沒有源源不斷的人才,有沒有獨特的文化體系。”
點擊閱讀原文,馬上搶占名額
原創文章,作者:勺子課堂,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66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