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明
設計|小 芹
武漢一位餐飲同行,很著急地問:
今天【餐飲時報】就和大家討論這個事——
新店客流都去哪了?
先問問自己:決定去一家餐廳就餐時,通常怎么選?
考慮到餐廳的距離、評價、特色等,結合自己的情懷、喜好等,
選擇不外乎如下五種:
選擇1:
距離最近的特色餐廳(A類顧客);
選擇2:
距離最近的滿意餐廳(B類顧客);
選擇3:
距離最近的新開餐廳(C類顧客);
選擇4:
距離遠但聽說很有特色的餐廳(D類顧客);
選擇5:
距離遠但聽說不錯(滿意)的餐廳(E類顧客)。
新餐廳開業,吸引來最多的其實就是C類顧客。
C類顧客即嘗鮮顧客,
嘗鮮顧客數量多寡,決定了新店開業初期的火爆。
如果新餐廳的菜品、服務、環境等能讓顧客滿意,
且持續穩定,C類顧客就慢慢轉化為B類顧客。
如果餐廳給顧客制造的體驗非常好,越來越富有特色,
C類顧客則轉化為A類顧客。
一家餐廳A類和B類顧客的數量,
從根本上決定了生意的長久好壞。
店面若能花大力氣通過各種渠道做宣傳,
肯定能吸引到數量可觀的D類和E類顧客。
但,除非這家餐廳品牌如海底撈、西貝等一樣有號召力,
一般情況下,隨著營銷的減弱,
后兩類(D和E類)顧客數量都會慢慢縮減。
新店開業三個月后,嘗鮮顧客已經很少了,甚至消失殆盡。
留下來支持我們生意的,
絕大部分是B類顧客,以及少量的A類顧客。
如果沒有強有力的營銷活動,
門店只能吸引數量少得可憐的D類和E類顧客。
所以,某些新店開業一段時間后,生意突然變冷清,
就是因為,嘗鮮顧客轉化為回頭客(A和B類)的比率太低。
萬不可盲目增加品類或搞活動
新店客流驟然下降,
創業者往往既焦慮又慌亂。
情急之下,增加新品類,
成為很多同行的選擇。
比如,
明明是一家燒烤店,為增加營業額,加上火鍋。
再比如,明明是主打云南菜餐廳,為迎合顧客,大量融入地方菜。
這樣做后果很嚴重!
亂加品類,不僅會讓品牌定位不清晰,顧客認知混亂,
而且影響到A和B類的老顧客體驗。
有的餐廳,則在客流下降瘋狂找營銷方案,搞活動,打折。
之所以這樣做,大家還是想吸引嘗鮮客流。
然而,嘗鮮期畢竟已經過去了。
打折,固然會吸引部分客流,但它嚴重的后果就是讓品牌價值越來越低,
讓本來認可品質的老顧客受到傷害,
進而使原本不多的老顧客再度流失。
靠譜的方法:優化體驗,優化品質,抓住回頭客
當嘗鮮顧客轉化率太低,客流下降時,
理論上,我們只有一條路可走:
努力優化顧客的體驗,讓回頭客從滿意到更滿意,
進而讓這部分客人形成口碑,帶來更多的顧客(含D和E類),
從而使店面真正火起來。
提到優化顧客體驗,常聽到這樣的評論:
“無非還是讓我從菜品、服務、環境方面努力唄!”
“我家服務員比不上海底撈,沒那么熱情!”
“我家餐廳裝修不算高大上,改裝修太費錢了。”
餐飲行業的顧客體驗,
不是簡單的菜品、服務、環境三元素的簡單組合,
而是從顧客作出用餐決策,到進店用餐完畢離開之后,
這整段的時間、空間的多維度感知的總和。
除了顧客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感受之外,
還有諸多將需求和行為鏈接的細節。
簡言之,優化體驗就是從顧客感受的關鍵點細節進行優化。
那么,去哪里尋找這些細節呢?顧客那里!
體會顧客的所思所想,觀察他們的一言一行,
只要用心,我們總能找到一系列需要改進、優化的細節。
典型案例:半年時間,這家火鍋從冷清到火爆
去年9月,【餐飲時報】王明的朋友在青島市的一高檔社區,
開了一家重慶老火鍋。開業之初,生意非常紅火。
兩個半月后,生意變淡。
朋友十分著急!他問小明,你說我該咋辦?
拼裝修,咱裝不成高大上的風格;
拼服務,咱趕不上海底撈;拼產品,咱就是普通老火鍋……
王明說,咱不跟強勢品牌拼!
把著眼點放在來店顧客身上,
咱從顧客的角度出發,來一桌抓一桌。
很快他就找到了許多亟待改進的觸點,
并把它們打造成了亮點。
比如,有顧客問,你們的重慶老火鍋是不是用的老油啊?
他馬上就意識到問題,找來廚師長,調試了火鍋底料的辣度。
他覺得這還不夠,為了凸顯他家火鍋的品質,
找人設計了一張農夫山泉火鍋底料海報。
海報赫然注明:山東第一家礦泉水鍋底。
湯底食材與農夫山泉礦泉水一起熬制,
既賦予湯底山泉水的口感,又突出了一次性火鍋的健康品質。
這次調整不簡單,一下子就讓火鍋店定位清晰、明了。
與周邊的那些火鍋店完全區隔開來。
有顧客反映,這家火鍋店的飲料不夠新鮮。
朋友沒有立即改進飲料,而馬上展開市場調查。
他發現,周邊的火鍋店賣的飲料很普通,顧客的選擇十分受限。
為此,他設置了一個飲品專柜,明檔銷售、超市價格,
引進了很多調制飲品,金駿檸檬、百香果……
很快,飲品柜成了這家火鍋店的一大亮點。
在一次巡店時,朋友發現,
有位顧客為了給手機充電,四處尋找充電線。
因找不到合適的充電線,差點兒跟服務員發生口角。
幾天過后,朋友火鍋店桌角一一配上了帶USB接口的插座。
對此,顧客評論道:很貼心,真周到!
聽到顧客說,上菜的速度有些慢。
這家火鍋店,不僅對廚師出品做出了更嚴格的要求,
而且還在每個餐桌上放置了一款沙漏,
承諾15分鐘上齊所有菜品。
不久,就有顧客把沙漏圖嗮到了網上,還評論道:
這家火鍋店就是不一般。
……
小細節的優化,多得簡直數不過來。
如今,朋友的火鍋店每到餐點都人潮涌動,
而且已成為那個高檔社區的一張名片。
最后——
每每遇到焦躁不安的新同行,小明總會送他們一句話:
大發展,小問題;小發展,大問題;不發展,全是問題。
當我們深入餐飲行業,多觀察,多思考,多總結,
總能發現這樣那樣的問題。
不信你去看看,就算西貝、海底撈……也能找到許多問題。
做餐飲,不就是一步步解決問題嗎?
問題解決得越多,越好,生意就越興隆。
你有這類頭疼問題嗎?
掃以下二維碼和我一起探討——
—更多往期內容,直接點擊下面題目—
1.一份餐廳診斷報告+整改方案
2.高情商的服務員都是這樣工作的
3.營銷必殺:儀式感
4.這些細節日本餐飲做出了榜樣
5.這個最省錢的工具讓你的店刷爆朋友圈
原創文章,作者:小時餐飲時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5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