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給飯菜拍照這事兒,大多數餐廳的思維還停留在“把菜單上的菜品拍得美美的”、“把菜品海報做得美美的”,而消費者能不能把真正吃到嘴的一餐拍得美美的,并在社交網絡上和朋友們分享,還只是他們自己的事。
但已經有餐廳經營者意識到,這種放任自流,完全是被動地浪費了免費宣傳的好機會——澳大利亞女孩Li-Chi每在社交網絡上發布一家餐廳的美食圖片,餐廳就能明顯感覺到人氣增長,而Li-Chi也漸漸成為悉尼餐飲界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這都要歸功于那些精妙的圖片。
考慮到“曬飯族”們在社交網絡上越來越大的勢力,怎么讓端上桌的食物上鏡,成了現在餐廳老板需要特別關注的事。一位曬飯族背后,可能有十個小伙伴會成為餐廳的潛在客戶。
不過,餐廳促進客人們拍攝出引人入勝的餐品圖并發朋友圈,是一次自然而然的營銷,既然是營銷,就不能僅僅停留在鼓勵的層面,而是要從技術和策略層面去做這件事。
技術流:為客人拍出佳片提供專業幫助
1、提高餐品的品質和擺盤的設計功力
想要拍出好的美食圖片,食物本身先要賞心悅目。
以色列港口城市特拉維夫的一家高級餐廳Catit里,廚師長Meir Adoni特意設計出一套以“色”為主打的新菜單。正如它的名字,這個菜單里的每道菜,都考慮到了豐富且和諧的色彩搭配,五彩斑斕。
為了取得最佳的視覺效果,廚師長還請來了料理攝影專家參與菜單的研發,菜品的擺盤專為拍照設計,客人可以輕松拍出更美味誘人、能夠瞬間吸引眼球的照片。
這份晚餐菜單包含小牛扒、紅酒腌魚、烤鴨脯,最后以清酒布蕾為甜品,大約需要150美元,其中一道特色菜肴名叫“360”,因為客人可以借助特制盤子上的手機支架,360度旋轉餐盤來捕捉每一個角度,或者找到某個最佳的拍攝角度。
如果客人有創作熱情,還可以配上圓舞曲,為這盤旋轉的美味拍攝一段優雅的短片。
并不是所有餐廳都會為了某道菜特制餐具,但不可否認,餐具有時候會成為一張漂亮美食照片的靈魂,如果沒有好看或者恰當的餐具襯托,整個畫面的質感都會受到影響。所以對于餐廳來說,更為可行的辦法是,餐具首選最安全百搭的基礎款,同時也準備一些特色餐具點綴桌面。
餐桌上的餐具、花藝擺設、桌布,都可以讓畫面看起來更加豐富和有意境,讓觀者有種想要體驗嘗試的沖動。不過在做所有這些之前,廚師和經營者們對餐品、擺盤的審美和設計能力要先提高到一定水準。
2、打造專門的光線效果
懂攝影的人都知道,充足的自然光是拍到漂亮照片的關鍵之一,但一般餐廳除了位于窗戶旁的桌子能夠照射到自然光,其余基本上都是室內的弱光和燈光,而拍攝美食圖片更需要充足光線,專業的商業餐品攝影甚至需要使用攝影燈來布光。
普通客人僅僅使用自己的手機,怎么才能拍出美食亮麗的效果?還是剛剛的Catit餐廳,他們還打造了一套全新的餐盤,可以讓盤子將周圍的光線能夠集中在盤里的食物上。
這款盤子名為“The Limbo”,現代氣息的L形設計為餐品提供了高檔、整潔的背景,同時也具有聚光作用,將周圍的光線反射到盤子中央。不過放手機的凹槽是固定的,雖然是為了提供一個拍攝最好的位置,但可能會不適配所有的手機攝像頭。
這樣的方式雖然新奇,但也比較刻意,一定程度上還會影響客人純粹用餐時的體驗。不過讓食物發光,可不僅僅是一種方法。
美國墨西哥休閑餐飲連鎖店Chili’s有自己的絕招。他們給每一個漢堡包涂上雞蛋清,讓它們在手機鏡頭里看起來更加Bling Bling。除此之外,盛放薯條的塑料籃也被更閃亮的不銹鋼容器代替,放漢堡的盤子變得更高,排骨被切成好看的塊狀并疊落起來,一切只為了讓食客忍不住掏出手機拍下賞心悅目的餐點,上傳到Instagram。
“我們更加關注食物是如何呈現的。”這家連鎖店的創始人Wyman Roberts顯然很能理解消費者拍照分享美食對餐廳的意義,幫助客人們的同時為的是給自己打廣告。不過這個辦法雖然巧妙,但并不便宜,給每個漢堡涂上蛋清,每年要多花掉公司75萬美金。
3、餐廳本身也可以是拍攝工具
格調高的餐廳環境的確可以讓食物的背景更有范兒,不過泰國曼谷主打千層華夫餅的餐廳Hashme做得更加極致,把整個餐廳打造成了一個有影棚效果的用餐空間。
Hashme位于曼谷通羅區(Thonglor)一座商場的頂層,操刀設計的泰國建筑事務所Onion選擇了五種“濾鏡”:粉色鏡面、淺色橡木、黑色鋼鐵、白色大理石和綠色顏料有序地排布在餐廳內,墻面、天花板和家具,以顏色形成分區,色調濃烈又統一和諧,讓餐廳成為了絕好的背景板和濾光鏡。
4、請一位專業人士做一組“微動攝影”
這樣似靜卻動的圖片,感覺是不是很夢幻?這是如今非常流行的動態圖片形式——Cinema Graph,中文名叫作“微動攝影”,觀看者可以像看電影一樣去看圖中局部會動的物體,去感受圖片里的故事情節。
這個成為阿瑪尼、香奈兒、蒂凡尼、林肯汽車等國際一線大牌廣告拍攝寵兒的圖片格式,已經在許多場合被用作視覺營銷,而美食達人們也沒有放過這個展示美食的利器。
來自莫斯科的兩個姑娘Dasha和Olya開設了一個叫“廚房幽靈”的網站,一人負責拍照,一人負責烹飪,創作了一組日常美食的Cooking Cinema Graph,在網絡上受到很大關注。
而另一位專注于Cinema Graph圖像攝影的俄羅斯攝影師Daria Khoroshavina,在作品中運用微動攝影技術,也創造了許多讓人驚艷的美食和烹飪類的攝影作品。
不同于全面動態的gif圖片,這種僅僅在一個細節上體現動態的美食圖片,可以提高圖片的藝術境界,讓餐品更富有生活美和意境美,達到與眾不同的效果。不過這些圖片雖然精美新穎,但需要前期拍攝準備和后期制作,一般的客人是做不到的,如果經營者認為這個形式適合自己的餐廳,可以請專業圖片拍攝者來操刀拍攝,并放在社交網絡上進行傳播。
管理流:讓朋友圈為餐廳導流,而不是挖坑
我們身在這個社交網絡無處不在的世界,拍攝美食放在朋友圈這種最稀疏平常的行為,本質上是新形勢下的口碑擴散。但圖片的來源、產生過程和流向都難以控制,最終要達到宣傳效果,餐廳不僅僅要提供技術支持,也要意識到一些“風險”,并進行引導和管理,避免給自己“挖坑”。
1、丑照片兒風險
享用美食前先拍照“鑒毒”再發到朋友圈的人越來越多,可按下快門容易,人人都能拍出好片卻難。
由于拍攝水平參差不齊,同一部手機,有的人拍出來是讓人垂涎的美食,而有的人卻能把佳肴拍成了倒胃口的黑暗料理,讓大廚和餐廳吐血。這種情況下餐廳能做的,只有盡量營造好的用餐環境來彌補整體效果了。
2、侵權風險
要知道,在德國,把食物照片分享至社交網絡可是侵權行為。2013年德國聯邦法院的一項判決,規定在不經廚師同意的情況下,將食物作品拍照并發布都先要征得創作者的許可。德國人的思路是,餐館里精心擺放的一道菜可能成為版權保護的作品,作者就有權決定作品的使用者和使用范圍。
大多數餐廳雖然沒有法規限制,但高檔餐廳經營者的確可以思考一下,把精心設計的餐品透漏給外界,營銷效果帶來的收益,與被模仿抄襲帶來的損失之間孰輕孰重。
3、用餐環境風險
據《紐約時報》報道,美國一些高檔餐廳開始禁止在餐廳內給食物拍照,原因是逐漸失控的拍照行為已開始影響餐廳內的正常秩序:有些人會使用閃光燈,甚至還有人會站在椅子上從高處拍攝,這都會打擾到旁邊的人。
而拍照、發朋友圈,然后再回復評論,這些動作都會分散顧客對所吃食物的注意力,影響進餐的氛圍。
雖然高檔餐廳比較注意拍照行為是否影響到用餐環境,但普通的餐廳也要意識到進行適當的管理的必要性,比如提示某道菜要盡快享用等,不要讓客人因為拍照影響到用餐體驗。
4、與體驗消費結合
熱衷于分享美食圖片的“炫食族”,往往是朋友圈中美食生活方面的意見領袖,他朋友圈輻射的人群中,即使并非愛好者,也有社交用餐需求。當不知去哪里吃飯時,相比于大眾點評上來自陌生人的評價,已經經過朋友驗證的美食資訊,對他們潛移默化的作用更大。
不過最終讓人做決定的,除了照片,最好還有客人體驗后的感受,餐廳經營者可以把特色服務可視化,如主題式的情景體驗,可以增加網絡口碑傳播意愿,讓客人發的照片有更有說服力的內容。
結語
對食物造型吹毛求疵,這在以前只是高端餐飲經營者的事兒,但顧客們拍照并在社交網絡上分享的習慣,讓休閑餐飲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介入互聯網。開始注重食物外觀已經成為餐飲業高層們桌面上的新問題。
美國百勝餐飲集團的CEO Creg Creed在去年12月份的投資者年會上就已經明確表示,食物的“直觀藝術感”已經成為推動行業變革的一部分。
雖然有人抱怨,在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平臺上曬吃的行為,已經成了社交網絡中的“瘟疫”,但餐飲人士只要花些心思,在菜品的產品設計和用餐環境上做些文章,完全可以把這股“瘟疫”變成自己餐廳口碑營銷的利器。
PS:吃喝玩樂消費產業鏈由數千上萬的細分市場和角度組成,筷玩思維持續專注和深挖吃喝玩樂完整消費產業鏈。目前筷玩思維單篇文章全網分發平均PV已破10萬。歡迎創業者自薦或推薦吃喝玩樂消費產業鏈上的精英企業。
原創文章,作者:筷玩思維,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8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