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時報原創/大游
不論你生活在中國哪個城市,你的審美一定遭到過下圖這種店招的強奸——
不知從何時開始,
“統一店招”運動席卷全國,
而且以愈演愈烈之勢發展。
甚至,在一二線城市的步行街店鋪,
都用上了統一顏色、
統一字體甚至統一材質的店招,
整齊劃一卻又充滿鄉土氣息,
透露著一種令人費解的“美感”。
這種“極簡主義”的招牌,
有著濃濃的中國特色,
讓你無論身處何地,
都仿佛覺得在同一個地方。
而這樣做的原因,
一般都是為了“市容市貌”。
這不,自秦始皇“車同軌”以來,
最近西安又一次發揚了“店同牌”的傳統——
近期,西安四府街店鋪招牌被更換,
原本紅底白字的門頭一夜之間變成黑底白字的“墓地風格”,
這讓多家商戶很接受不了。
在部分商家看來,
這樣一個門面很影響生意,
更讓人瘆得慌。
西安四府街1個月換了3次招牌
有商戶稱三番五次拆門頭生意更難做
6月11日,
西安市四府街店鋪的招牌一夜之間面目全非,
原先紅色的招牌被相關部門統一換成了黑底白字的樣式,
這樣黑白搭配的招牌顏色不禁讓人聯想到“靈堂”以及“殯儀館”,
以致于引發了商家的嚴重不滿以及市民的犀利吐槽。
而且據商家所言,
這樣的改換招牌早已不是第一次。
施工單位曾向媒體坦言,
最初設計了黑灰紅三種色調,
因全部用紅色太單一,就做了跳色。
6月14日,西安市相關部門對這條街黑低白字的門頭進行了統一拆除,開始重新設計規劃。
施工方表示,
接下來將請設計師重新對門頭牌匾進行設計規劃,也會跟商戶充分溝通。
費用由政府承擔。
一個月拆3次門頭,只為“整齊劃一”。
即便費用由政府買單,
但也造成了浪費。
西安市的做法引來網友紛紛吐槽——
很多商戶都不滿這種做法:
黑底白字像靈堂,不好看。
而且疫情之下生意難做,
店鋪的門頭卻被三番五次拆,
生意更是難上加難。
更換門頭牌匾的初衷是為了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面貌。
但西安市四府街的改造卻顯得操之過急、過于粗放。
通過“統一”來達到整齊,
讓商戶們的門頭瞬間失去了街區原本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魅力。
丑得如此整齊的招牌
真的不止一個城市“中槍”
如果有一天,
你的城市突然開始和商店招牌過不去了,
別急,
可能又到了評比“全國文明城市”的時間!
全國文明城市是中國所有城市品牌中含金量最高、創建難度最大的一個,
因此,
很多城市會竭盡全力申請這項莫大的榮譽。
怎么才能算一個文明城市呢?
根據《國家衛生城市評判標準》,
文明城市的評選指標包括以下方面:
市容市貌、市民道德、交通意識、市民滿意度、窗口服務水平等。
其中第一條,
便是對市容市貌的硬性要求:
規劃合理,公共建筑、雕塑、廣告牌、垃圾桶等造型美觀實用,
與居住環境相和諧,
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注意!
上述標準中明文規定有“美的享受”!
由于這一點缺乏具體的評判標準,
如何給人以“美的享受”便成了難題。
為了確保不出錯,
由上而下的指示便會層層加碼。
因此,
“整齊劃一”成了最簡單實用的統一審美。
即便不評比全國文明城市,
這類統一的審美也能用在申請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宜居城市等榮譽中。
因為城市的任何評比,
都先從商鋪招牌抓起。
此外,相對于各類評比指標,
上級領導督查時最容易看到的便是街道景觀。
街道建筑物很難迅速拆除整治,
短期內最容易做好的形象工程便是商鋪招牌。
也難怪,中國式的招牌才會丑得如此整齊。
前兩年,昆明在創城過程中,
將街頭招牌換成了統一的“喪葬風”,
被批“像辦喪事”;
前幾年,
令人嘆為觀止的北京“亮出天際線”行動,
各類招牌被短期內迅速拆除,
很多人吐槽“找不到回家的路”;
北京的平安大街,
被稱為生造仿古街的鼻祖,
號稱重現了《清明上河圖》,
當年曾是相關部門的驕傲。
然而開街多年以來,
兩邊的店鋪從未真正“活過”。
翻新整治本是好意,
但為何我們的城市越來越像、
越來越丑?
問題就在“一刀切”上。
更可怕的是,
這種丑的審美是有感染性的,
不信你看,
就連新招商的樓盤都用的假招牌,
都丑得整整齊齊——
招牌是店鋪的靈魂
更是城市人間煙火氣的展現
先來問大家一個問題:
在你的印象中,
那些國家或地區的招牌最美?
是不是以下這些——
以上分別是香港、日本、拉斯維加斯、巴黎有代表性的店招形象。
這些招牌并沒有很整齊劃一,
甚至一些招牌單拎出來并不好看,
但它們組合在一起讓街道、城市充滿了生活氣息,展現著城市的文化、內涵,
每個城市隨之也形成了其獨有的街景。
試想,若把它們從城市中剔除,
這些城市可能會立馬喪失生機與活力。
試想,如果一個以招牌多樣化著稱的城市,
突然將招牌“統一”,會發生什么?
曾經有個法國設計師在以“招牌文化”著稱的東京做了一個相反的項目叫“去東京化”:
他將東京街頭的霓虹燈和五顏六色的廣告牌抹去后,東京就像變了一個城市一樣,
瞬間沒有識別感,
整個城市瞬間了無生趣,
甚至像極了某些中國城市的街頭。
如果說餐飲人最痛恨的行為有哪些,
那“更換統一招牌”絕對排在前三。
簡單粗暴的統一招牌、奇葩的配色,
既磨滅了招牌本身能夠傳達的豐富含義,
更是降低了店鋪本身對顧客的吸引程度,
又何談招攬客人、美化市容呢?
其實,
無論你生活在哪個國家、哪個城市,
當你走上街頭的那一刻,
就免不了與當地的招牌產生某種關系。
街頭招牌就像一個城市的名片,
處處透露著這座城市的文化和審美。
比如日本的許多城市,
街道的店招都是各有風格,
呈現著各自的特色。
既有著日漫風,
也有著“昭和時代”的復古特色。
比如香港的霓虹店鋪招牌,
靚麗至極的色彩搭配,
光怪陸離的霓虹燈影,
呈現著香港上個世紀輝煌時期的特殊印記,直至今日都被保留。
前些日子的全國“兩會”中,
有人大代表提出“城市煙火氣”,
而總理也曾兩次提出這個詞,
意在發展城市經濟,
倡導店鋪風格多元化。
點擊查看【小時餐飲時報】重磅觀點:
再見!“一刀切”!
完全統一后的店鋪招牌失去了它原有的色彩與美麗,也遠離了人間煙火氣,
既不能創造商業價值,
也不能營造品牌形象,
可以說毫無益處。
各式各樣的招牌既是城市的風格,
也是人文特色,
絕不應簡單“一刀切”。
只要用心,整齊不一定丑
對店鋪招牌設置種種規定,
并非中國特色。
1949年起,
日本出臺《戶外標志物法》,對廣告牌形制乃至配色方案都給出了明確“邊界”。
像是在知名的日本古城京都奈良,
麥當勞和711等國際連鎖品牌,
必須調暗色調對比度,
與城市素雅審美協調。
在古城京都的歷史遺產區域,
廣告牌用色被嚴格限制,
像全家、麥當勞、羅森等連鎖大牌為了更好的融入古城風貌,
都對招牌進行了調整。
并且,京都政府出臺相關規定后是給了各商家緩沖期慢慢整改的。
▲幾個全球連鎖店在日本和其他地區的招牌對比
在臺灣省的士東菜市場,
對店鋪形象的統一改造也非常成功,
雖說是統一改造,
卻在招牌乃至店鋪整體設計風格上盡可能保留原有風格,展現店鋪特征。
▲臺灣士東菜市場店面改造前后
在西方,很多歷史名城、重要古典民俗區也經常有意無意使招牌風格趨近。
例如,
因為巴黎紅磨坊的風車招牌過于顯眼,
周邊商鋪紛紛效仿,
逐漸形成統一的風格。
這不僅沒有違反商業邏輯,
反而集中放大了品牌效應。
▲巴黎紅磨坊風車及其周邊店鋪
所以,在秩序中凸顯個性,
而不是死板、保守的“一刀切”,
這些店招才不至于對城市美感造成打擊,毀掉了中國的特色街道。
最后——
文盲不可怕,丑盲才可怕。
我們不是反對店招整改,
而是打心眼里覺得這種貪圖省事、復制黏貼的做法,實在是太辣眼睛了。
街道沒有朝氣、沒有活力,
冷冰冰的像是缺少靈魂一樣,
自然難以激發人們逛街的欲望,
更何談熱鬧、滾燙的人間煙火氣!
太多的廣告讓人眼花繚亂,
沒有五彩斑斕的世界單調乏味。
作為市場的管理者,
請給商戶一點自由的想象力,
不要再“一刀切”!
有一件重要的事給你說
這些天,你的微信“訂閱號消息”中,
微信推送不再按照時間順序排列,
這可能讓你無法及時看到我們精心準備的每一篇內容。
我們都特別害怕和親愛的你失散,
所以,想拜托親愛的你——
點開【小時餐飲時報】公眾號
點擊右上角將我們設為“星標”
看完文章在文尾處點亮“在看”
原創文章,作者:小時餐飲時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5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