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內參君為您分享的第932期內容;新朋友點標題下藍字或搜索微信號cylbnc關注。
?餐飲老板內參王建萍發于北京
△
新辣道創始人李劍
3個維度構建你的競爭壁壘
▼
差異化
一瓶礦泉水在每一個小賣店都可以買到,餐廳就不會只賣礦泉水,因為它沒有差異化。這樣的產品一定會陷入紅海市場的競爭,而消費者不會為沒有差異化的產品付額外的溢價。
△
產品的差異化和管理成本如何平衡
做出差異化,獨到的工藝或很好的廚師就能完成。但差異化的另外一面往往是復雜。如果產品差異化很強,但不簡單,就不太適合開多家店。因為這時的控制點特別多,也可能其差異化本身一復制就消失了。這種情況下企業如果仍想保持差異化,就會發現管理的邊際成本非常高。
簡單化
品牌如果想要做大,就必須考慮自己的產品是不是既差異化又簡單化。只有在簡單化的情況下,才能有機會標準化。
有些產品夠簡單,但差異化不夠,往往競爭激烈,比如成都小吃。一碗普通的面條,生意沒問題,但一般賣得比較廉價,由于它既簡單又無差異,所以很難做大。
標準化
有了標準,才能保持出品的穩定性。
△
沒有標準,就無法保證穩定
保持產品穩定性的源頭在于產品的標準化和簡單化。如果源頭未達到,產品的穩定性寄托于人,或者寄托于多個控制點,你必須因此付出極高的管理成本。
食品工廠做出的東西是大量復制的量化產品,但不太好吃;依靠烹飪技術做出的東西好吃,卻很難標準化。所以,將此二者結合起來,是企業長遠發展的關鍵,亦可能是是推動未來中國餐飲業的關鍵。
現在很多上游搞食品的企業往下游做,很多原來做餐飲的往上游做,就是這個道理。
一套標準需要被一套體系控制著去執行,這套體系本身也是標準之一。
比如標準的修訂: 原本切個豆腐絲的標準是3厘米,有一天技術部說5厘米的好吃,如何保證一兩百個店把3厘米的豆腐絲改成5厘米?這就需要標準化的體系去實現。
工業上有很成熟的邏輯和經驗,餐飲業在這個問題上是偏落后的,完全可以向一些好的食品工業企業學習,尤其是一些日本企業,對標準的要求非常嚴格。
如果沒有一套體系來保證標準,標準就容易被束之高閣。
做餐企VS種地
不同階段的競爭點不同
▼
舉個種地的例子: 你原來有兩畝地,用的工具就是鐮刀,只需要雇一個農民用鐮刀割麥子就夠了。這個鐮刀就是你的標準化工具,這個人就是你員工的水準,這一畝地就是你企業的規模。
如果這時候你非得玩洋的,說我得弄個手扶拖拉機回來,一踩油門一畝地已經割完了,用鐮刀的那個工人根本搞不了這個。
在企業擴張過程中,為了保證整體系統的穩定,生產工具、團隊、規模三者的辯證關系要不斷把握,階段性地按照發展需求去匹配。
△
水能載舟的前提是,水的深度和船相匹配
匹配過慢一定影響經營,麥子會割得很少,地種不了太多。過快則極大地浪費自己的成本,甚至會有負面的影響,許多民營企業死在高舉高打引進五百強企業的領導人。
保證基礎邏輯是簡單化、標準化、差異化的產品,快速構建標準化規則,則需要好好思索階段性的建設,維持體系能力或經營管理能力,才能配合企業規模不管擴張發展。
仍以種地為例: 1畝地時,一個人一把鐮刀就能干活;10畝地就得換個拖拉機,配個拖拉機高手或把自己的員工培養好;到了100畝地,就得有聯合收割機,直升飛機播種,以及專業駕駛員。
這就好比餐飲企業不同階段的競爭點不同:兩三個店只要做抓人的產品;到了十多個店,拼營運能力,品質是不是跟得上,創業的這幫哥們是不是還跟著你;一二十個店之后想快速擴張,比的就是開發能力,如何把握擴張的標準;有了四五十個店,開發模型比較完善了,又拼品牌傳播能力;過了一百多個店,競爭就在供應鏈上了。
統籌:張琳娟|編輯:王艷艷|視覺:陳曉月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tinachenjiao
轉載原創請加微信neicanmishu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3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