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高大上的容貌和過多的修飾,四川菜照樣能獲得眾多食客的追捧,究其原因,就是夠貼近民生,讓普羅大眾都能在吃的過程中獲得快感。因此最暢銷的川菜,往往不是那些高大上的菜式,而是像下面這種——
11道暢銷川菜
原料:
千島湖大魚頭半只,干蔥塊30克,大蔥節20克,胡蘿卜塊30克,泡菜粒50克,泡椒末20克,泡姜末15克,熟芝麻少許。
調料:
火鍋料10克,干辣椒節、花椒、姜末、蒜末、青紅尖椒顆、姜片、蔥節、蔥花、迷迭香、鹽、胡椒粉、花雕酒、白糖、味精、鮮湯、菜油各適量。
制法:
1、把大魚頭刮鱗摳鰓并洗凈,納盆加姜片、蔥節、鹽、胡椒粉、花雕酒和迷迭香腌味后,再放到墊有干蔥塊、大蔥節和胡蘿卜塊的大砂煲內。摻入適量加有鹽、胡椒粉調味的鮮湯后,蓋上煲蓋并改用中火煲至魚頭熟(圖1、2)。
2、凈鍋上火放油,下姜末、蒜末、泡姜末、泡椒末、泡菜粒和火鍋料一起炒香,摻適量的鮮湯熬煮出味后,加鹽、白糖、味精并淋入適量的水淀粉,勾芡的同時撒入蒜苗花,起鍋舀在砂煲當中的魚頭上(圖3、4)。
3、鍋洗凈了摻清水,先下干辣椒節和花椒,燒開后稍煮便倒出來瀝水。另鍋里放油,燒至四成熱時,倒入干辣椒節和花椒,待小火炸至略帶煳辣香味時,起鍋澆在砂煲內(圖5~7)。
4、往魚頭上撒蔥花和熟芝麻,同時點綴用油現炒過的泡菜粒和青紅椒粒,即成(圖8)。
說明:
此菜選用千島湖大魚頭為主料,拋棄了以前慣用的奶湯燉、剁椒蒸等做法。可以說這道菜是結合粵菜中的煲仔菜、川菜中的過水魚和沸騰魚等菜式的技法烹制而成。成菜煳辣當中又夾著泡菜的酸香味。
原料:
豬精排250克,紅糖末80克,雞蛋1個,干生粉少許。
調料:
姜蔥汁、鹽、保寧醋、胡椒粉、熟芝麻、色拉油各適量。
制法:
1、把豬精排剁成小塊,磕入雞蛋液并加鹽、姜蔥汁和胡椒粉一起拌勻,再放入干生粉抓勻待用(圖1~3)。
2、炒鍋入色拉油,燒至五六成熱時,抖散下入裹好粉的排骨節,炸至酥脆時,撈出來瀝油(圖4、5)。
3、凈鍋摻少量的清水,入紅糖末小火熬成濃糖液,淋入三分之一的保寧醋推勻便成糖醋液(圖6、7)。
4、把炸好的排骨節下鍋和勻收汁,倒入剩余的保寧醋并撒入熟芝麻拌勻后,出鍋晾涼了裝盤(圖8、9)。
關鍵:1、排骨節剁得小一些為好,這樣更便于炸透和入味。
2、給排骨節拌干生粉的目的,是讓排骨經下鍋油炸后,口感更酥脆且不容易回軟。3、在炸排骨時,可先用五成熱油溫炸至定型,然后用高油溫炸透炸酥脆。另外,排骨一定要抖散了下鍋,以防止相互粘連。
4、做樂山糖醋排骨只用紅糖上色而無需加糖色,而這樣做出來的成品不容易變色。在炒濃糖汁時,可先加少部分醋去融合,等到糖汁炒濃下入排骨后,才把剩余的醋加進去定糖醋味,這是因為醋的酸味容易受熱揮發。
5、一般說來,炸好的排骨節在熱鍋里裹勻糖醋汁后再次淋入保寧醋,糖醋汁會有些稀薄,等到盛入盤里后,稍晾后還要不停地翻拌,直到其晾冷,糖醋汁才會完全粘附于排骨表面。
說明:糖醋排骨在傳統川菜里屬于經典涼菜,它是以炸收或軟收的方式成菜。雖說用傳統炸收方法做出來的糖醋排骨,骨肉皆入味,色澤也棕紅發亮,但只要成品放置的時間超過半天,其外表就會變黑。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道“糖醋排骨”,是四川樂山地區民間田席當中的一道涼菜,制法別具一格。
原料:
鱖魚800克,干二荊條辣椒200克,姜片、蔥段共50克,白芝麻50克,香菜節25克,香蔥花10克,郫縣豆瓣醬35克,花椒粉10克,姜末、蒜末共25克。
調料:
料酒100毫升,鹽、白糖、胡椒粉、味精、雞精、香油、花椒油、色拉油各適量,泡椒味紅湯1鍋。
制法:
1、取干二荊條辣椒,用絞肉機絞成粗末后待用(圖1、2)。
2、把鱖魚宰殺治凈,在魚身的兩面剞一字花刀后,納盆加姜片、蔥段、鹽、味精和料酒,拌勻腌味5分鐘后,再下入五成熱的色拉油鍋里炸至干香,出鍋瀝油后,放入泡椒紅湯鍋里浸煮1分鐘,至魚肉回軟時撈出來裝盤,撒上香菜節(圖3、4)。
3、另取凈鍋放適量的色拉油,先下豆瓣醬、姜末、蒜末和白芝麻炒香,再下干二荊條辣椒末炒香,其間調入鹽、味精、雞精、白糖、胡椒粉、花椒粉等,待繼續炒至香味特濃時,然后加香油和花椒油翻炒勻,起鍋一并蓋在盤中鱖魚上,點綴少許香蔥花便可上桌(圖5~7)。
操作要領:
1、應當選色澤紅亮、辣味較弱的干二荊條辣椒,因為這種辣椒炒出來后才香辣而不燥。
2、在炒制熗鍋料時,火不宜大,并且鹽味要放足,直到炒至干香時為止。
3、如果選用肉質較厚的魚類品種,剞花刀時刀口宜密,這是為方便入味和成菜干香。
4、一定要掌握好炸魚的油溫和火候。若是油溫過高,則容易將魚炸煳變焦,若是油溫過低,則難以將魚體內的水分炸干,最終都會影響到成菜的口感。
泡椒味紅湯
原料:
泡椒末300克,泡姜末200克,郫縣豆瓣醬50克,姜末、蒜末共50克,大蔥段50克,干花椒10克,干辣椒節25克,鹽、料酒、胡椒粉、白糖、味精、雞精各適量,色拉油500毫升。
制法:
鍋入色拉油燒至五成熱時,先下泡椒末、泡姜末、豆瓣醬炒香,再加入干花椒、干辣椒節、姜末、蒜末、大蔥段等炒2分鐘,至香味四溢時摻入純凈水6升燒開,改小火繼續熬15分鐘,加入鹽、味精、雞精、料酒、胡椒粉和白糖,最后過濾去渣即得到泡椒味的紅湯。
原料:豬腰2只,黃豆芽200克,青紅椒圈50克,鮮青花椒20克,紅苕淀粉30克。
調料:
野山椒節、黃辣醬、泡姜末、蒜末、花椒、鹽、料酒、胡椒粉、辣鮮露、味精、濕生粉、藤椒油、色拉油各適量。
制法:1、把豬腰撕去筋膜并除去腰騷后,片成大片放清水盆里,漂凈血水再撈出來瀝水納碗,加鹽、料酒、胡椒粉和紅苕淀粉一起拌勻。
2、往凈鍋里摻水燒開,加少許的鹽并下入黃豆芽汆斷生后,撈出來瀝水后放盤里墊底。
3、改小火讓鍋里的水微沸,將豬腰片入鍋汆熟后,撈出來擺在黃豆芽上邊。
4、鍋洗凈了重新上火,放油燒熱后,再下野山椒節、黃辣醬、泡姜末、蒜末和花椒炒香,待摻入適量的清水燒開后,加鹽、胡椒粉、辣鮮露、味精等調成酸辣味,最后用濕生粉勾薄芡并淋藤椒油,推勻便起鍋澆在盤中腰片上。
5、另取凈鍋放油燒熱,下青紅椒圈和鮮青花椒炒香后,起鍋舀在腰片上即可上桌。
關鍵:
1、豬腰片一定要用清水沖洗,這樣才能有效除去異味。
2、上漿時,要用紅苕淀粉,并且粉糊宜厚,這樣成菜后腰片才會有滑嫩的口感。
3、在勾酸辣芡汁時,芡不宜過厚或過薄,以能掛在腰片表面為準。
說明:
豬腰在川菜中,多是剞花刀后,再下鍋與泡姜、泡椒等調輔料爆炒成菜,也有把豬腰片成片后,再按“水煮”的方法制成麻辣風味菜,還有的是把豬腰切絲汆熟以后,再加燒椒和生菜油等拌成農家風味的涼菜。然而這道雙椒腰片,在制法上卻不同尋常,它借用了川菜滑肉的制法,同時還結合了酸湯肥牛的口味,以及鮮椒菜式的“品相”,成菜細嫩滑爽、酸辣清香。
原料:
碼好味的肥牛片200克,洋蔥絲100克,小米椒節10克。
調料:
豆瓣醬10克,干海椒面5克、孜然粉2克、鹽、味精、白糖、香油、香料油、色拉油各適量。
制法:
1、鍋里放油燒熱,下肥牛片滑熟后倒出來瀝油(圖1~3)。
2、取石板燒熱,先用切去底部的大蒜擦香,再放入已用油鹽炒香的洋蔥絲墊底(圖4、5)。
3、鍋里放少許香料油,下豆瓣醬、干海椒面和小米椒節炒香后,再放肥牛片略炒,其間加孜然粉、味精、白糖和香油調味,起鍋盛入墊有洋蔥絲的石盤上,點綴些蔥絲即成(圖6~9)。
說明:
肥牛片碼味,是把肥牛刨成片先解凍,納盆后加姜蔥水、鹽、生抽和紅苕淀粉拌勻即成。
制法:
1、把鮮魷須治凈,納盆加入底料和料酒,拌勻后腌漬待用。另把青筍和土豆切成片,均入沸水鍋汆一水。
2、鍋里放少許的色拉油燒熱,投入豇豆節和泡蘿卜條先炒香,再下蒜苗節、芹菜節、青筍片、木耳絲、豆皮絲和土豆片,邊炒邊加入底料、鹽和味精調味,最后出鍋盛窩盤里墊底(圖1、圖2)。
3、鍋里放大量的香料油燒至五成熱時,投入魷魚須稍炸,馬上撈出來放在墊有蔬菜料的盤里,撒入干青花椒、干紅花椒、香料碎和蔥花,隨后把鍋里的部分香料油倒進油壺,與窩盤一起上桌,再當著客人的面淋入窩盤(3~6)。
說明:
這道菜分為灶上操作和桌前淋油兩個步驟,淋油可以給客人營造一種生動的氣氛。操作前,要先制作底料和香料油,其具體制法為:鍋里放大量的菜油燒熱,下郫縣豆瓣、糍粑海椒、泡豇豆粒、泡青菜碎、泡姜粒和豆豉碎,小火慢慢炒香后,濾出上面的油即為香料油,剩下的固體物即為底料。此菜以麻辣鮮燙為最大特色,但制作時加入了花生醬,因此回味又有一股醇厚的醬香。
原料:
土公雞1只(約2000克),豆芽、白菜、菠菜、豌豆尖各150克,蒜苗節50克。
調料:
糟辣椒150克,辣椒醬00克,蒜瓣100克,干辣椒節30克,姜片20克,香菜10克,花椒5克,鹽、味精、雞精、香料粉各適量,菜油600毫升,辣醬味碟4個。
制法:
1、把土公雞宰殺治凈,斬成塊;另把豆芽、白菜、菠菜和豌豆尖分別洗凈了待用。
2、鍋里放菜油燒熱,下干辣椒節、花椒、姜片和蒜瓣(拍破)先炒香,再放入糟辣椒和辣椒醬,小火炒5分鐘,至水汽蒸發殆盡時,倒入雞塊繼續翻炒5分鐘。
3、往鍋里摻適量清水,加鹽、味精和雞精調味,燒開便倒入高壓鍋,燒上汽后壓10分鐘。
4、高壓鍋放汽后揭蓋,加入香料粉攪勻,再倒進火鍋盆,撒上蒜苗節和香菜,最后配辣醬味碟上桌。
說明:
雖然許多地方都有黃燜雞這道菜,但板橋鎮的黃燜雞卻有其獨到之處。板橋鎮有三絕——藤編、豆腐干和黃燜雞。和陽朗辣子雞一樣,板橋鎮黃燜雞也是“馬路經濟”的產物。在通往婁山關景區的公路兩旁,有幾十家賣黃燜雞的農家餐館,而這些農家餐館的主人,平時多忙于自家的田頭,只有在每年夏季旅游旺季時,才會轉向自家餐館的灶頭,有生意上門時,才會去屋后捉雞摘菜。
原料:
凈仔兔肉半只,子姜絲100克,小米椒顆50克,青尖椒顆50克。
調料:
豆瓣醬、青花椒、泡椒末、鹽、料酒、胡椒粉、雞精、味精、濕淀粉、色拉油各適量,子姜米椒油50毫升。
制法:
1、把仔兔肉斬成小塊,納盆加鹽、料酒和濕淀粉碼味上漿后,再入四成熱的色拉油鍋里滑油后倒出來。
2、鍋里放適量的色拉油和子姜米椒油,先下青花椒熗鍋,再下豆瓣醬、泡椒末、小米椒顆和一半的子姜絲,炒出香味再摻入適量的清水。待鍋里的湯汁燒開后,下入兔肉丁并加入鹽、雞精、味精和胡椒粉調好味,煮約2分鐘后再加入青尖椒顆和剩余的子姜絲。煮至鍋里的子姜絲和青尖椒顆鮮香味飄出來時,起鍋裝入窩盤便上桌。
說明:
1、這一類子姜風味菜突出的都是子姜和鮮椒的風味,因此豆瓣醬、泡椒的用量都不宜大,以免壓味。
2、子姜絲要分兩次加入,是為了更好地突出子姜的本味。
子姜米椒油
原料:
色拉油3500毫升,化豬油1000克,雞油500克,子姜茸1000克,小米椒茸750克,老姜塊、大蔥節、香菜節、洋蔥塊各適量。
制法:
鍋里放色拉油、化豬油和雞油燒熱,先下老姜塊、大蔥節、香菜節和洋蔥塊,待小火炸出香味且顏色發黃時,撈去渣并下小米椒茸和子姜茸,待小火熬出味且水分已干時,離火靜置一天再濾去料渣,這樣便得到子姜米椒油。
說明:
1、煉制子姜米椒油時,另外加入豬油和雞油主要還是為了提鮮增香,同時也是為了增添滋潤柔和的口感。
2、所用的子姜、小米椒、香菜和大蔥,都必須是新鮮的,因為這樣香味才濃。
制法:
1、香辣腸頭突出的是干辣椒的香辣和鮮花椒的麻香味,把鹵熟的豬大腸頭切成條,待下入高油溫的油鍋里炸酥后,撈出來瀝油。
2、鍋里留底油,下干辣椒、姜片和蒜片先熗香,再放炸好的腸頭條略炒幾下,接著下香辣酥、青椒節和鮮花椒,調味炒勻后,淋一點香油,翻勻便出鍋裝盤。
制法:
1、往鍋里放入化豬油和化雞油燒熱,下酸菜碎、姜米、蒜米和豆瓣醬炒香出色(圖1)。
2、往鍋里摻入鮮湯燒開后,再放入熟鱔魚絲和切碎的青筍尖稍煮,其間放鹽、味精、雞精和胡椒粉調味,等用濕淀粉勾薄芡后,出鍋盛缽內待用(圖2、圖3)。
3、把刀口辣椒撒在鱔魚的表面,等放上豬板油渣并淋入燒熱的香料油以后,撒入大量的椿芽碎、香菜碎和藿香碎,即成(圖4~6)。
說明:
峨眉鱔絲可以說是峨眉山一帶最有名的江湖菜之一。雖然此菜的做法不復雜,但是增香添鮮的調輔料卻用得特別多,烹制的過程中先后用到了椿芽、藿香、香蔥、酸菜等。成菜色澤紅亮、香味獨特,鱔絲入口柔滑細嫩。
原料:
草魚1條,生粉糊200克,香蔥段、干辣椒節、花椒各少許。
調料:
A料(大蒜30克 香菜20克 大蔥10克 姜10克 芹菜15克 鹽5克 味精3克 廣東米酒5毫升)、椒鹽、五香粉、菜油各適量。
制法:
1、把草魚宰殺治凈后,取兩扇帶皮的魚肉橫切成大塊,入清水盆里漂洗去血水后,瀝干。
2、把A料放榨汁機內絞碎后,納盆并放入魚塊腌制入味,取出后沖洗掉料渣。
3、用干凈的毛布吸干魚塊表面的水分,然后逐一掛上生粉糊,放入五成熱的油鍋炸至定型先撈出,待油溫回升至七八成熱時,再入鍋復炸至皮脆,倒出來瀝油,即可裝盤。
來源:四川烹飪雜志
看了上面這么精美的菜式,是不是也有表現一下的沖動呢! 紅餐微秀精心為您打造了一個屬于您自己的平臺。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到微秀廣場發布屬于你自己的作品吧! 每周我們會選取一組作品做“每周精選”展示哦!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9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