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 7 點,蕾蕾還沒有下班,她系著圍裙,撥弄著那臺咖啡機里的「勞斯萊斯」,為來到店里的客人,沖上了一杯手沖咖啡。
在極客咖啡的褐色的木桌子上,蕾蕾還和客人聊了起來。
這位年輕的咖啡館「服務員」,其實是極客咖啡的 CEO。一頭利落的短發,眸子里有著好奇和熱情。她做過程序員,還擁有過 IT 技術社區多年的運營經驗。
極客咖啡的一樓是新開張的,而二樓則早已運營了半年多。種種原因,并未向外過多的宣傳,用蕾蕾的話來說,咖啡館還在練內功。
半年多的歷史當然稱不上老咖啡館,但它也不是最新的。在中關村創業大街的其他地方,新的咖啡館或開展咖啡業務正層出不窮地出來。
繼續「生長」的咖啡館
創業大街最北邊的「投資家」咖啡館,據說是一幫域名投資者搞起來的。這幾天時間進去,會看到門口右側的咖啡臺上,標著咖啡的價格。最低 9.9 元一杯的咖啡著實讓筆者有些驚訝。不知道是這幫投資家財大氣粗在做持續讓利,還是只是一種臨時性的促銷。
那些深色紙包裝的咖啡看上去還挺酷,還擁有一個特別的名字,never 咖啡。
進門左側的墻壁上,還掛著一些域名及價碼,好像是在公開出售。
「投資家」的東側路口,京東 JD + 奶茶館傲然屹立。互聯網的江湖充滿戲劇性,劉強東和奶茶妹的故事原來被稱為緋聞,但緋聞后來逐漸被證實為真實事件,而奶茶館似乎和緋聞相呼應地產生,有著一種娛樂效果。
京東財大氣粗,這個奶茶館也謀得了一塊較大的面積。白、黃、紅等暖色調是其主色調,在天氣尚冷的時節會給人們帶來幾分暖意。走到里面空間敞亮。除了供應奶茶,咖啡也頗醇香可口。而咖啡臺前正對的一長排臺子上面,擺了不少的智能硬件。這些東西很多都能在京東平臺上買到或眾籌到。
地方大就有各種空間,包括 VIP 小隔間。在那里的墻上有一排顯示框,室內的環境包括溫度、濕度、噪聲、甲醛、pm2.5 等數據一覽無余。
再往南走,是言幾又和黑馬會。言幾又的咖啡是和書香想伴隨的——它主體是書店,兼賣各種酷玩,附帶一個咖啡館,咖啡館的二樓又是一個會議廳,在上面,俞敏洪、袁岳等做過演講。
在鑫鼎賓館二樓的車庫咖啡,在筆者去的時候,似乎不如以前擁擠,但熱鬧依然。從招聘墻上車庫咖啡自己的「砸鍋賣鐵高薪尋人」的招聘信息上,可以推測,這家咖啡館正在項目服務、商務合作和數據庫建設以及活動方面進一步拓展。
處在大街中央的 Binggo 咖啡由灰色和褐色主打,莊重而不失俏皮。其一面主題墻設計得比較特別,延綿的水管狀的裝飾物似乎象征著源源不斷的靈感的傳遞。它的一樓空間甚大,四四方方十分大氣。有些墻上布置著投資家、創業者的頭像被黑白化抽象化處理,有一種別致的味道。
在 2 號樓 2 層的投融資平臺因果樹不是咖啡館,但木結構的門面古樸典雅,會讓人誤以為進入了一個收藏家的陳列室。它的位置需要曲徑通幽,小扣柴扉,而它似乎不是對外開放的。
再往南走,一家名為「中國投資人中心」的處所聽起來來頭很大,由白色和灰色調主打,裝飾風格亦古亦今。里面空間不大,于是別出心裁地搞了一個小閣樓,有趣的是好像有人偏愛這略顯狹小的閣樓,好像可以「躲進小樓成一統」。這個「中心」不算咖啡館,但在門口有一臺叫「咖啡零點吧」的自動售賣機,咖啡、奶茶、熱巧力等可以自助購買,價格不貴,而且售杯免費。
大街中段的 3W 咖啡館在創業大街早已暴得大名,面積可能也是最大的。色調是清新綠加白色,里面舒適寬敞,元素多而不亂。掛著不少有著藝術水準頗高的名人肖像或攝影作品。想想,當墻上的喬布斯盯著你的時候,坐在那里是否會有一種別樣的感覺?3W 似乎帶來了某種創業圖騰的氛圍。
再過兩三個處所,就到了極客咖啡,它走了一條不同的裝修路線。門口的棕色和黑色以及茶色玻璃讓人感到有些神秘,一樓的墻壁是水泥色的,顯示出某種回歸原始的后現代風格,房頂也沒吊頂,顯得層高更高,空間感更大,「車庫」感更強。而咖啡臺占地已近三分之一(當然,它還有二樓的空間)。按照蕾蕾的說法,這種設計其實是有其考慮的,因為極客咖啡走的是精致咖啡的路線,在咖啡吧臺上,會有 4 分半鐘的手沖咖啡時間,她希望把類似 BlueBottle 的精品咖啡文化帶給創業大街的人們,特地安排了便于消費者觀賞和等待的設計。
最南邊新裝修的一家貝殼 · 愛喜咖啡館。木色和黃色并舉,走的是明亮路線。里面造型優美。 1 層和 2 層是打通的和半敞開的,房子中間有樓梯上去,呈現出層次感。外墻上還鑲嵌著一塊顯示屏,咖啡館的創辦者正在上面不遺余力地召喚創業者進入貝殼的創業大家庭。這位老板,在豐臺有一塊很大的創業孵化器。
在中關村創業大街上,創業咖啡的熱潮還沒有過去。而是有了更多的爭奇斗艷。
創業服務向縱深發展
層出不窮并且多樣的咖啡館顯示了這片街區的的活力。但去年下半年的時候,也有人提出創業大街「遭遇了冷空氣」,「咖啡涼了」。
2015 年的中國股市急轉直下,而創投領域也有了「資本的寒冬」的說法。創業大街的創業者們也有抱怨拿投資難的。或許,街區沒有像以往那樣熙熙攘攘。
但正如車庫咖啡總經理李燕說過的一句話「熱情其實是創業過程中最不具參考性的,因為創業本來就不是面子上的事。」創業并非人多勢眾就好。感性和亢奮并不能真正代替理性的循序漸進。咖啡表面上適度的冷卻未必是壞事,免得燙了口。
咖啡本身正在走向多元化。在創業大街一帶,有兩岸,有星巴克,也有雕刻時光,也有「總理咖啡」、極客咖啡。同樣是咖啡,卻可以有多樣化,實現不同的創新,適應不同的人群。創業服務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就拿因果樹來說,據稱用了大數據分析技術來指導投資,并在近期提出了期權交易。而由于創始人是個女性,目前它對女性投資者似乎有特別的青睞。
「投資家」匯聚了最接地氣的域名投資者。在其官方網站上可以看到,它由資深域名玩家戴躍發起,由域名起家的互聯網大佬、著名投資人蔡文勝、姚勁波鼎力支持,全國近千名域名投資人紛紛響應。其舉辦的首場域名拍賣會,39 個域名一共拍出 2129 萬元。
黑馬會則深耕社群經濟,擁有了強大的人脈網絡。在紙媒時代,《創業家》深深吸引了全國范圍的創業者,有不少二三線城市甚至更為腹地的創業者們從該雜志汲取營養。現在黑馬會把所有的客戶資源轉化進社群網絡。在這個網絡里,運營者攛掇著老一代創業家對下一代創業者進行傳、幫、帶,同時展開投融資對接,以及股權眾籌。
并購咖啡有清華系的背景,在資源對接方面有一定實力,清華控股集團董事長徐井宏也喜歡來這兒。
下午時分,表面看不出熱鬧,但其實 3W 里已沒有空位,其它咖啡館也大多如此
3W 咖啡沒有放棄「互聯網的圈子」,還衍生出深耕互聯網公司招聘的領軍企業拉勾網,做得風生水起。許單單曾對筆者坦誠,他們重視圈子,但一度忽視了咖啡,后來吸取教訓,重新做好了咖啡。這一杯「咖啡」,因為有李克強總理的品嘗,名聲很大。眼下,許單單還在圍繞互聯網和咖啡做文章,3W 開拓的一款新的外賣咖啡產品「子魚」已經開始對外售賣。
貝殼 · 愛喜咖啡打出了「創業者的風口」、「媒體人的圈子」這樣的廣告語。其中媒體人的圈子可以做多種解釋,可以是媒體人聚會的地方,也可以為媒體人創業進行服務。
飛馬旅繼續專注服務業創新。飛馬旅聯合創始人楊征宇將他們投資的方向界定為「主要投資于創新服務行業中的創業企業」。在楊振宇看來,過去 30 年,中國的制造業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相較而言服務業則稍顯落后。「我們的投資會專注在服務行業中,但我們會在這個服務上面再加上『創新』一詞,因為我并不看好傳統的服務業,我更關注的是創新型的服務公司。」楊振宇舉例,像驢媽媽、齊家網、帳篷客這樣的公司都是他的投資標的,這些優秀的公司是透過互聯網這個載體來服務眾多用戶的。
36氪在 2015 年收獲頗豐。它的生態體系做的很好。媒體品牌在業內已獲得美譽度,氪空間也在擴展。現在又聯合螞蟻金服,進一步拓展股權眾籌。背靠大樹使其實力大增。它雖然沒有咖啡館,但其品牌也很有識別度,也常成為人們來創業大街的一個體驗和觀賞的點。
全新開業的極客咖啡館一層
天使匯的極客咖啡正在升級。除了一樓的精品咖啡體驗和消費,二樓作為活動場所,已經舉辦了近百場大大小小的活動。它聚合的活動,有明顯了行業和社區特點。V2EX 首次線下版聚、infoQ 中國 8 周年分享、女性創業者社區科技貓沙龍等都在這里召開。其 CEO 蕾蕾透露,極客咖啡也將伴隨著天使匯的全球百城計劃,向各地擴張。目前,天使匯分支機構已經落地了德國亞琛、美國硅谷和中國的成都、武漢、杭州、深圳等,下一步還將進入日本以及國內的西安、上海、南京、重慶等城市。2015 年 10 月 19 日,李克強總理還觀看了中德合作的 streetscooter 電動車項目在極客咖啡的遠程路演。
極客咖啡的股東幾乎囊括了各種新興極客平臺:知乎、烏云、友盟、IT 桔子、Segment Faul(程序員社群)、tikuku(建筑設計師社群)等。行業精英進行跨界交流,很有可能碰撞出創造的火花,而所有的碰撞帶來的成果也有可能為天使匯帶來項目來源。
創業大街的服務機構越來越多元,說明創業人群開始群落化、細分化,創業服務也在不斷細分和深化。這和創業大潮往各行業的垂直和縱深方向發展是相應的。
這里也是一個「生態圈」
筆者也觀察到,創業大街上的各種服務機構,各個機構聚集的投資者和創業項目是有一些重合的,業務方面也有一定的重合。這種情況會導致一定程度的競爭,也會迫使各個平臺做得更專業、更有特色。
特勞特中國合伙人鄧德隆認為:「現在我們的競爭地點,已經從市場轉移到了顧客的頭腦,我們每一個企業都必須要在顧客頭腦里面精準定位,才能生存,才有未來。」
不過,在一定程度的競爭之外,各種機構的相互補充、相互合作似乎更占主流,創業和投資的形態的多樣性,為各個服務機構的同時存在和競相發展提供了基礎。
2015 上海天使投資年會發布的報告指出,我國天使投資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投資人查立認為,近年來,美國平均每年的天使投資總額約為 200 億美元;有近 30 萬天使投資人,個人數量是機構數量的 100 倍左右。而在我國,個人天使數量不足 1 萬。日本的個人天使活躍度也高于中國。這種態勢,也間接表明了創投服務業依然有很大的空間。
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郭洪曾總結過中關村的一個很大特點,即它的創新創業元素不是孤立的,而是日益形成一個完整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如果我們用這個角度看中關村創業大街,它也呈現出生態圈的屬性:各個咖啡館和創業服務機構各有偏重,在運營上也有各自的招數,在行業挖掘、社群聚合、項目征集等方面,走出了各自的路。
不少創業服務機構也在「生態化」。就拿天使匯來說,它自身在打造最嚴謹可靠的天使合投平臺,在天使投資領域首倡行業規則。它派生出來的極客咖啡則試圖抓住各專業領域的人群,把自己的場所也設計成可以 DIY 隨意組合。種種努力,就是為了打造自己的一個「生態圈」。
生態圈意味著彼此聯系。蕾蕾還告訴筆者,創業大街的咖啡館的經營者還有一個微信群。有時極客咖啡搞活動,投影儀壞了,或者凳子不夠了,就在群里招呼一聲,3W 咖啡館的人就會拿過來。這種互補和合作,彰顯了創業大街的某種整體性。
而創業大街之外,各種創業服務也在蔓延,比如幾百米之遙的互聯網金融大廈,底層就出現了一個泰智會的同道咖啡,它走的是服務于全國園區協同發展的路線——這又是創業服務的一個新的點…… 散落在附近的各種創業咖啡,與創業大街相互呼應。
2016 年的兩會上,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在答記者問時說:「民營經濟也在起來。我建議大家到北京的中關村看看,中關村有一個創業大街、創新大街,到那里看,有一些聚會的地方,咖啡館,到里面看看都是一些什么人。都是一些年輕人,大學生、研究生、博士后、科研機關人員,也有民營企業家,他們討論什么? 創意、創業、創新。這就是中國的未來。」
可以預見,中關村創業大街,作為中國科技創新創業的地標,只要拋棄虛火,腳踏實地,就會持續發展、茁壯成長。如果它從喧囂走向平靜,那未必不是好事。因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靜水方能深流,只有那些沉下心來認真做事,投入社會進步洪流創造價值的創業者和服務機構才會走得更遠。
來源:TECH2IPO / 創見
作者:蕭申克
原創文章,作者:中國飲品快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05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