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共享廚房,餐飲老板真的能省錢又省事嗎?

    共享經濟的大火已經燃燒至餐飲行業,衍生出共享廚房這一業態。

    眼下的共享廚房雖是氣宇軒昂、與風共舞。但仍有不少業內人士持質疑觀望態度,共享廚房市場究竟如何?

    近日,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的福建農林大學附近,一家“共享廚房”門店走紅網絡。

    據了解,這家“共享廚房”門店設有就餐區、休閑娛樂區和甜品DIY自助區。主要的消費群體是在校大學生,及住在附近的一些都市白領和居民。其創始人侯東雷表示,消費者只需要自備好食材,就能到門店使用廚房,享受自己動手做飯的樂趣。

    事實上,這種直接面向消費者的to C共享廚房早在2013年便在國內出現了。

    1

    to C共享家庭廚房的興起與沒落

    與侯東雷直接租賃場地,讓消費者到店做飯不同。此前的to C共享家庭廚房平臺也稱為O2O共享平臺,它通過平臺將許多家庭廚房和都市白領連接起來。

    一方面,滿足了退休在家的阿姨們,充分利用閑置廚房賺取外快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滿足了一些上班族對家常菜的需求。因此這類模式在當時非常受歡迎。

    家常菜

    2013年至2015年上半年間,涌現出了媽媽的菜、丫米廚房、回家吃飯、小e管家等將近30多個共享家庭廚房平臺,部分平臺甚至獲得了資本方的青睞:

    2014年,“回家吃飯”上線不到3個月,便獲得數百萬美元投資,并在2015年間又先后獲得金沙江創投、今日資本鼎力支持;

    同樣是在2015年,“媽媽的菜”獲某著名天使投資人投資了數百萬元人民幣,9月下旬洪泰基金也向其投注千萬元。

    盡管如此,一位參與共享廚房市場爭奪的相關人士透露:“當時只要做共享廚房都能拿到天使輪融資,但很少能持續。很多拿到天使輪就沒再發聲。

    到2016年市場上僅剩“小e管家”和“回家吃飯”還在正常運營。

    為何共享家庭廚房的生命周期如此短暫?

    “主要還是盈利模式不清晰。”

    在業界看來,共享家庭廚房平臺的盈利手段就是抽取傭金。比如一些平臺會向家廚按每筆交易額收取10%的傭金。以及通過給私廚代買食材等增值服務中,收取部分服務費的方式來試圖獲取盈利。

    但有人指出這樣的商業模式對各平臺來說,想要盈利其實并不容易。

    原因就在于,當時多家共享家庭廚房共同競爭,為了積累大量用戶,鞏固市場地位,各平臺前期推廣階段開始大量燒錢,緊緊靠抽取傭金的形式并不足以讓平臺實現盈利、維系運營發展。

    共享家庭廚房盈利模式

    “阿姨廚房”9個月就燒掉了400多萬,最先陣亡。其后各家為了搶占市場和用戶,甚至還展開了高額補貼大戰,“回家吃飯”和“小e管家”爭搶的最為激烈。

    在“回家吃飯”平臺,“阿姨們”一個星期只要達到70單,平臺就額外獎勵800元;“小e管家”更狠,只要能在其平臺上每天完成5單,第一個月就能拿到2100元的補貼。

    原本的紅海市場變成了“黑洞市場”,賺錢遙遙無期,共享家庭廚房開始受到質疑。業內人士指出,很多投資機構看不懂共享家庭廚房平臺的盈利模式,根本沒有人愿意接盤。錢燒沒了平臺也沒了。

    投資人不愿意再投資

    正是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最終使得大批平臺倒下,共享家庭廚房模式失去熱度,歸于沉寂。

    2

    to B共享廚房平臺的出現及商業模式

    不過,to C共享家庭廚房模式的沉寂,并沒有讓業界完全放棄共享廚房這個市場。2015年12月,共享廚房模式再次出現在餐飲市場時,走起了to B模式。

    此時平臺不再是直接面向消費者,而是服務于餐飲商家,為入駐商家提供場地及一些附加服務,如供應鏈、運營、品牌包裝等。

    這種模式的興起速度絲毫不比當年的共享家庭廚房模式慢。

    共享廚房平臺

    截止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了熊貓星廚、食云集、吉刻聯盟、淺廚、黃小遞等多家共享廚房平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屬被風投看中的吉刻聯盟、熊貓星廚、食云集這三家平臺。

    目前三家平臺共通之處在于:出租共享廚房給入駐商戶,為商戶提供運營管理、品牌打造等附加服務。平臺以收取租金及服務費方式賺取利潤。

    此外,這三家平臺運營模式又各有優勢和側重。

    吉刻聯盟的入駐商戶門口排滿了送餐員

    成立于2015年的吉刻聯盟,是首家將to B共享廚房模式帶入國內市場的平臺。與另外兩家不同,吉刻聯盟的服務只針對外賣商家,不提供堂食品牌服務。

    吉刻聯盟有著良好的餐飲基因,創始人史曉明擁有15年餐飲行業從業經驗,其團隊成員也都分別來自美團、用友、海底撈等知名企業。其良好的人脈資源幫助他們實現了入駐率常年在85%以上。

    熊貓星廚共享廚房店面內的商鋪

    擁有57家共享廚房店面的熊貓星廚,則是目前市場上規模最大的平臺。

    其創始人李海鵬表示:“我們在把現在整個后端運營體系做的更完善,輔助商戶管理好自己的門店。比如在線上,我們有專門的線上運營團隊去幫商戶做線上運營。線下,我們有一套管理流程,前期會幫助商戶做簡單的培訓。”因此,更注重運營是他們的優勢。

    食云集共享廚房店面堂食區域

    而作為背后擁有10家投資方鼎力支持的食云集,則更注重服務。他們將堂食區和外賣區分開,保障了堂食客戶的用餐環境。

    此外,食云集還為商戶提供基于流量和數據的上下游組合服務,主要通過食云集自主研發的SaaS系統來實現。

    吳皓透露,這套SaaS系統會將堂食、自提、第三方外賣平臺等線上線下的訂單匯總給入駐的各個商戶,便于商戶實時查看和管理交易、訂單信息。

    模式再多變,總歸還是要經得起市場的考驗才行。這一輪共享廚房的實際可行性如何呢?

    3

    共享廚房模式獲認可,市場不斷升溫

    相關資料顯示,自去年開始, to B共享廚房便一直不斷引發資本追捧。

    共享廚房平臺融資情況

    一位天使投資人認為,投資機構之所以入局共享廚房,原因在于to B共享廚房模式有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

    一方面,商家入駐共享廚房平臺,其實相當于把行業資源聚合在一起。不論是對上游供應鏈,還是對線下商鋪都會產生很大的溢價空間。

    另一方面,對商家自身來說也是一大利好:

    “因為to B共享廚房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不論平臺側重哪方面,但場地及后端運營是平臺提供給商戶的剛性服務。對于選址有困難、不懂線上運營的一些商家來說,共享廚房會是初始創業最快速的渠道。

    曼玲粥團隊就是受益者之一。因此前做炒飯的盈利狀況并不好,曼玲粥團隊選擇跟共享廚房合作。

    曼玲粥在共享廚房的店面

    “共享廚房平臺目前的服務還是比較全面的。他們會幫我們看品類,選地段。比如在這個地方單量能達到多少,是不是可以做起來等,這些東西平臺都會幫我們評估。” 曼玲粥團隊表示。

    此外,今年元旦正式實施的《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中提到:餐飲服務提供者應當具有實體經營門店,并依法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

    這項規定使得場地成為很多外賣商家的剛需,從而進一步推動了to B共享廚房的發展。數據顯示,自監管辦法開始實施后,某共享廚房平臺入駐商戶數量增長了約50%。

    結 語

    當然,行業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會有許多問題浮現,更何況共享廚房還算是一個新的業態。

    在共享廚房模式被認可的另一面,業內多方觀點認為,共享廚房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類似食安管理、營業執照等方面的問題,都將是共享廚房市場發展的阻礙。所以模式究竟是否可行,還有待觀望。

    那么面對這些問題平臺該如何解決?商家又該如何考量?敬請期待共享廚房專題第二篇《共享廚房問題很多!我該拿什么賺錢?

    編輯 | 紅餐網_方槍槍

    大家都在看(狂戳下圖)

    ↓↓↓



    內容交流 | 請加微信:hongcw66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13265099024

    ↓↓↓點擊“閱讀原文”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31741.html

    (0)
    上一篇 2018年4月25日 21:00
    下一篇 2018年4月25日 21:30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