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為何連夜拷貝巴奴的毛肚與菌湯?
4月21日,參加海底撈新品試吃會的一位網友,在社交媒體上幽默而自豪地曬出了他的“吐槽”:在海底撈的新品研發試吃會上,“慘無人道”的讓吃了七種不同的菌湯,八種不同的毛肚,還有隨便點的澳洲和牛。
海底撈新品研發中大力推出毛肚和菌湯,不由得讓人聯想起最近風頭正勁的另一家火鍋企業巴奴毛肚火鍋。這家以“服務不是巴奴的特色,菌湯和毛肚才是”為口號的火鍋企業,曾經被作為挑戰海底撈“取悅式服務”的火鍋企業代表,名噪一時。
將自己的新品直接瞄準菌湯和毛肚開打,海底撈這是什么節奏?是想謙虛學習小兄弟的王牌產品,還是要反擊的節奏?
這真是一個令人蛋疼的問題。
此店非彼店,海底撈還要開小店做深服務
不過,還有一個更令小兄弟們蛋疼的問題是,海底撈還要開小店。
最近有消息稱,2015年是海底撈高速擴張的一年,今年計劃開78家新店。此前,海底撈每年開店速度不過20家左右。
海底撈掌門人張勇最近接受采訪時透露,此店非彼店,他今年想把海底撈的店開“小”一些。所謂小店是指,以往海底撈不做低于100桌規模的餐廳,那么如今海底撈打算根據實際選址情況,開20張到60張桌子的新店。
盡管對于開小店的原因,海底撈盡管歸于是“面對洶涌而至的互聯網浪潮的回應”。把店開小之后,可以做更深的服務。
但是,海底撈的小兄弟們卻有理由相信,這是海底撈對今年越來越嚴峻火鍋大戰的應對,對小兄弟們的反擊。這兩年,層出不群的各式小火鍋,正在蠶食海底撈的市場份額。
加大新品研發力度,“取悅式服務”的海底撈肯低頭了?
海底撈一貫奉行“取悅式”服務。這種服務,一度為海底撈帶來盛名。面對學界、媒體和大眾對海底撈的追捧和神化,海底撈始終不置可否,鮮見公開回應。
但這些年,逐漸有餐飲企業挑戰海底撈的“取悅式”服務,甚至圍繞海底撈和挑戰者,餐飲界逐漸形成“取悅式”服務和產品主義兩種爭鋒。從去年開始,隨著餐飲企業去泡沫化,“產品主義”獲得的支持似乎越來越多。
尤其是近日,巴奴火鍋的老板杜中兵,在一次公開發言中稱,“花樣再多,基本功必須扎實,一旦在產品上放松了,名角也會演砸。”“關于餐飲品牌的根在哪里,我的答案是產品主義。”“服務顧客的嘴比服務顧客的人重要”。
這當然是闡釋自己贏得“排隊吃巴奴”的經營理念。但或許會有人理解,這也是一種挑戰。從業界質疑其為二流公司,到員工頻頻離職,再到越來越多挑戰者的出現,一個時期來海底撈開始面臨前所未有的輿論爭議。
盡管保持了一段時間的沉默,但海底撈似乎正在悄然加大研發力度。此次新品研發試吃會,顯然是其提升產品品類和質量的重要表征。
難道,這是取悅式服務向產品主義的低頭?這又是一個令人蛋疼的天問。騎虎難下的火鍋“一哥”,這些年為什么焦慮?被“神化”的大哥海底撈,這些年其實很焦慮。
前些天,海底撈掌門張勇接受了《中國企業家》的專訪,踢翻自己的“鍋底”,坦承“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焦慮。
“家文化本身是他們的想象,是媒體、(黃鐵鷹)教授還有我們員工自己想象的”"
“海底撈本身是三流,能升成二流已經很不錯了”……
在外界把海底撈拉下神壇后,張勇也不得不撕下“溫情”的面紗,否定家文化,稱“我就是資本家”。
這種坦誠而粗暴回應,只能說明一個事兒:海底撈長期在被神化“大哥”的位置上,終于坐不住了。
騎虎難下的火鍋一哥,終于在焦慮中下“虎”了。但問題是,著地后的“一哥”,能解決面臨種種挑戰嗎?
今天,海底撈曾經被證明有效的經營模式,在組織壯大之后、在不停有新的模仿者出現、在實體經濟受到移動互聯網沖擊時,也已走到被顛覆的邊緣。
正如張勇所接受采訪所稱:“我覺得很困擾,我也沒想到做這么大,走到現在也不知道往下該怎么走。”他的難題在于,海底撈再向前走,需要摘下無意中形成,且已經被過分神化的“海氏大家庭”桂冠,但又不能讓公司失去獨特味道,背離張勇骨子里的“底層情結”。
《餐飲時報》/報道
《餐飲時報》報道
NO.20150428期
原創文章,作者:小時餐飲時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3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