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之計在于夕,一日狀態啟于早。
早會和夕會,是形和勢,是硬幣兩面,是陰陽兩面,不可分割,互相依存。
早會的三大誤區:
A、會前會
有些公司在早會之前,安排一個“會前會”,討論早會要傳達的內容。這種方式看似精妙,但無形中又多出一個會。既然要提早溝通,為何不在昨晚夕會上溝通好。還有公司在周一早上開會前會,為何不在上周例會中趁熱打鐵做好決議。
永遠不要做從零開始的事,既有余熱,為何不借。
B、無成長
現在,許多人已經明白,沒有成長,激勵也沒有用。沒有趣味,喊口號也沒有用。沒話找話,員工更不聽話。早會解決問題,問題越來越多。灌輸知識,員工越來越無知。
C、太死板
早會是形式大于內容,要從形式上大膽創新。
以下列舉五個創新舉措,供讀者參閱。
按從主到次進行排序。
1、 形式創新
首先在形式上大膽創新,創新導圖如下:
這五個創新,都是為形式而生。其中,頭腦風暴型并不是思考公司的戰略,而是快速互動,例如早會詢問大家,本月的生日宴會在哪里舉行?
2、紀律創新
會議紀律是公司最頭痛的事情,所以就用罰款來創新:
一個月內,凡是遲到、早退、手機響,一次樂捐10元,兩次樂捐50,三次樂捐100元,四次自動離職。
分析這種創新的是否合理?
首先,樂捐就是罰款,換個詞,內幕還是一樣,累積還要倍增的罰,一看就是喜歡裝神弄鬼的公司。
其次,看章程的出發點是什么?以為把員工管的規規矩矩,會議就有效率,以為從不遲到的人就是好員工,以為遵守紀律就能出業績,一看就是非常官僚的公司。
再次,看早會是目的是什么?讓大家有狀態。既然要狀態,怎么可以用制度來約束,一看就是烏煙瘴氣的公司。
最后,罰款會罰出抗藥性,員工就不怕遲到,大不了罰款。
所以,早會紀律不是由公司去規定,而要由參會人員自發定出約束機制,自己挖墳自己埋,那執行效果就非同一般。例如張三遲到罰李四的款,趙五遲給大家買早餐,王六遲到一分鐘加班十分鐘。老板在一旁偷著樂就好。
3、節奏創新
早會并不是全程激勵,更不是全程激動。
就像燒一壺水,從0度慢慢燒到100度,再慢慢降到合適的溫度才可以喝。燒水到喝水的過程是一個勢,早會一個勢即可,最好不超過三個高峰點,如果早會花樣百出反復燒,就會變成千滾水,員工也會迷失在會議的形,無法轉化成工作的勢。
以下提供幾個創新點,每天上兩個花樣,一個月可以不重復。
4、節日創新
早會當天,如果遇到節日,直接做成當天的下酒菜。
如果是法定節假日還上班,就在早會上公布連接客戶的事項。
如果母親節、父親節、青年節,中西方情人節,想想當天如何做客戶回饋活動。
如果當天是員工的生日,在早會上做出簡單祝福,但要把生日Party放在夕會。
如果是戰略客戶的各種節日,早會要確定如何為他們慶祝。
5、內容創新
時代在呼喚有實質意義的早會,即有形式,也要有內容。
如何在早會上有內容,筆者會錄制視頻為大家分享。
在此列舉幾個提綱:
A、從解決問題升級為發現問題。
在早會上“解決問題”,本就是大問題。
早會哪里是解決問題的會?
凡是在早會上解決問題的領導,腦子肯定是秀逗了。
B、把傳統流程升級為智能流程。
傳統流程如同諾基亞手機,開啟一個程序,層層點開菜單。
智能流程如同蘋果手機,執行程序都在一個平面上,想點哪個點哪個,不管先后順序,也沒有先后順序。
智能性早會,直指核心,不需要啰嗦的開場,不用配合無聊的掌聲,不用吆喝斗雞的口號,可以直接講到主題,也可以跳轉主題。
這五大創新,(需要開早會的公司)全員都需要掌握,因為每個人都有主持早會的機會,每個人都有分享的機會,每個人都要超別人的主持。
所以,要牢記三點——
早會出丑就能成長,成長就要在早會中出丑。
早會經常出丑,在客戶面前就很少出丑。
早會就是為讓員工行動起來,為結果而戰。
本文摘選自《向會議要結果》,作者張曉東。
-END-
編輯丨馬聰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合伙做餐飲,是對友誼最致命的摧殘!
為什么摳門的餐飲老板容易賺大錢,大方的卻都關門了?
原創文章,作者:職業餐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94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