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職業餐飲網許珂
“湯”一直都是不被餐飲人看好的品類,雖然每家餐廳都做湯,但在人們的印象里它似乎只是“餐”的陪襯,很難做成獨立的品牌。
而這家餐企卻讓“湯”當“主角兒”,做起了湯品餐廳。
開業第一天僅賣出2份,通過復盤調整后聚焦加班白領,次日賣出200份,復購率高達52%;
把湯裝進杯子里,開拓了堂食+外賣+零售的三維模式,獲得千萬融資,開出40多家直營店……
這家餐企就是“湯先生”,它是如何完成品類突圍?我們采訪了“湯先生”的創始人陳華濱。
“湯先生”的創始人陳華濱是零售行業出身,曾是飛亞達的全國零售總監。
陳華濱認為湯是一條有品類沒品牌的賽道,是一個非常傳統的消費品類,并且已經具備了一些消費場景,比如佐飯、康復、坐月子等。
因此,創業初期的陳華濱將目光瞄準在了孕婦、病人等湯品類的剛需高頻顧客身上。
陳華濱首先對接了數個月子中心,以較低的價格提供湯品。但月子中心只需要以較低的價格進行采購,并不在意產品的品牌,當時的“湯先生”似乎成為了一家“代加工工廠”。雖然能夠盈利,但利潤空間較小,對渠道的依附性過強,并且無法形成品牌,因此陳華濱放棄了和月子中心的生意。
此后陳華濱還曾把“湯先生”做成禮品,用零售的思路帶進醫院銷售;還曾包過食堂檔口,以此獲得固定流量,但卻接連受挫。
在創業初期,陳華濱瞄準了剛需用戶主打功能性餐飲,中國有這么多的孕婦和病人,對接月子中心和醫院做生意看似是一片藍海,但功能性餐飲可能只是一個“偽需求”。
就功能性餐飲而言,消費者缺乏持續消費性,比如孕婦和病人在經過坐月子、養病這個時期后就不會再次消費,這讓餐飲企業很難形成品牌;
此外功能性餐飲非常重視和依賴渠道,“湯先生”創業初期對接了眾多的月子中心、醫院,但這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這并不適合“求生存”的初創企業。
2015年10月,第一家“湯先生”小店在上海靜安區延平路446號正式開業,店面僅有8㎡大小。
小店開業的第一天,陳華濱準備了200份湯,但一天后只賣出了2份,剩下的198份不得不全部倒掉。
經過復盤,陳華濱對“湯先生”的目標群體重新進行了思考,最后他將目標群體定在了加班白領身上。
在加班點外賣的時候,外賣軟件上都是燒烤、小龍蝦等“重口味”食品,這個時候一款暖胃的湯飲再適合不過。
找到目標消費者后,陳華濱通過兩步打開了市場:
1.“掃樓”發展種子用戶
為打開加班白領這一市場,陳華濱首先進行了有計劃的“掃樓”,開啟了“企業種子用戶計劃”:
進入企業,提供一周的“加班湯”服務,但要求員工必須通過“湯先生”的小程序下單才能換取。
經過復盤和調整后,“湯先生”在第二天就賣出了100多份湯,并且因為員工是從“湯先生”的小程序下單,消費者直接和品牌取得了聯系,后續復購率竟然達到了52%。
2.趣味文案與加班客群產生共鳴
為深度切入加班白領,“湯先生”通過趣味的文案,將加班與喝湯進行關聯,加深與消費者的情感交流。
陳華濱推出了“聽雞湯不如喝雞湯”的主題活動:
“老板說彈性工作制,其實是隨時加班沒節制”;
“員工總說我是資本家,其實我沒有資本也沒有家”。
通過這些幽默的文案,“湯先生”品牌與都市白領產生了深入互動,以此形成了情感共鳴。
與此同時,“湯先生”部分店鋪將營業時間延長至凌晨兩點,并在小程序上線拼團功能,以此在上海白領圈中形成交互與傳播,發生范圍性裂變。
湯品類一直沒有一個品牌能跑出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湯品類的消費場景過少,人們認為“湯不成餐”。
消費場景較少同樣是“湯先生”面臨的最大難題。
因此在拿到融資后,陳華濱并沒有急于開店,而是耐下了性子,從產品包裝、搭配和零售三個維度進行打磨。
1.從“盅”到“杯”,開拓外帶+外賣場景
過去主打湯品類的餐廳都是用“盅”來裝湯,這極大地限制了湯的消費場景,在人們的認知中,湯只能作為“飯”的陪襯。
因此陳華濱把湯放入杯子,將湯做“輕”,這讓“湯先生”的湯品更適合于外賣和外帶,顧客可以在逛街、上班、開會、在家等場景直接打開杯口飲用。
杯子則是選用樂扣樂扣的材質,一旦蓋上后就無法打開,用戶只有拿到手破壞掉杯子才能打開,即使杯子倒過來也不會滴出來。
這保證了外賣途中湯不會漏或污染,并且在放涼后也可以直接把杯子放入微波爐加熱。
傳統湯品和“湯先生”的外送湯品
2.搭配主食、小吃,把“湯”變成“餐”
為了讓“湯先生”有多元化的消費場景,讓它成為人們的日常剛需,如早餐、午餐、下午茶、宵夜等,僅僅靠湯品是遠遠不夠的。
因此陳華濱對“湯先生”的產品進行了豐富,現在“湯先生”店里有咸湯、甜湯各8款,還有粗糧主食和佐餐小食各6款。
在湯類選擇上,“湯先生”主打受眾最多的老母雞湯和龍骨湯,還根據氣候、時令推出特色湯品,比如冬天會推出有暖手暖腳功效的湯品。
以前還曾推出過對男性很補的牛鞭湯,但發現核心用戶大部分是女性,所以也將其調整下架。
陳華濱說:“我們做任何選擇,一定要順著顧客的需求走,一定要先選擇日常見的最多的湯。”
因為主要客群是有養生需求的女性,所以“湯先生”在搭配的主食上選擇了粗糧,如粗糧飯、黑椒牛肉粒谷物碗、粗糧盒子等。
通過搭配與調整,“湯先生”變成了可以全時段選擇的餐廳。
曾經“湯先生”70%的銷售額來自于午飯,但增加產品后,早餐、下午茶和夜宵的銷售額占比顯著提升,如今早餐的銷售額占比已經達到了30%。
3.開拓自有渠道,“輕”與“快”占領零售市場
因為是零售行業出身,陳華濱認為零售化是餐飲行業未來發展的一大方向。
目前“湯先生”已經推出了自熱湯、自熱湯飯、醇湯等產品,并在無人售貨架、淘寶、京東、公眾號等渠道進行測試售賣。
在包裝設計上,既有需要消費者在加熱的袋裝湯,也有類似“方便火鍋”的物理加熱包裝,通過拉動內置拉繩即可完成隔層加熱。
在談到餐企的零售化布局時,陳華濱認為關鍵在于“輕”和“快”。
零售和餐飲不同,首重一個“快”字,這是因為零售市場比餐飲市場的競爭更為激烈,甚至是“你死我活”。在餐飲行業中,海底撈、巴奴、呷哺呷哺等火鍋品牌和諧共生,這是因為市場足夠龐大,但對零售市場而言,一旦被搶占先機就很難翻盤。
有很多餐飲人都認為做零售要重投入,要花大成本去打通渠道,但對餐企而言最合適的是零售“輕”做。結合西貝、眉州東坡等成熟品牌的零售經驗,餐飲企業首先要在店里、公眾號、天貓等渠道進行銷售,一旦產品被消費者接受,在行成復利和品牌化后渠道也會隨之自然打通。
職業餐飲網小結
在“湯先生”創業初期,也曾遭遇日售兩杯的困境。
但陳華濱堅持深入聚焦加班白領目標客群,并通過零售、創新文案等多種手段使得品牌生存下來。
又通過布局零售、調整產品搭配等方法打造了更多消費場景,不斷探索如何突圍單品店較短的生命周期。
餐飲創業之路道阻且長,但餐飲人一直在前進摸索。
(本文作者許珂,微信號18710129634,如有對文章方面的探討請加作者微信號)
-END-
主編丨陳青編輯丨馬聰
推薦閱讀
1 | 賣房賣車餐飲創業,凌晨3點我再也無眠 |
2 | 這家燒烤店只賣“牛肉串”,日賣7萬 |
3 | 慘痛!7人死亡,開業首日餐廳失火,餐飲安全再敲警鐘! |
原創文章,作者:職業餐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96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