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公民健康素養
從科學飲奶開始
“大家收沒收到過這些讓人哭笑不得的微信:白皮雞蛋更有營養、吃木耳豬血能清肺、常溫奶營養差……作為科研工作者,有義務出來澄清。” 1月31日在北京召開的乳品營養與健康研討會上,主辦方《健康報》社長兼總編輯王碩的話讓與會的近20位資深專家深有同感。專家們紛紛表示,科研工作者有義務把正確的健康知識傳遞給消費者。
“根據我們衛計委的第三次全國城鄉居民健康素養調查,我國的國民健康素養水平僅為9.48%,說明每100名成年人中掌握正確健康知識的不足10人。”王碩表示,奶是除了柴米油鹽醬醋茶以外,老百姓開門第八件事,社會上對牛奶的認識也存在著很多誤解,提高公民健康素養就要從科學普及牛奶知識開始,這正是《健康報》組織這次乳品營養與健康研討會的初衷。
“有人問我,牛奶能保存半年,是不是添加了防腐劑?”蘇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秦立強拋出了大家所關心的牛奶保存問題。“其實哪兒有這樣的防腐劑,這靠的是無菌包裝技術。”在研討會上,秦立強作了題為《乳制品的健康功效》的報告,他指出,目前常溫奶采用先進安全的殺菌技術和無菌包裝技術,將生鮮乳用135-140℃消毒4秒,然后用無菌包材進行包裝。這樣不僅可以有效殺滅牛奶中的細菌,連芽孢也能殺滅,而且外部細菌不能進入,牛奶就可以在常溫下安全保存6-8個月。
不同工藝處理過的牛奶在營養上是否有差異?“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乳制品加工實驗室主任張和平用實驗數據證實:不同加工工藝的牛奶,在人體從中所攝取的最主要的營養物質——蛋白質和鈣的吸收及健康功效上沒有差異。維生素B雖略有差別,但人體攝取維生素的主要渠道是水果和蔬菜,不同生產工藝的牛奶中所含維生素對飲用者的影響都微乎其微。
“什么樣的牛奶不安全?放壞了的牛奶不安全!吃了要拉肚子喲。” 天津科技大學副校長、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路福平教授對牛奶飲用安全問題給出了風趣又通俗的答案。他在報告中指出,牛奶的選擇要考慮貯存和運輸條件。巴氏奶需要冷鏈,常溫奶不需要冷鏈,安全系數自然更大。“這就叫風險管理。”路教授表示。
“科學不能只存在與實驗室里,還要走到老百姓中間。”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楊月欣表示,中國營養學會為鼓勵專家們加入科普隊伍,專門設立了營養傳播獎。“科學工作者就是應該像這次會議上這樣,跨學科、跨專業交流研討,共同提高國民的健康素養。”
《餐飲時報》報道
NO.20150205期
原創文章,作者:小時餐飲時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4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