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 冉
設計|小 芹
大眾點評有一組數據:
截至2017年酸菜魚單品的門店數目呈現——
北京1050家、上海2560家、廣州1527家、深圳514家的基本現狀……
酸菜魚這道“國民菜”可謂當下餐飲行業的當紅炸子雞,
僅僅在北上廣深,
酸菜魚店就達到了4600多家,
在這個前提下,
酸菜魚還能怎么玩出花?
廣州蜀客酸菜魚
超大盆、一上桌“哇!”
從視覺成功包裝酸菜魚成爆品
與常規版本的酸菜魚不同,
蜀客酸菜魚:
1.酸菜魚容器直徑約30厘米,
完全超乎常規的器皿包裝,
上桌極有沖擊力,常常引來“哇”聲一片;
2.取名“霸道酸菜魚”,
確實個頭很霸道;
3.內容升級,與常規酸菜魚不同,
蜀客酸菜魚里面有鮑魚、大蝦、白貝、鱸魚和酸菜等,
分量和內容物都讓人過癮。
這樣的包裝,讓酸菜魚陡然升級。
九鍋一堂
用農夫山泉做魚,將品類成功提高
酸菜魚品類中,九鍋一堂數一數二。
提到九鍋一堂,
很多人的腦海里自動跳轉出這樣一個信息,
他們家的酸菜魚是可以喝湯的。
可以說,九鍋一堂對酸菜魚品類貢獻最大,
將品類進一步拉高:
1.農夫礦水泉做湯,
首次提出“能喝湯的酸菜魚”;
2.深度挖掘酸菜文化,
將酸菜申請“非遺”;
3.做高品質酸菜魚,
價位也隨之成功拉高。
魚小蠻
豆漿做鍋底,細分酸菜魚品類
長沙魚小蠻,走細分品類路線:
1. 將豆漿融入到湯底,做成了豆漿酸菜魚,并以此為招牌。
2.進一步提升產品價值感:在店門口用黃豆現磨熬制豆漿。
太二酸菜魚
發掘酸菜文化,提升酸菜魚附加值
這是太二的泡菜壇子。
當許多門店都在潛心鉆研酸菜魚的時候,
太二的方向更多放到了酸菜文化的挖掘:
1.酸菜比魚好吃——這是太二廣為人知的宣傳語。
2.將酸菜價值挖掘到極致。
姚酸菜魚
輕奢范十足,將酸菜魚做成“輕奢品”
深圳的姚酸菜魚,短時間成為深圳酸菜魚品類第一。
與其他酸菜魚的顧客認知不同,
姚酸菜魚成功給自己的品牌貼上“輕奢”的標簽,
把吃酸菜魚拉升到時尚消費的高度。
▼1.場景化表現“蒂芙尼藍”,
傳遞輕奢主義
年輕的消費者都具有“顏值即正義”、“先拍后吃”等場景化消費特性。
而“蒂芙尼藍”給蒂芙尼賦予了獨特的品牌內涵和價值之余,
更是給予女性消費者浪漫與幸福的象征。
為了更貼近目標消費群,
無論是門店,還是店內細節、周邊產品,
姚酸菜魚的整體主色調都采用了標志性的“蒂芙尼藍”,
目的是向消費者傳達一種輕奢的餐飲體驗同時,
也體現個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2.產品研發升級,變換酸菜魚吃法,讓顧客耳目一新:
油條酸菜魚,現炸油條蘸酸湯,這滋味……
刀削面酸菜魚,酸菜魚里加刀削面,
既吃魚又吃面,主食+菜一舉兩得。
姚酸菜魚的油條是廚房現炸的,
把油條放進湯里吸滿湯汁,
油條的每一個氣孔里都是酸辣的味道。
刀削面酸菜魚。
▼3.三種size的酸菜魚
酸菜魚有3種size可以選,最大的是用盆裝的,得兩個人扛著上桌,這氣勢足足的。
黑皮酸菜魚
酸菜魚湯里可任意加菜
用毛血旺手法改造酸菜魚
黑皮酸菜魚與眾不同的地方是:
1.酸菜魚湯,可以加菜,吃起來就像新版毛血旺。
2.酸菜魚分為四個價位,顧客可以根據就餐人數進行大小份的選擇,菜單下方是可以添加的菜品:豆腐、多面筋包、肥腸、皮肚、金針菇等一應俱全,全新吃法。
川格格、千煲鮮尋
榴蓮+酸菜魚、檸檬+酸菜魚
川格格這家餐廳,為了跟其他酸菜魚形成差異化賣點,開發新口味:榴蓮酸菜魚。
千煲鮮尋的做法是酸菜魚+檸檬。
檸檬酸菜魚做法很新穎,很有特色,檸檬的酸很好地融合了魚的鮮。
思考:品類如何做升級?
酸菜魚品類,
全國遍地開花,已經競爭到白熱化。
過度的競爭和繁榮,也容易使一個品類迅速走向另一極端。
幸好,為了使這個品類更持久,
酸菜魚品牌們不斷改良升級,
看似自保,實則為品類做了貢獻。
這些創新升級思路,
值得我們各品類同行學習和借鑒。
放眼整個餐飲圈,不止酸菜魚,其他正在火或者將要火的品類,升級該咋做?
1.延伸口味,做寬味型
酸菜魚大家都很熟悉,
不就是魚+酸菜+花椒等調料做成的嘛,
但是上述餐飲品牌對其口味進行提升,
從本質出發,以渝是乎為例,
推出了番茄魚和麻香魚兩種口味來作為酸菜小魚的補充,
使得口味更為多元化。
2. 聯姻大品牌,品質升級
九鍋一堂+農夫山泉、老鄉雞+農夫山泉、肯德基+華為、某餐廳+李錦記……
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開始了這一新玩法,
借助其他品牌的口碑來助力自己餐廳。
3.產品線搭配,矩陣組合
除了在口味上做創新,
做好產品矩陣搭配也非常重要 。
在祿鼎記,酸菜魚只是作為招牌菜之一,
此外還有香辣蝦、香辣田雞等多道菜式。
創始人華明的看法是:
“餐廳要注重菜品的組合,讓消費者具有選擇性。”
4.開啟“產品+”模式
酸菜魚里面可以加入油條、榴蓮、檸檬、豆漿甚至是鮑魚,
“產品+”模式也是品類升級的一個切入點,
以火爆品類串串舉例,
同樣是賣串串,把品牌遮擋住之后,
說是哪家的串串都說的過去。
這個時候,搬出“產品+”模式的餓狼串說提出了“牦牛串串”的概念,
普通串+牦牛串,跳出主要產品的層面,
往產品+的方向發展,可能性就更多了。
看完這篇文章,
【餐飲時報】想讓大家思考是:
站在自己的品類賽道,
我們為品類做了哪些創新和升級?
1.120元包吃一個月火鍋,這是攪局?
2.顧客網上差評,咋回復?
3.一份完整【世界杯營銷方案】來了
4.中國快餐正發生一場“革命”
5.如何避免品牌老化?
原創文章,作者:小時餐飲時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5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