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草羅非魚
此魚的腌制手法比較特別,要分兩步進行:第一遍只放鹽,且量要多一點,目的是排掉羅非魚內部的水分,使其肉質更緊,變成“蒜瓣”,且隨著水分流出,大部分腥味也被去除;此時再放鮮香料茸、干香料粉進行第二步腌制,魚肉會更加入味。
羅非魚的初加工:
1、挑選每條凈重約800克的羅非魚30條宰殺治凈,從背部切開保持魚腹相連,去掉內臟,沖去血水,放入盆中加適量鹽拌勻腌制。
2、將羅非魚表面略微沖洗,瀝干后重新納盆,倒入羅非魚腌料(香料茸、干香料粉)抹勻魚身內外,加泡紅小米辣250克、大芫荽段220克、芹菜段200克拌勻,放入冰箱冷藏腌制。羅非魚宰殺治凈,納盆加腌料拌勻,入冰箱冷藏腌制。
走菜流程:
取羅非魚一條抖凈表面腌料,兩面刷層色拉油,魚腹朝上放入盤中,撒上少許干香茅草段,入預熱至200℃的烤箱烤13分鐘至熟,取出裝盤即可。
小炒冬瓜豬
小炒肉如何做得嫩?秘訣就在一勺豬油。炒制時油量大一些,肉片浸在其中,既能快速煸出油脂,使口感不膩,又能保持肉的原香和細嫩;肉片即將成熟時,還要將鍋內的油脂潷出后再下料頭、調味,成菜更加清爽美觀。
冬瓜豬又被稱為油葫蘆、細骨豬,有“冬瓜身、騾子屁股、麂子蹄”之稱,其體型較小,成年后每只也僅有50-60公斤重,在山區放養長大,以玉米、米糠、芭蕉桿等為食,毛色純黑,皮薄,肉質細嫩,香味更濃,且入口回甜,其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是普通豬肉的三倍,膽固醇含量卻僅為1/2,“三高”食客也能輕松品嘗無壓力。目前市場售價28元/斤。
制作流程:
1、選用肥瘦比例為1:1的豬后腿肉,改刀成片,放入碼斗加適量醬油、老抽、雞精、白糖、白胡椒粉拌勻腌制5分鐘。
2、鍋入豬油70克燒至五成熱,下入干紅椒段15克炸香,放入后腿肉片200克小火半炒半炸30秒。
3、待肉片八分熟,起鍋潷掉油脂,鍋中只留辣椒、肉片,此時放香蔥段50克,調入醬油5克、雞汁3克、白胡椒粉2克大火翻勻,起鍋裝盤即可。
酸木瓜燉雞
酸木瓜的大小與青芒果相仿,外皮翠綠,果肉新鮮時呈淡青色,曬干后則變為淡黃,酸香誘人,其所含的木瓜蛋白酶有健脾消食的作用,常用于制作果脯、泡酒或當成調料入菜,市場售價10元/斤。
批量預制:
1、烏骨雞4只(重約2000克/只)宰殺治凈,無需沖水、腌制,剁成小塊備用。
2、鍋入雞油400克燒至五成熱,下入姜塊80克、干辣椒段40克、八角4個、香砂2顆、草果1個(拍破)爆香,放入烏骨雞塊以及火腿片800克煸炒5分鐘至出香,添入清水70斤,調入適量鹽、雞粉,大火燒開轉小火燉40分鐘,關火后在湯中倒入干酸木瓜片800克攪勻浸泡2小時,雞湯1500克、燉好的烏雞塊等料共700克為一份,裝入保鮮袋中冷藏保存。
3、凝固了的雞血改刀成塊,下入燒至冒蝦眼泡的清水中,小火浸煮8分鐘至熟,關火盛出備用。
走菜流程:
1、取一袋烏雞湯倒入鍋中,大火燒開后調入適量鹽、味精、雞汁,放姜片10克、青紅椒片共15克,下入煮好的雞血塊300克大火燒沸,關火將原料盛入盆中。
2、在湯中下入大芫荽段20克、香蔥段15克、香菜段10克略微汆燙,淋雞油10克,起鍋倒入盛有雞塊的盆中即可走菜。
技術關鍵:
1、制作此菜要選擇曬干的酸木瓜片,其酸味柔和,而鮮貨則有種類似白醋般的嗆鼻氣味。
2、酸木瓜片不宜久燉,容易“黑湯”,因此一般都是在雞肉燉好后再將其放入,關火浸泡,利用余溫浸泡使其酸味釋放。
傣家撒撇
制作/魯新明
傳統傣族撒撇以苦腸水制成,苦澀味過重,如今昆明納禾春餐廳改用新鮮刺五加調拌原料,清鮮、微苦,且有鎮痛、抗疲勞的功效,更適合城市人的口味。此外,這道涼拌菜的原料制作也比較特別:牛肝腌制后不飛水、不鹵制,而是放在炭火上烤熟的!加上炸過的豬頸肉、汆熟的毛肚,口感豐富,集焦糊、酥脆、香韌于一盤,非常好吃。
漲知識:撒撇
撒撇是傣族人特有的一種蘸料,按照原料的不同,可分為牛撒撇、豬撒撇、魚撒撇,其傳統制作方法較為繁瑣:選用牛苦腸洗凈,加清水熬煮、過濾,制成“苦水”,再將肉類原料剁碎、汆熟,加苦水、韭菜、茴香、香柳、鹽、辣椒、味精調勻即成。上桌后用于蘸食米線、熟肉片、熟肚絲等,瞬間酸、辣、苦、涼、甘多種滋味交織一起,吃上幾次便會上癮,與川菜中的“怪味”有幾分相似。
原料的初加工:
1、烤牛肝:新鮮牛肝沖去血水,改刀成厚片,加鹽、雞粉、蔥姜水抓勻腌制2小時,取出放入烤網,擺在炭火上,小火烤10分鐘,期間需不斷翻面,待用竹簽扎肉無血水滲出,再烤5分鐘至其完全成熟,此時牛肝表面焦黑,取出刮掉糊斑,其腥氣也被一同帶走,再將其改刀成大丁備用。
2、炸豬頸肉:豬頸肉洗凈改刀成厚1厘米的大片,加鹽、雞粉、蔥姜水抓勻腌制2小時,取出在表面薄薄地拍一層粉,下入五成熱油炸至表面微黃,撈出瀝油備用。
3、沖毛肚:新鮮毛肚洗凈粘液,刮去粗膜,放在細流水下沖1小時,改刀成條。
走菜流程:
1、豬頸肉1片(約50克)入八成熱油炸至表面金黃,撈出瀝油,改刀成與牛肝等大的丁;毛肚150克入沸水汆燙8秒,撈出瀝干過涼。
2、刺五加80克、荊芥、香柳各30克洗凈切成小段,納入盆中。
3、盆中放毛肚、炸豬頸肉,加烤牛肝50克,調入小米辣圈25克、生抽7克、鹽4克、雞粉、味精各3克拌勻裝盤。
香格里拉雪耳
酸辣木耳很普遍,可顏色潔白、口感爽脆的雪耳,還是很新奇!這道菜吃的也是酸辣味,卻與傳統的調拌方式有所區別:“酸”來自青檸檬,比醋多了一股清香;“辣”來自用小米辣汁加那達辣粉調成的辣椒水,不會有料渣粘在雪耳上使賣相雜亂,味道鮮辣中帶著干辣,十分特別。
雪耳是香格里拉特產的一種銀耳,其干制品顏色金黃,但發好后卻呈現雪白的色澤,比普通銀耳肉質更厚,口感更爽脆,市場售價90元/斤,每斤干貨經過浸泡可漲發至10斤。
原料的初加工:
雪耳5斤放入盆中,倒入90℃熱水浸泡至漲發、變軟,撈出洗凈,去掉根部,將雪耳肉撕成小朵,放入冷水中浸泡保存。
走菜流程:
取發好的雪耳200克納盆,加自制辣椒水12克、蜂蜜5克、鹽4克、生抽2克、蒜末、鮮紅小米辣圈各10克、半個青檸檬(擠汁)拌勻,裝盤即可走菜。
辣椒水制作:
鮮紅小米辣、清水按照1∶2的比例榨汁,倒入盆中,每500克辣椒水加那達辣粉100克拌勻靜置30分鐘,調拌菜品時濾渣取汁即可。
獨龍秘制水蕨菜
這道菜最大的亮點在于蘸碟,用現榨花生漿加黑豆粉、黑芝麻粉、蘇子粉、核桃碎調勻而成,與鮮嫩碧綠的水蕨菜搭配,給客人一種“原生態”的感覺,很好地迎合了當下養生健康的餐飲趨勢。
云南的蕨菜分為旱、水兩種
旱蕨菜主要生長在向陽的松樹坡、灌木林里,根莖外有一層黑褐色的絨毛,含有大量淀粉,可提煉蕨粉;嫩芽小而尖,向內蜷縮,形似貓爪,味道微苦,無論熱炒、涼拌,都要先入水焯透,以去除植株內所含的亞硝酸鹽。
水蕨菜主要生長于溪流池沼邊的陰濕之地,根莖短而無毛,淀粉含量極少;嫩芽葉片直立,苦澀味較輕,多用于熱炒、涼拌,亦能生食。
原料的初加工:
新鮮的水蕨菜去掉底部的老根,揀出發蔫的葉子,只留最碧綠清脆的部分,洗凈瀝干,改刀成段,入沸水汆5秒后立刻撈出過涼,放在冷水中浸泡保存。
走菜流程:
取300克水蕨菜段瀝干,擺入盤中,帶蘸碟一碗即可走菜。
蘸碟制作:
1、熬花生漿:選泡發、去皮的花生1000克,加入清水6000克磨漿,之后用細紗布過濾2-3次,去掉渣子即成花生漿,將其倒入鍋內小火加熱,注意需不斷攪拌,待沸騰時關火,晾涼即可使用。
2、黑豆、黑芝麻各1000克、蘇子250克入凈鍋炒香,取出打碎成粉;核桃仁1000克打碎備用。3、走菜時,在碗中舀入花生漿250克,放步驟2制成的混合粉80克、核桃仁碎40克以及少許鹽攪勻即成。
哈尼小炒肉
這道小炒肉有兩個特點:首先,按照湘式小炒肉的傳統搭配,用五花肉炒瘦肉,前者的油脂有極好的滋潤效果,使瘦肉炒后不柴、味道更香;其次,炒制過程中要加入一瓢新鮮的豬血,并放上少許苤菜根提鮮去腥,通過大火加熱,豬血牢牢地扒在肉片上,具有質樸的農家風味和天然香氣。
制作流程:
1、選用純瘦的豬后腿肉、肥七瘦三的豬五花肉,將兩種肉分別改刀成片,在瘦肉片中加入適量醬油、鹽、白胡椒粉、料酒抓勻腌制5分鐘。
2、炒鍋滑透,底油燒至五成熱,下入五花肉片小火煸炒至油脂析出,待形狀卷曲、表面變得金黃,將肉片撥至鍋邊,在油中投入干辣椒段、姜片爆香,下后腿肉片炒約20秒,放苤菜根段、鮮紅小米辣段,調入鹽、味精,淋新鮮的豬血快速翻勻,待豬血凝固、變黑,撒大芫荽段即可起鍋裝盤。
景頗人家舂干巴
把原料和調料一起舂碎后食用,是傣族百姓的獨特飲食習俗,整個制作過程完全不帶一點煙、火、油,方便、健康,且舂碎后的原料能充分吸收調料的香氣。
在現有的“舂舂菜”中,最為普及的便是舂干巴,無論是街頭巷尾的小攤,還是高堂大院的會所,都能見到它的身影。這種家家都在賣的菜品,如何做出區分度?豐勇利用在紅河州發現的那達辣和香椿籽來腌制牛肉,味道勁辣濃香,很容易與市面上其他干巴區分開來。
那達辣:
這是云南紅河州特有的一種辣椒,個頭小,外皮又薄又亮,對著陽光可以清楚地看到里面的籽,其外皮含油量很高,包辣椒的紙能被油浸透,而辣椒籽則又香又辣。
香椿籽:
也叫香鈴子、香椿鈴,這其實是香椿的果實,曬干后呈漂亮的棕紅色,形狀似樹葉,有八角、小茴香的混合香氣,常用于腌制干巴或燉湯。
批量預制:
1、炒鍋炙凈,下入鹽、花椒粒小火翻炒10分鐘,待鹽色變黃、香味逸出,起鍋即成花椒鹽;將那達辣的皮和籽分開,二者分別入凈鍋干炒至變脆、出香,再混合打碎備用。
2、黃牛后腿肉去掉筋膜,只留凈瘦肉,洗凈瀝干,改刀成塊,加入炒好的花椒鹽、粗辣椒碎、香椿籽(打碎成粉)、白糖、白酒,反復揉搓,使調料充分滲入肉里,放進保鮮盒密封冷藏腌制2天。
3、腌好的牛肉取出,掛在陰涼通風處晾5天,待表面肉質變硬即成“干巴”,此時其內部還是軟的,取下裹入保鮮膜,放進冰箱冷凍保存。
走菜流程:
1、每天早晨開餐前,將牛干巴放在炭火上方,原料不與火直接接觸,而是懸掛在上方,像制作烤鴨那樣“烘”3小時至熟。
2、取下干巴置于案板,先用錘子敲打至其組織松軟,然后撕成絲備用。
3、鮮紅小米辣對半剖開,與蒜瓣一同放入木桶,用力舂碎,加青檸檬(擠汁)。
4、放大芫荽段、荊芥碎、香柳碎,倒入干巴絲,放鹽、雞精、味精,輕輕地邊舂邊拌至味道均勻即可裝盤。
紅燒豬魚
豬魚是生長于瀾滄江的一種野生江魚,成年后每條長約一米,重達20余斤,其表面光滑無鱗,魚皮厚約1厘米,富含膠質、極有彈性,通身只有一根大骨,魚肉雪白細嫩、無小刺,制熟后口感好似紅燒肉,進購價40元/斤。
制作流程:
1、豬魚宰殺治凈,斬成麻將塊,無需腌制,等待入菜。
2、鍋入底油燒至五成熱,下入八角3個、香砂2個、草果1個(拍破)小火煸香,放姜粒、香蔥丁各10克繼續煸炒出香。
3、倒豬魚塊800克煎炒至魚肉變白,放鮮青花椒、鮮紅小米辣各10克,淋醬油30克,添清水浸沒原料,調入糖25克、辣鮮露10克以及適量鹽、味精、雞粉,大火燒開轉小火燉10分鐘至熟。
4、放香蔥段20克、大芫荽段15克、香柳段、荊芥段各10克,起鍋裝盤即可。
五彩飯
漲知識:五彩米
云南的一些少數民族,如布依族、壯族、傣族等,都有著吃花飯的習俗。所謂“花飯”就是指五彩米,百姓們從山上采集紅蘭草、黃飯花、紫蘭草、燕尾樹葉等植物,洗凈榨汁浸泡糯米,便能將糯米染成黃、綠、紅、紫等顏色,其色澤艷麗,帶有植物清香,蒸熟后上桌很能增添喜慶氣氛。如今市場出售的五彩米,可自行挑選顏色搭配,進貨價8元/斤。
米飯的初加工:
1、五彩米洗凈納盆,倒入清水浸泡30分鐘,撈出放進托盤大火蒸40分鐘至熟。
2、蒸熟的五彩飯取出鏟松,每500克加黃糖水50克、蘇子粉25克拌勻,放入蒸箱覆膜保溫。
走菜流程:
取250克五彩米裝入小碗抹平,倒扣入簸箕中央即成。
黃糖水制作:
塊狀黃糖200克敲碎,放入鍋中加清水600克小火熬化,不斷攪拌至糖水略微粘稠,關火盛入碗中待用。
技術關鍵:
拌米飯用到了黃糖水和蘇子粉。黃糖沒有經過任何化學方法提煉,最大程度保持了甘蔗糖的原汁原味,特有的芳香氣息極具誘惑;蘇子粉則能為米飯增添一股特別的清香味。
傈僳族土鍋燜芋頭
用草果葉、干辣椒熬成的雞湯燜制芋頭,再加入自制的腌苦菜,味道酸香誘人,能很好地給原料補味。此菜目前單店日銷50份。
原料的初加工:
1、毛芋頭15斤洗凈瀝干,放入托盤大火蒸熟,取出去皮,縱向一切為二。
2、鍋入寬油六成熱,下入毛芋頭塊小火炸至顏色微黃,撈出瀝油;自制腌苦菜2000克切丁,放入油中炸干水汽,瀝油備用。
走菜流程:
鍋入豬油30克燒至五成熱,下入干紅燈籠椒10克爆香,放蒸好的毛芋頭塊500克,添雞湯700克,放炸過的腌苦菜丁50克,調入適量鹽、味精,大火燒開轉小火煨2分鐘,勾薄芡,起鍋裝盤即可。
雞湯制作:
三黃雞5只宰殺治凈(每只凈重約3斤),略微沖洗,瀝干后放入鍋中,倒入清水35斤,大火燒開后撇去表面浮沫,加新鮮草果葉80克、干辣椒30克(帶辣椒籽)、白胡椒粒10克以及適量鹽、蔥段、姜片,中火煮30分鐘,撈出整雞,剩余雞湯瀝掉渣滓留用。
腌苦菜制作:
1、小苦菜30斤洗凈,切成1厘米長的段,納盆拌入玫瑰露酒240克(能給小苦菜去澀增香,幫助其發酵)、鹽500克,不停用雙手揉搓小苦菜約40分鐘,直到把小苦菜里的水分全部揉出,留下苦菜,把水全部倒掉。
2、揉好的苦菜擠干水分,加上紅糖1000克拌勻,裝進一個大的粗瓷壇子里,倒入米漿1000克(用大米加水煮制而成,晾涼即可取用)沒過苦菜,把壇口封好,放至陰涼通風處腌制一星期即可取用。
西番蓮煮羅非魚
西番蓮又叫雞蛋果、百香果,它產自熱帶和亞熱帶的山谷叢林中,果實多汁多籽,蘊含菠蘿、香蕉、草莓、蘋果、酸梅、芒果等165種水果的復合氣息,味道芳香,常用于制作飲品。
制作流程:
1、羅非魚1條(重約1000克)宰殺治凈,從背部開刀去掉內臟,沖去血水,斬塊備用。
2、鍋入底油燒至五成熱,放入姜片10克、鮮紅小米辣8克爆香,下入魚塊中火煎至魚肉變色、出香,沖入燒沸的鮮湯2000克,調入適量鹽、雞粉、胡椒粉,大火煮2分鐘。
3、百香果兩個去殼取肉,放入漏網,置于鍋中,用勺子不斷攪拌,使果肉和果汁充分滲入湯內,將網中遺留的籽扔掉,繼續中火煮4分鐘,起鍋盛入砂煲,撒大芫荽碎、香菜碎各10克即成。
酸扒菜
這是傣族百姓的“酸辣湯”,與北方做法以食醋、胡椒粉調味不同,這款湯以酸木瓜片、番茄、小苦菜、小米辣煮制而成,將重酸、微苦、微辣融入一盆,消暑解膩的效果一流。
制作流程:
鍋入底油燒至五成熱,放肥肉片30克煸出油脂,下入去皮番茄塊150克、鮮紅小米辣20克大火煸炒至軟爛,沖入高湯800克燒沸,調入適量鹽、雞粉、花椒粉,放小苦菜段250克大火煮沸,放干酸木瓜片30克煮1分鐘,起鍋裝盤即可走菜。
問:在制作酸木瓜燉雞時,木瓜片是關火后再投入湯中,而此菜在制作時卻為何將二者同煮?
答:酸木瓜燉雞是批量預制的,木瓜片投入雞湯浸泡,走菜前還要入鍋回熱,因而只泡不煮,防止木瓜“黑湯”;此菜卻是一次制成,只有經過燉煮,酸木瓜才能逸出酸香。
來源:餐飲微閱讀
編輯丨職業餐飲網 彭景
原創文章,作者:職業餐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88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