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餐飲能打動你的,真的就只有小吃嗎?

    作為中原重鎮,九省通衢之地,武漢,承載、融合了太多中華文化,自然也包括飲食文化,在掀起食客腥風血雨的熱干面、鴨脖等名小吃背后,有傳統八大菜系之一的鄂菜壓陣,加上地理位置及歷史地位,中華各式餐飲都在武漢交匯、融合,讓武漢餐飲充滿了包容性。

    但隨著新餐飲時代到來,武漢的海納百川,卻好像成為了它的掣肘,導致餐企同質化嚴重,小吃尚不能撐起武漢餐飲的標牌,鄂菜在八大菜系中又顯弱勢,武漢餐飲將何去何從?

    行走在武漢街頭,仿佛雙腳落下的每一步,都行走在歷史的長卷之上,一不小心,左手邊就是個悠久的古跡,一個晃神,右手邊就可能錯過名人故居,歷史紀錄片好像隨時可以從眼前開始播放。

    無論在哪個朝代,地處中原腹地的武漢,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更是商賈往來的交通要塞,她承接長江上下游,溝通中華南北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千年來紛雜的來往人群,也鑄就了武漢海納百川的人文特色,好像任何種族、文化都可以在這里交融生根繁衍,不會顯得突兀,當地人也被培養出了習慣于“融合”的特點,這樣的特點也理所當然地賦之餐飲。

    包羅萬象的大融合,卻演變出同質化競爭

    武漢作為九省通衢之地,南來北往的人群紛至沓來,也帶來各地美食及餐飲文化,當中又有不少人定居武漢,而漢文化又精于博采眾長、為己所用,武漢餐飲在歷史長河的不斷沖刷下,理所當然地將“融合”嵌進了骨子里。

    任何菜色都能被融進武漢餐飲的血液

    幾乎任何餐飲品類,都可以在武漢扎根、發展,不論是洋氣的西餐,還是傳統的中餐,眾多的餐飲選擇,也讓大大提高了外地人口對武漢餐飲口味的接納程度,不管你從哪兒來,總能找到你想吃的。

    口碑網一份調查統計顯示,武漢的遷入人群相較蘇州、上海、廣州等城市,更容易“入鄉隨俗”。

    除了各類菜色在此聚集,武漢餐飲對如何將各地菜色完美“融合”進武漢,也非常有心得,讓每種菜色都變成武漢人喜愛的樣子。

    紅餐網曾采訪過武漢的知名西餐廳半秋山就是這樣一個典型例子。

    曾經,半秋山只是廣州著名西餐連鎖品牌綠茵閣的加盟商,彼時武漢西餐市場缺口較大,本想著綠茵閣這樣擁有成熟品牌、口味的品牌能迅速突入武漢市場,沒曾想,到武漢以后的綠茵閣,完全沒有了在廣州的火爆場面,反而陷入虧損。

    作為總經理,熊建調研之后發現,問題出在味型、價格,以及武漢市場對西餐文化的不了解之上,也就是沒有融入武漢的餐飲市場。于是熊建決定改良,創立半秋山,讓它成為武漢人喜愛的西餐。

    當時,武漢西餐市場相對空白,武漢人對西餐不太了解,對如何點餐、如何搭配并不熟悉,于是半秋山就推出套餐,從頭盤、沙拉、主食、再到飲料,以套餐形式推出,武漢人很快就接受了西餐的就餐文化。

    接著就是對味型做調整,比如牛扒味道重一點,鹽也重一點,但在做法、品相上,依然堅持秉承正宗西餐,比如俄羅斯的羅宋湯,還有法式的忌廉湯,意式的比薩、意粉類等。

    除了口味,半秋山還做出了重大的調整,就是在西餐廳里加入了不少中式的、大眾化的商務簡餐,比如炒飯類。

    完美融合卻引發高度同質化

    而且,半秋山這樣的融合,在武漢并不鮮見。

    主打川渝火鍋的品牌青石玖宮,也推出了自己的高端子品牌青鼎宮,青鼎宮的鍋底全是清淡的高湯,食材多也是等猴頭菇、鮑參翅肚等高檔食材,看上去有點像高檔的澳門豆撈;而點餐方式卻像西餐,有前菜、頭盤、主食等等,收費也是按“位”收;但同時,你又可以發現其中不是菜式是川湘口味。

    ▲青鼎宮的菜牌也遵循西餐標準

    可以說,青鼎宮幾乎高度融合了澳門豆撈、西餐、川湘菜的特色。

    即使武漢餐飲的代表,亢龍太子、湖錦等,雖然號稱經營鄂菜,但仔細研究他們的菜單,你依然會發現,鄂菜也只有其中幾款,占不了菜單多大比重,反而是川、湘、粵等菜色,也可以輕易在他們的菜單中找到。

    就算湖北坐擁八大菜系之一的鄂菜,武漢餐飲中鄂菜卻并不那么打眼,“融合”反而成了最顯眼的標簽,什么都有,什么都吃得到。

    這樣的模式,能在企業建設初期非常討喜,能最大限度地籠絡客源,但發展到后期,這樣的方式很容易被模仿,而且每家餐企都做大融合,到最后,結果可能就是每家的差不多,到那家吃也就無所謂了。

    “吃了湖錦,幾乎知道武漢所有酒店的模式了”,中國著名餐飲管理專家夏連悅,在考察過武漢餐飲市場后,曾做過這樣的總結。

    長此以往,即使武漢餐飲市場整體質量很高,但同質化程度也水漲船高,“不同酒店、同一酒店的連鎖店之間,菜式和經營模式都很像,同質化程度很高,全國少見”,夏連悅曾毫不客氣地指出武漢餐飲的短板。

    同時,現在80、90,甚至00后成了消費主力,他們更喜歡展現自我特色,更追求個性化,在餐飲上亦如是,同質化嚴重的武漢餐企,勢必要面對競爭力越來越低、生命力越來越弱的現實。

    融匯百家之長,曾是如半秋山這樣的武漢很多餐企打天下的殺手锏,但在現在這個越來越追求個性化的時代,這把殺手锏似乎正要“噬主”。

    如何在大融合里開辟“小時代”

    面對這樣的現狀,不少人想到了武漢各類小吃。

    在眾多國人心目中,熱干面、豆皮、鴨脖這些小吃,哪個都比鄂菜更能代表武漢,通過武漢眾多為人津津樂道的小吃,能否打造一個“小時代”呢?

    周黑鴨這個成功的鴨脖品牌,無疑是武漢小吃趟出一條康莊大道的代表,同時,以前有“街頭霸主”之一的蘭州拉面;近年有重慶小面開得全國都是;桂林米粉店也不落下風;西北莜面因“西貝”走向全國;山西面食出了“九毛九”;肉夾饃出了“西少爺”……

    但這些相似單品中,卻難覓武漢小吃的身影,大而全的大酒店、大餐廳已經在走下坡路,這些單品能否成為一個突破口呢?

    “小時代”不僅是指做小吃,還指餐企做精做專。從這些小吃入手,不論一個城市,還是一個餐企,都去探索出專屬自己的專而精、小而精的個性化路線,從而打破原有的同質化模式。

    即使是餐廳、酒店,也可以抓住一個菜品,或者一個專項,做出差異化,比如做杭幫菜的外婆家,做豫菜的阿五黃河大鯉魚,做徽菜的楊興記……

    但顯然,要想造就第二個周黑鴨并非易事,蔡林記作為熱干面比較有名的品牌,目前的生存狀態也不那么盡如人意,想要打造出一個品牌標簽也并非易事,無論到處排隊的外婆家,還是穩步轉型的阿五黃河大鯉魚,都在路上碰到過阻礙。

    近年,武漢餐飲業市場不斷擴大,一直保持著超過10%的年均增長率,國際連鎖餐飲品牌,及其他省市的知名餐飲品牌紛紛進入武漢市場,種類更豐富、品牌化更高。

    武漢本土餐企想在這樣的格局中更好地生存,求變迫在眉睫,但更多武漢餐飲人卻表示,“我們還在路上”,顯然,大家都在上下求索,而探索必然不能閉門造車,武漢餐飲人現在都做了哪些努力?效果如何?未來的突破口在哪里?有哪些更好的機會?

    7月20日,中國餐飲城市論壇將強勢殺入武漢,將邀請餐飲界知名人士、武漢餐飲大咖,和武漢餐飲人們一起討論以融合見長的武漢餐飲在新時代的機會。

    點擊閱讀原文立馬報名參與

    ↓↓↓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33980.html

    (0)
    上一篇 2017年6月29日 21:31
    下一篇 2017年6月29日 21:40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