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明
設計|小 芹
這是海底撈微海老師在【餐飲時報 店長班】上分享的一個案例:
一個下雨天,
海底撈一位服務員看見店外一位女士正半蹲在門外,捂著腳。
見狀,服務員立即趕上去詢問:是不是崴腳了?
原來,這位女士穿的鞋不合腳,
腳后跟磨了一個水泡,一走路就疼。
服務員跟她說,你等等,轉身就跑回店里。
很快,她拿來創可貼和一雙一次性平底拖鞋,
給女士貼好傷口,又幫她換上了拖鞋。
女士非常感激,一勁兒地說謝謝,
太感謝你了,然后就走了。
作為海底撈服務員,他們感覺這是助人為樂中的一個平常片段,
沒想到,
午餐期間,他們驚訝地發現,那位女士來海底撈用餐了,
她一個人,一個人點了一桌。
類似這樣的案例——不計回報的助人、廣結善緣的行善,
在海底撈很多。
一天,一位陜西餐飲同行向我們【餐飲時報】咨詢:
怎么才能讓我們餐廳建立口碑、口口相傳?
我給這位朋友講了海底撈這個案例。
他聽完,說:這只是一個特例而已,員工不大可能遇到;
即便遇到了,也未必能像海底撈員工那樣做;
即便能那樣做,對方也不一定能進店吃飯。一席話,說的我們竟無言以對。
我理解這位同行的想法,
他想要的是具體的、普遍的營銷方法,而不是特定的案例。
而我想告訴他的是:
顧客是用行動一個個贏得的,
是一桌一桌服務好得來的,我們日積月累用行為去打動顧客,
贏得顧客的心,自然帶來回頭客。
他要的是方法,我給的是理念。
方法是“干貨”,理念是“濕貨”。
然而,“干貨”再多再實用,也是有限的、死板的,
“濕貨”再少,用心琢磨也能衍生出諸多“干貨”來。
后來,和山東的一個做火鍋的同行聊天時,
我把這個案例分享給她,
她說,你講的太好了,我感同身受,我們店也有這情況!
接著,
她給我分享了一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案例——
前幾天,有位老人經過她家門店,
問有沒有散的白酒。
原來是老人的腳崴了,想找散酒抹抹。
她剛好碰見,二話沒說倒了一小碗酒遞給老人,熱情地說:
散白酒不好賣,我這里剛好有一點兒,
你先用著,不夠我再拿!
老人激動得不知如何是好,連聲說謝謝,然后就走了。
沒料到的是,
第二天老人就帶著家人來吃飯了。
講完這個案例,這位老板又補充:
其實,就是為他人著想,
無論是不是咱家的顧客,都要表達出善意,
多做那么一點點,讓人家記住咱,顧客就愿意來了!
按照西安那位同行的說法,
上邊這個案例也多半屬于一種巧合,不容易碰上。
其實,只要用心,我們總能為路人、顧客多做一點,
把善意傳達給他們。
比如,我們【餐飲時報】碰到的下面這家店。
粗看,這就是一家極其普通的家常菜館。
稍顯特殊的是,門窗上貼了一幅學雷鋒的海報而已。
我們的同事在下車找洗手間時,在這家餐廳的玻璃窗上
發現了下面提示語:
看到它,瞬間就對這家店產生好感。
等我們湊近門前,才發現那幅學雷鋒的海報,
剛好與這個提示語契合起來。
推門而入,馬上就有一位服務員湊上來詢問:
先生,有什么需要我們幫助?
同事有點忐忑地說:不吃飯,只想用一下洗手間,可以嗎?
服務員熱情一點沒減,像引導客人一樣引著往廁所的方位走。
在此提醒大家注意:
這家店面不僅僅表面承諾,
而是到店后,店員的熱情表現,讓承諾加深印象,提升好感。
“這家店,感覺真善良!
如果有機會,一定來這里吃飯!”同事們說。
上邊這個案例,
不就是將多做一點的想法變成行動嗎?
難嗎?不難!
只要用心,我們每個人、每家店也一定能做得到。
路人可能急著找洗手間,
下雨天可能又忘了帶雨具,
酷熱的天可能急于買一瓶水……
這些困難,餐飲店其實都有條件去解決。
再看下面的實例:
這是一家餐廳為下雨天顧客準備的雨具,
而且做海報廣而告之,無形中讓顧客對這家店產生信任和好感
環衛工人、快遞小哥免費冰飲
只要我們能比其他店面多做那么一點點,
人們就能被我們打動,記住我們,
有機會就餐的時候,就非常有可能來我們這里消費。
當我們還不知道如何去多做一點時,
那些善于營銷的店長們,已經走出店門,
把店面的友善、美好傳達到更遠的地方。
幾天前,濟南一位西餐廳的店長
給筆者分享下面的案例——
前一段時間,也是一個下雨天,
一位女士帶著一小朋友進店問店長:
附近有沒有賣雨傘的?
沒帶傘,雨那么大,孩子想到旁邊肯德基吃漢堡。
店長熱情地說,我們店有雨傘,我送你們過去!
說罷,她撐起一把大雨傘,
領著女士就往肯德基走去。
走了500米遠,終于到了店門口,
女士頗不好意思,不住地說感謝。
店長熱情地說:下次您出門要看天氣預報哈。
幾天之后,這位女士也帶著孩子來這家西餐廳了。
最后——
想起一個著名的定律:一盎司定律。
意思說,卓越的人跟表現一般的人,
努力程度差不多,只是多做了一點而已,
而微不足道的一點,就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工作結果大不一樣。
事實上,很多餐廳營銷效果不好,
其實就差那么一點點。
在餐飲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
我們為什么不能主動一些,多做一點呢?
你說呢?
歡迎留言交流。
1.選址在死商場,她從月營業額6000元到22萬
2.體驗好的餐廳,都不放過這一小細節
3.員工出軌了:老員工對外接私活
4.這家餐廳做到這四點,家庭消費蹭蹭往上漲
5.給顧客一個下次再來的理由!
原創文章,作者:小時餐飲時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5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