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時報》創始人小時最近接連接待了五六批各地餐飲同行,千里迢迢飛濟南只為研究一家“現象級傳統餐飲企業”——黃三怪。 用另一種思維方式經營傳統餐飲,這是黃三怪作為傳統餐飲走上逆襲之路的特點。 話不多說,直接進正題。 以下全部內容為《餐飲時報》創始人小時和餐飲同行考察黃三怪一起總結的“不同思維”,總結成文,和餐飲同行共享。 目的是,在餐飲亂世的今天,特別想讓餐飲朋友們知道:未必披上互聯網外衣,餐飲才有出路;換一種思路經營傳統餐飲,輕裝上陣,少投資、穩投資,找自我,也是一條路!
先介紹一下黃三怪: 是濟南一匹餐飲黑馬,開業2年,開了7家店; 是地道傳統餐飲人經營的傳統餐飲,產品傳統、經營模式傳統; 面積較大,最小600平,最大3000平; 人氣旺店,餐餐排隊; 投入產出比極高,投資回收期按月算; 因自帶流量,商場招商免租。 當全國餐飲人都學時尚、學互聯網餐飲時,這家基因里就是“傳統餐飲”的餐飲品牌,卻開辟了另外一條“傳統餐飲”的逆襲之路。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一位來黃三怪考察的江西餐飲同行火眼金睛:“小時,太聰明了!你看整個店氣場這么足,氣氛這么好,老板其實在裝修上沒花幾個錢!” 這就是黃三怪裝修的“精明”之處。 黃三怪股東兼品牌策劃王志釗說:“黃三怪從設計之初就本著兩個字——省錢!” 他說,試問一下全國餐飲同行: ◆一、商場里那些兩三百平的小店,裝修動輒花兩三百萬,生意很好都要兩三年收回投資,這樣值嗎? ◆二、顧客來餐廳用餐,什么能感染他?是花重金的硬裝修,還是經營的氣氛? ◆三、這兩年按照杭幫餐飲品牌的重裝修路子,有哪些企業真發財了?是不是餐飲人的負擔越來越重? 所以,黃三怪要的就是:讓餐飲老板輕裝上陣。 黃三怪有三個不花錢的地方: 屋頂、地面、墻壁。 屋頂幾乎是裸露的。 地面一水的全是水泥地。 墻壁不貼壁紙、不包墻。 裝修的錢花哪里了呢? 王志釗說,他們在氣場經營上卯足了勁發力: ◆一、產品能在明檔完成的,堅決不在廚房做。 ◆二、菜品能有“表演”特性的,堅決不藏著。 這是黃三怪主打產品之一:肉夾饃。 每家店在入門最顯眼處設置肉夾饃現做區,饃現烤、肉現剁,顧客點擊率100%。 王志釗說:明檔設計要點之一就是,讓顧客一進門知道你是賣什么的。 這是黃三怪上鏡率最高的“人”——刀削面機器人。 王志釗說:這個機器人立了大功,不僅省了人工,更成為一景,讓整個餐廳不僅有動感,更有趣味性。 山東遍地是燒烤,一點不新奇。但是這個烤爐的出現,讓“現烤活羊”這個概念更深入人心,直接增加點擊率。 現場做豆皮,讓本來受冷落的菜品一下變成暢銷菜,而且高毛利。 更省錢的地方在這里: 墻壁上貼的,都是主打菜的圖片 房頂上吊的,都是菜品宣傳畫 軟裝沒一樣花錢,都是店里用的油鹽醬醋、辣椒醬 王志釗說,用油鹽醬醋陳列展示,有兩點用意: ◆1.突出產品地道性。 黃三怪店內展示出來的食材均是采購自陜北地區。讓顧客產生,即使是開在山東的陜北風味,也是正宗的。這是最主要的用意。 ◆2.起到一定的裝飾作用。 除了大蒜、紅辣椒、老玉米之外,這些食材與餐廳環境絲毫沒有違和感。 “細算下來,黃三怪上千平米的店在硬裝上花費不足百萬。” 王志釗說:開店都在砸錢,為什么就不能換一種思路來做餐飲?
開第一家店時,黃三怪的產品解說是:來自黃土高原的燒烤美食廣場。 開第六家店時,變成了:黃三怪,趕大集。 《餐飲時報》小時觀察到了這一轉變。 王志釗說:確實是“故意”的,我們突出“趕大集”的概念。 什么是“趕大集”? 就是沒門檻! 就是自由隨性、隨便來吃“好吃的”! 就是鬧鬧哄哄湊熱鬧! 這一定位,讓黃三怪更接地氣、更親切、人緣更廣。 同時,顧客的“心理要求”也變得更低。 小時曾經寫過一篇文章《為什么裝修升級了,生意反而不好了?》其實,顧客有一種心理在作怪:裝修升級,顧客隨之對你的要求會更高。 王志釗說,趕大集的概念和我們的產品、服務、裝修更匹配。 比如,在黃三怪,服務員幾乎全是四五十歲的大媽,沒有漂亮的服務員,也沒有體貼入微的服務,顧客卻從來不計較; 比如,黃三怪的顧客必須自己到消毒柜拿筷子、拿盤子,自己倒茶倒水,也沒投訴的; 比如,我們的店幾乎沒什么硬裝,就像集市一樣貼個招牌就開始賣菜,顧客習以為常; ………… 如果到一家裝修很好、很豪華的店,配置這樣的大媽服務員,讓顧客自己倒水,顧客肯定天天投訴! 一句話:所有的陪襯,都要和自己經營什么、怎么經營做好匹配! “你到集市上趕集,熱鬧一下,看什么好隨便買點吃的,有要求服務的嗎?這就是黃三怪的趕大集概念。” 也正因為如此,黃三怪看起來“用人很多”,實則在其他方面省了很多人,更省了“貴的人”。
再說說黃三怪的定位。 現在餐飲同行談論最多的就是“定位”:一個品牌如果不能事先定下“一、客單價是多少,二、顧客群是70后、80后、還是90后”,仿佛這個事就不能干。 但黃三怪,從開始“定位”之初就是: ◆一、不定客單價。 ◆二、不定顧客群。 王志釗對此的解釋是: 客單價不應該是“定”出來的,而應該是顧客“點”出來的; 真正好的產品結構,是不分年齡層次的。 所以,黃三怪的產品,既有單份五六塊錢的“小菜”,也有烤全羊這樣的“大菜”; 顧客既可以來吃一碗面就走,也可以和家人、朋友來點一桌菜聚餐。 這樣,黃三怪的客群結構也非常有意思: ◆1.中午,周邊上班族、甚至附近商場的工作人員到黃三怪來吃工作餐,或者點幾個肉夾饃,或者點碗面,比起周邊馬蘭拉面、真功夫等的優勢,在黃三怪人均20—30元可以有多種選擇。這一客群的特點是,就餐時間集中,吃飯極快,翻臺很高。 ◆2.家庭消費是黃三怪的主力群體,這一群體的消費通常在50—80元之間,一般都是家庭出來吃頓便飯,晚上和周末這一類群體特別多。 家庭消費中還有部分人群也是之前他們沒想到的,就是放學后很多家長在學校接了孩子,直接到黃三怪吃完飯回家。這類客群也不少,人均消費30—40元,用餐速度很快。 ◆3.還有一類群體,是黃三怪開店之前也沒怎么想到的,就是很多朋友聚會、甚至是商務性質的朋友聚會。很多餐飲同行奇怪:黃三怪這種店的顧客竟然是很多開寶馬、奔馳的人。在產品結構上,黃三怪特意加重了燒烤的比重,就是看中了這部分人群的需求。這類顧客群消費通常100元以上。 所以,不同的客群,不同的消費需求,構成了黃三怪不同消費價位的客單層次。 當餐飲同行問:黃三怪定位客單價是多少? 王志釗反問: 為什么非得給自己設個客單價綁住自己呢? 經營不能讓管理“管死”了,好的產品結構應該不設限:什么人都能來,花多少顧客說了算! 山西、上海餐飲同行和王志釗探討黃三怪模式 湖北餐飲同行李山山和王志釗探討黃三怪模式
因把后廚全部搬到前場,很多菜品又具有“表演”性質,所以,黃三怪看起來“用人特別多”。 王志釗說,是的,用人是不少,但大部分是廚工。 ◆一、從產品結構上分析,整個餐廳100多道菜,其中只有4道是炒菜(都是炒青菜),炒菜少,就可以少用技術大廚; ◆二、蒸、燜、煎、炸、煮、燉等容易標準化、技術含量低的菜品占重要比例。這類產品選擇非常關鍵:一是選擇有賣點有記憶的,二是選擇有群眾基礎的小吃產品,三是選擇口味偏重的。這樣就可以彌補蒸、燜、煮、燉等技術自帶的弱點。 ◆三、為了增加翻臺率,上菜超過20分鐘以上的菜品,黃三怪完全不考慮。再加上大量現場煮燉的現成菜、藍莓山藥、肉絲拉皮這種涼菜,客人一落座,10多分鐘上齊菜幾乎不是問題。 用黏米蒸黃米飯,幾乎桌桌必點,完全不用廚師的高毛利菜。 兒童女士必點菜,也是不用廚房的高毛利菜 這類菜品即點即上菜 明檔點菜有個缺點就是:需要增設點菜員。 黃三怪一家店動輒上千平,最大的三千平,這么大賣場如果設點菜員,得安排多少人? 黃三怪巧妙的讓顧客自主點菜——籌碼點菜。 店內擺放的每種菜品,旁邊都附帶一盒籌碼,上面標有菜品的具體名稱及條形碼。 顧客進店后,先在入門處提一個小桶,凡有中意的食材、飲料,即可拿取一個對應的籌碼,最后將自己收集的所有籌碼帶到門口的服務臺,收銀員用機器掃描條形碼后,這個有趣的點單過程就算完成了。 在這個過程中,顧客獨立完成點餐過程,用不著每一桌客人配一個服務員來點菜了,節省人工成本。 王志釗還悄悄說了一個小“秘密”:籌碼自由點菜,實際產出了更高的營業額。比如,一桌五六個人,點菜時每人拿個小筒,自己點自己愛吃的,拿著拿著就拿多了。
為什么叫黃三怪? 這也是很多同行問的最多的。 首先老板姓黃,三怪呢?“怪”這個字本身就讓人產生聯想,這個字是最好的傳播字眼。 所以,很多顧客來店里第一句就是:哪三怪呀? 很多人知道陜西有“八大怪”,我們又是以陜西特色小吃為主打,看到“怪”也很容易聯系到陜西美食。 我們的“三怪”,就是來自黃土高原的三大特色:肉夾饃–鐵圈虎背蓋、臊子面–面少多吃菜、水盆羊湯–羊肉論斤賣。 這個名字, ◆一是讓人一看就想知道餐廳里賣什么。 ◆二是利用顧客的好奇心:黃三怪,哪三怪? 這是很多顧客的第一反應,顧客有了這樣的疑問,說明你就已經獲得他們的好奇心了。
O2O、線上線下…… 這些詞,在黃三怪老板這里幾乎從不提及。 “趕集是一種享受,是享受“逛”的感覺,黃三怪把“集”的概念做足了,就會自帶人流量。” 所以,黃三怪開任何店,沒有做過任何網絡營銷,至今微信公眾號也沒發文章; 沒講過故事,沒做過傳播; …… 老板說,我們研究, ◆一、讓顧客趕集更開心,像回到小時候; ◆二、讓顧客吃得更好、更熱鬧、更開心、更有意思; ◆三、讓顧客花更少的錢,享受更多。 一句話,黃三怪模式自帶流量! 做餐飲,錢要花在刀刃上,一分錢出一分錢的效果。在黃三怪設計之初,我們把更多的時間、精力放在品牌的設計、模式的定位、空間和平面的設計上,用倒推的方法來設計了這個模式,這是黃三怪成功的關鍵。 王志釗說。 《餐飲時報》小時采訪過國內很多餐飲老板,尤其傳統餐飲人,大家共同的焦慮是:趕不上互聯網,是不是就沒有未來? 這個答案,小時也不敢定論。 但看到黃三怪,這家完全沒有互聯網基因的餐飲,在如此講互聯網營銷的今天,沒采用任何互聯網手段,卻可以做成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都愛的品牌,這是不是告訴傳統餐飲人:我們更應該考慮,什么是餐飲的本質?
黃三怪的老板黃立勇,做餐飲近20年,是一位地道的傳統餐飲人。 當所有餐飲人認為餐飲必須“互聯網+”才有出路時, 黃三怪卻用最傳統、最接地氣、最貼近老百姓的方式走了一條逆襲之路。 所以, 找到顧客、找到想要什么, 遠比“事先設定、定位完美”的商業模式更可靠!
—更多往期內容,直接點擊下面題目—
1.宴席營銷的最高境界:讓顧客一生難忘,傳講千遍
2.火鍋外賣來了,做好外賣,餐飲人接招!
3.怪:這家餐廳越貴越有人氣!顧客:貴的有道理,就愿意買單。
4.冬天來了,夜宵市場都喊“冷”,這家夜宵生意卻熱火朝天!
5.什么神器讓餐廳一個月回本?
原創文章,作者:小時餐飲時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5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