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餐飲品牌如何差異化營銷

    首先看看1903年美國人建立的中式快餐品牌是如何差異化營銷的, 美劇里的外賣似乎從來只有兩種,

    要么是披薩,要么是中餐。

    我也搞不懂美國人

    為什么會深深愛上我大中華的美食,

    不過中餐外賣的出鏡頻率好像真的有點高。


    比如說《生活大爆炸》那群宅男,

    每周六都在啃中餐,一啃啃了八季:



    不看宅男了,看看有點年代的《老友記》,

    這邊也捧著中餐外賣笑得開心:

    真的,要是眼利一些,

    你會發現自己分分鐘被刷屏:







    好萊塢電影也不由分說地淪陷了。

    你看成龍大哥在吃:

    安妮·海瑟薇在吃:


    連動畫片里也在吃:

    別誤會,

    我對外國友人熱愛中餐這件事沒什么意見。

    只是作為一個好奇寶寶,我有點懷疑人生:


    這到底是誰家的中餐啊,

    它憑什么承包了所有美劇和電影的外賣鏡頭啊!

    帶著半嚴謹的態度,我瞅了眼Google,

    事情很快就水落石出了——


    這些中餐外賣盒英文名叫Oyster pail(牡蠣桶)

    能攻下美劇、占領好萊塢

    并不是因為它背后有多會砸錢打廣告的金主,

    只是因為整個美利堅的中餐館都在用。

    可為什么要叫牡蠣桶?為什么美國中餐館都在用?

    為什么是紙做的?就不怕湯汁灑一地?

    為什么為什么為什么?

    反正故事要從一個世紀前說起了。

    這個紙折成的桶呢,

    原本是設計用來裝牡蠣(就是生蠔啦)的。

    19世紀末20世紀初那會,美國盛產牡蠣,

    由于價格不貴,

    很快它們躺在了千千萬萬美國人的餐桌上。

    但開殼什么的處理實在是力量與技巧的比拼……

    動動腳趾頭都知道,

    大家當然把這種麻煩事交給了攤檔老板。


    1903年,紐約街頭隨處可見賣牡蠣的攤檔



    據說當時在美國采集牡蠣的工人大多來自亞洲,

    他們中巧手的,學日本人拿紙折一折

    做成了防漏的桶狀;

    給客人裝好開殼后的牡蠣,

    開開心心就回家做飯去了。


    這個“據說”已經難辨真假了。

    不過可以考究的是,在美國的專利庫里留存至今的,

    是1894年F.W.Wilcox同學發明的這一款:

    但吃牡蠣的習慣并沒有長盛不衰。

    二戰之后,由于打撈過度,牡蠣減產,價格上升,

    吃的人自然就少了,

    批量生產的牡蠣桶很快就剩了一大堆。


    好是好在,美國開始了郊區化,

    那會兒家家戶戶也都用上了微波爐,

    冷凍與半加工食品興起,

    餐廳食物外帶成了一種流行的生活方式。


    于是我們的“接盤俠”中餐館就登場了。


    以改良后的酸甜口味博得美國人歡心后,

    一次機緣巧合,有中餐館老板

    把沒人用的牡蠣桶拿來做外賣盒了。


    而俗話說得對,誰用誰知道。

    老板們發現,這個桶裝盒子防漏真的是一級棒啊

    (此處并不是在說衛生棉)。

    后來用的中餐館越來越多,就這樣,

    牡蠣桶完成了它人生中第一次完美的轉型。

    但即使完美轉型,

    一開始的中餐外賣盒還是很低調很寡淡的。


    直到1970年代,制造這些牡蠣桶的Fold-Pak公司

    找來了一個平面設計師,他大筆一揮,

    才賦予了中餐外賣盒今天風情萬種的模樣。

    雖然也有其他的設計圖案,

    但最普遍常見的中餐外賣盒上,

    基本都畫著一座寶塔。


    這座塔當然跟紅塔山沒有半毛錢關系,

    這畫的是南京大報恩寺里的

    五彩琉璃塔(又稱瓷塔)


    聽著有點陌生,但這座塔其實響當當。

    它跟長城一起入選“世界中古七大奇跡”

    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在西方人眼里,

    它的名氣比長城要大得多。

    但可惜今天看不到了,因為這座瓷塔

    已經在1856年太平天國時期不幸被毀


    Anyway,

    在一個世紀的完美轉型和改良后,

    現在的中餐外賣盒不僅承繼了當時防漏的好效果,

    隔熱保溫密封方面更出色,

    還加上了一根鐵絲把手方便攜帶

    簡直就是美國外賣界的一大佳話。

    不僅成了中餐的象征,

    它甚至還成了中華文化

    (應該說是唐人街文化)的一部分:


    對,你沒看錯,這是一款靈感來自中餐外賣盒的包包



    但因為成本高,

    這種紙外賣盒干不過一次性塑料飯盒,

    自然沒有在中國得到普及。


    而據Fold-Pak公司很自豪地稱,

    他們家所有外賣盒都是“Made in U.S.A.”的。

    所以坦白講,這個肚子里裝著中餐的家伙

    其實是徹頭徹尾的美國貨啊!


    有這么豐富的歷史由來和內涵,又頻頻上鏡,

    難怪那些心心念念的好孩子

    在美帝吃個外賣會忍不住曬圖歡呼:



    截圖來自微博用戶@wezy


    不過有網友提出,

    美劇里吃中餐外賣的方式是錯錯錯的,

    即使是智商187的謝耳朵也不能信:




    正解是……

    撕!

    攤平它就成了一個盤子了:


    太好了,看到這里我又餓了。

    ……

    喂,中餐館嗎?

    越洋外賣你們送不?

    經濟環境的下行、餐飲市場同質化現象嚴重,引發激烈的市場亂戰,大量的抄襲模仿行為讓餐飲業墮入同質化的海洋。怎樣創造出與競爭對手不同的差異化特色,已成為擺在餐飲企業家面前的一大難題。這就要求企業努力聚焦,把一件事做到極致,憑借別人無法企及的某種特色來贏得客戶。下面餐謀長給大家分享一篇關于差異化經營的文章,希望難大家帶來一些靈感。


    同質化亡,差異化旺,餐飲經營成功與否只是一念之差

    案例君經常走訪餐廳,采訪經營者們,在采訪過程中,發現了一個現象:在同一條街上,會同時存在著幾家甚至十幾家同樣類型的餐廳。


    同質化如此嚴重的現象,現實中雖然不多,但不可否認的是,餐飲業同質化現象是比較普遍的,借勢營銷可以理解,但是為什么不做差異化呢?


    同質化亡,差異化旺,有時候生意不好,往往只是因為你不愿意差異化……


    扎堆開店,紛紛倒閉


    案例君所在附近某一條大街上,前幾年開了一家烘焙店,生意紅火得令人眼紅,于是嗅到商機的一個人跟風開了一家,接著也有人開了一家……最高峰的時候,一條街上在總共17家烘焙店。


    可是就在大家扎堆開店的同時,也有不少店在關門、轉讓。有的烘焙店改成了面條店,更多經營了四五點的烘焙店關門歇業。


    其中一個轉讓蛋糕店的店主告訴案例君,她在這次烘焙大潮中開的店,去年8月份才租店面,租了一年,9月份營業,但是由于競爭太激勵,到處都是烘焙店,導致月月虧損,現在她已經不在于之前投入得裝修錢了,打算把店里的烤箱、展示柜、冰柜、桌椅、還有田園風格的裝修轉讓給別人,只要能把現在到8月的房租兌出來就可以了。


    明明可以差異化,為何偏偏要扎堆?


    扎堆開店常見的一個原因,就是那里原先有著一家生意火爆、天天排隊的餐廳,于是或借勢也好,或挑戰也好,大家都紛紛選在這個店附近開,力求分一杯羹。但結果,最先的吃到了一塊肉,其他的,或者吃到了半塊肉,也或者只吃到了骨頭,更有的,眼巴巴的看著別人吃肉啃骨頭,能一起吃到一塊肉的,畢竟是少數。


    也有的,他們吃到了魚


    廣州的一個地鐵附近,因為臨近郊區,所以地鐵附近是城中村。在這個村的邊上,有一條燒烤街,晚上生意紅火的燒烤攤不少。但是門前一直保持著絡繹不絕的顧客的,是一家奶茶店。


    吃過燒烤的都知道,燒烤和啤酒或者奶茶是絕配。那家奶茶店正是洞悉了這一切,特地專門在燒烤街上的一個路口旁開了家奶茶店,白天可以供應路人,晚上供應吃燒烤的人,夏天供應冷飲,冬天供應熱飲,據說,這家店生意火爆到晚上要5、6個人在檔口服務。


    靠差異化,搶到肉吃的也不少


    星巴克在咖啡中的地位一直難以動搖,但是漫咖啡靠著與星巴克不一樣的差異化策略,這幾年很火:


    漫咖啡發現針對家庭的咖啡廳很少,于是他們設置了一些和單人床大小的餐桌,可讓一家老少圍桌而坐;


    漫咖啡為了讓顧客更舒適,他們在座位上提供一只小熊給消費者,消費者只需把玩一會小熊,聊聊天,食物就送上了,而星巴克則要點單后站著等待;另外,各色各樣的小熊也吸引力大家拍照分享朋友圈;


    很多咖啡店包括星巴克在內,都是售賣工廠標準化生產好的食物,漫咖啡把現做松餅、三明治搬到了店里,滿足了消費者對新鮮事物的喜好心里……

    由于這樣風格的咖啡店很少,因此很受消費者的歡迎,部分漫咖啡門店一度出現了排隊的現象。


    更有在漫咖啡手中搶肉吃的


    在不足1000米的鄭州農科路上分布著七八家咖啡館,這里面的巨頭是漫咖啡,然而一家叫咖咖奧的餐館的人氣卻毫不遜色,TA是如何做到的?


    漫咖啡有各色各樣可愛的小熊,而咖咖奧滿屋都是漂亮的鮮花,還貼心的提供了專業的攝影師;


    漫咖啡做服務,咖咖奧就做本地社群化營銷;


    漫咖啡有現做松餅三明治,咖咖奧更有令其名聲大噪的、號稱價值60多萬的3頭La Marzocco咖啡機。


    結語


    很多人做餐飲,都是盯著競爭對手,對手做什么,他就跟著做什么,對手價格便宜,他就更便宜,最后還是做不過對手。


    但是你盯競爭對手,永遠是跟著別人走。


    做餐飲最重要是看自己有什么,能夠提供什么差異化的東西,同時再看看這些東西是否能夠解決顧客的痛點,是否能夠滿足顧客需要,然后再不斷優化。

    這個就是差異化競爭,也是餐廳的特色所在。有特色,才有市場。

    餐飲高手們如何做差異化營銷

    1菜品十大之魂之原材料之魂


    餐飲無論是產品、營銷來講,都是在圍繞"故事"展開,一旦有了故事也就有了賣點。這個"故事"其實從食材選擇上,就已經開始。

    西貝的羊肉是來自草原被稱為"杜蒙羊"的新品種,是"神舟十號"三位宇航員的早餐羊肉。

    阿五美食更名為阿五黃河大鯉魚后,主打食材牌,將普通的鯉魚升級為近似野生的黃河金鯉魚。黃河金生態鯉魚使用地下20米的黃河沙濾地下活水養殖,小魚喝豆漿長大,自然生態放養,金鱗赤尾,生長期長,肉質鮮美沒有土腥味。這樣的聚焦,將拳頭產品極致化,讓阿五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2提煉環境方面的賣點


    餐飲企業環境和形象設計是差異化的一個重要元素。好的餐飲企業環境和形象都是有特色的。

    北京全聚德前門店的"老鋪"設計和裝修就很成功,前門店是全聚德的起源店,已經具有147年的歷史,成為中外游客的必去餐廳之一。

    主題餐館何以能吸引人? 最簡單的解釋是:魅力和夢幻。

    其實質即主題餐飲策劃者或經營者對歷史和當代社會潮流的獨特的思考。這些思考很巧妙地將餐飲理念與社會文化思潮結合起來,形成有特色的餐飲理念,并通過一定的營銷方式表現出來。可以說,主題餐飲的策劃者都是理念"營銷"的高手。

    這一點在去年火爆異常的"小板凳"身上得到最集中的展現,吊頂水晶燈、老式茶幾、皮包、收音機甚至縫紉機都成為了裝飾,亦土亦洋的風格引領一時風潮。今年,"小板凳"創始人楊明超新作"小小河邊魚"亮相,與市場主打"小而美"的輕奢裝修不同,這個品牌一開始就往下走,扎根社區、街道、縣市,用老楊的話說就是要"接地氣兒"。

    3研發制作工藝方面的賣點


    剛才說到,餐飲的"故事"幾乎遍布了整個出品鏈條的環節,當然,烹飪工藝方面也不例外。

    真功夫快餐挖掘傳統烹飪的精髓,利用高科技手段研制出"電腦程控蒸汽柜",自此決定將"蒸"的烹飪方法發揚光大。

    風光無限的阿五黃河大鯉魚更是從品牌創立之初就注意到了這一點。阿五做黃河大鯉時,自身特有的工序包括:抽鯉魚腥筋、剔除鯉魚三叉骨、給鯉魚按摩、每條魚解10刀、烹魚不用雞精等獨創的"秘籍",這樣的黃河大鯉魚吃起來,自然是別有一番風味。

    說到楊明超的"小小河邊魚"則更有來頭。據說,"小小河邊魚"源于老楊的一次沱江之行,在沱江邊,有一對農家夫婦做得一手好菜:川味黃辣丁。其口感麻辣鮮香,這讓楊先生念念不忘。回來后,他找機會注冊了"小小河邊魚"商標。

    小小河邊魚不是烤魚,是鄉村鮮魚館,活魚現殺以求鮮,用料猛烈以求其味。追求的是鄉村氣息,所以從名字、烹飪到裝修,這樣的理念始終貫徹。


    4尋找營銷手段的賣點入


    新媒體層出不窮,單純投放電視、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一招打遍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像微信、微博、H5場景等社會化媒體、社交媒體已經成了新品牌營銷的主要戰場。


    ( 本文由《餐謀長聊餐飲》整編于西游教育和餐飲好案例及網絡)


    ▲餐謀長聊餐飲 (AD:Canmouchang)

    ▲本平臺所推送的文章,部分采編于各大媒體閱讀量最高的文章及作者投稿,有些文章作者不 詳所以未注明,如果涉及版權問題,請您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

    ▲人數定位:策劃人,營銷者,品牌官,其它可繞行。


    《總編個人微信》
    投稿 / 版權 / 合作 / 咨詢

    《餐飲視界》 (搜羅世界上最具創意的餐飲)




    END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長聊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0396.html

    (0)
    上一篇 2016年4月24日 22:21
    下一篇 2016年4月25日 07:40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