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有征信紀錄和黑名單,到餐飲行業,問題員工是否也會被列入黑名單?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餐飲職業圈需不需要黑名單?
餐飲圈子用工難是一方面,招不到認真負責、吃苦耐勞、任勞任怨、微笑服務的員工,才是最讓人鬧心的。因為員工“騷操作”導致餐廳被差評甚至“關門大吉”的例子比比皆是。
今年8月底,一起餐飲行業犯罪案上了熱搜。
武漢一家餐飲公司的經理黃某,利用職務之便侵占了公司17萬余元,隨后借回家休息的名義離開了公司并關機失聯。經過公安機關長達半年的網上追逃,黃某日前才被抓獲歸案,并因涉嫌職務侵占罪被批準逮捕。
案件發生后,不少餐飲人表示“見怪不怪”(點擊閱讀)。從案件之后餐飲人的反應,我們不難看出,員工利用職位之便,順手牽羊謀取個人利益、損害餐企利益的事情并不少見。
眾所周知,餐飲業之外的行業,有些會在同行公司共享一份“職場黑名單”,標注出一些有問題的員工,給其他公司警戒,招人時避開這些人,保護公司利益不受侵害。
在貪污腐敗問題如此嚴重的餐飲行業,是不是應該建立一個“餐飲職業圈子黑名單”把這些有問題的員工掛上去,讓其他餐廳引以為戒?
什么是“職場黑名單”?
因為工作或其他原因(如待遇等問題)與公司鬧得不歡而散的員工,公司從保護自身利益出發,利用自己在行業內的影響,人為制造所謂黑名單,一來為打擊這樣的員工,給其將來的發展制造困難;二來殺一儆百,警告其他員工勿忘此教訓,合理聽從公司安排。
顯然,黑名單早已是用人單位心照不宣的潛規則。那么,黑名單究竟是有效的甄別機制,還是打擊員工的撒手锏?哪類“問題”員工容易登上黑榜,這對員工而言是否客觀公正?
“現在很多HR都在網上吐糟要列職場黑名單,網上HR的吐槽,實際上是一種維權,維護自己公司的權利。”據某人力資源專家介紹,HR們吐槽的對象大多與離職有關,有些情節惡劣,如拿了公款后“人間蒸發”、借了同事錢后“失蹤不見”等,這些被吐槽的對象就直接上了“黑名單”。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愿意做餐飲,曾經聽說一家飯店招了個00后的學徒,待了沒多久就嫌累嫌臟,不辭職就直接跑路了。這樣的年輕人,是否應該列入“職場黑名單”,防止其他飯店再次受害呢?
企業應客觀看待“黑名單”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由于企業評判員工的角度往往不統一,HR圈子里私下交流的“黑名單”難免有失客觀公正。而在國外背景調查程序相對嚴格,企業如果給出“不建議錄用”的建議會非常審慎,調查建議也是出于職業角度,而非個人觀點。如果評價不當,將面臨訴訟的法律風險。
目前國內背景調查程序還是有待規范,對于企業來說,在背景調查中,固然重視原有公司對他的評估,但更看重的是,他是為何被列入“黑名單”的。
餐飲老板相互之間也會有交流,也會互相吐槽自己的員工,自然也有一份口耳相傳的“黑名單”。
其實,餐企在錄用員工時,應該慎重對待“黑名單”。當然,由于觸犯法律、職業道德等問題被列入“黑名單”的員工,不予錄用無可厚非。但因為一些小事,比如剛剛那位“一言不合就跑路”的00后,企業不妨先考察他的能力后,再給他安排合適的崗位。
律師:不能輕易剝奪勞動者就業權
為了給各位老板解惑,小編就“職場黑名單”的問題向律師咨詢。得到的答案是:
企業不能用“黑名單”來剝奪勞動者的就業權。法律規定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的權利。企業只能對一些特殊員工可以采取競業限制,如一些掌握企業商業機密的中高級管理人員。企業為了保證商業機密不被泄露,可以與這些人簽訂競業限制約定,并支付競業限制經濟補償。只有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才可以限制這些特殊員工在離職后的擇業情況。
所以,盲目列“黑名單”,可能會有違法的風險,要慎重!
來源:餐標+(ID:gh_2e2e92e98d7f)
編輯|紅餐_萬馨
餐廳員工居然用電飯鍋內膽洗腳
餐企聘用小時工惹勞資官司!
餐廳用這些招數,保證老員工服服帖帖!
內容交流/轉載 | 微信:hongcw66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13265099024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30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