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屆奧運會,除了精彩的體育競技賽事,各國運動員、媒體記者們的日常生活也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本屆里約夏季奧運會還沒開幕,生活配套設施簡陋、運動員行李被盜、代表團拒絕入住奧運村、打死吉祥物……
這場全世界人類參與的“里約大冒險”被各種吐槽,里約奧組委顏面無光,那么我們特別關心的餐飲服務又情況如何呢?
從前方的報道來看,在衣食住行中,“食”的方面巴西做得比“住”要好,前期精心籌備是主要原因。我國認為“民以食為天”,巴西飲食文化里也有“飲食是神圣的”觀點,可能也是因為此,對于食物里約奧組委反倒花了不少心思。
筷玩思維梳理出幾個關鍵點,從中可一窺巴西的餐飲文化和本屆奧運餐飲供應的玄機。
特色飲食“公斤飯”供應奧運團體餐
說起巴西最美味的特色飲食,人們會立刻想到烤肉和黑豆飯(feijoada)。但有一種飲食方式,可以兩樣都吃到,這就是“公斤飯”(kilo)。
公斤飯首先出現在里約奧運會的主新聞中心MPC旁邊的記者餐廳里,已經讓廣大媒體人見識了,這種挑戰著用餐人搭配水平的用餐方式,成了大家最常談論的話題之一。
其實,公斤飯餐館在巴西隨處可見,像自助餐廳一樣,長桌上擺著各式飯菜,時鮮蔬菜、煎牛排、煮魚片、烤雞肉、黑豆飯、意大利面、燉菜以及水果甜點等,一應俱全。而距離餐臺不遠處,通常都會設有烤肉臺,服務員會依據你的選擇奉上巴西烤肉。
通常甜點或者一兩樣精致肉菜是單獨稱重計算,其他菜肴、主食一律同一個價格。進店后,客人手持盤子取餐,最后將挑選好的飯菜拿到稱重處稱量,按照重量付款。
“公斤飯”之所以會在巴西風行,有它獨特的優勢。首先是經濟實惠。上世紀80年代,巴西經濟下滑,人們不得不節衣縮食,在圣保羅自由區的鬧市區,方便、省錢的“公斤飯”悄然誕生。
其次是速度,在巴西吃飯通常都要等很長時間,而“公斤飯”就免去了漫長而無聊的等待時光。還有就是簡潔明了,顧客可以直接看到菜肴,不用糾結于那些沒有圖片的菜單寫的是什么,所見即所得。再就是交錢付賬時,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這頓吃了多少。
現在,這種餐館遍布巴西各地,在全國大概有上百萬家供應“公斤飯”的餐廳,成為上班族的“大食堂”,也成為巴西的特色飲食流行了十幾年,是游客們來到巴西的必選特色體驗之一。
所謂入鄉隨俗,“公斤飯”的方式,在巴西世界杯期間就出現過了。在奧運媒體餐廳MPC區域的“公斤飯”價格為98.03雷亞爾/公斤(約合人民幣200元),這個價格近乎當地最好的餐廳的價位,但卻不包括烤肉和海鮮等“高檔食物”。
雖然價格上優勢不明顯,但幾次巴西的大型體育賽事都采用它,也顯示出這種餐飲方式對團體餐供應來說是相對經濟且高效的。經過本屆奧運會后,這種供餐方式或許會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推廣。
五大菜系自助餐滿足各國運動員需求
這次里約奧運會,餐廳的最大特點就是“大”。選手村內的餐廳用巨大的帳篷將其覆蓋,據說可停放5架空中巴士A380型客機,可容納至少5000人同時就餐,高峰時期可容納7000人。
但這僅僅是表面,種類豐富的自助餐同時供應,才是真正亮點。相比上屆倫敦奧運會,倫敦主辦方只提供了英式和地中海式的菜肴,這次里約奧運村餐廳要大方得多,提供五種不同風格的自助餐——巴西特色餐、亞洲餐、西餐、伊斯蘭餐和猶太餐,此外還配有意大利通心粉和披薩,用餐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選擇。
對于穆斯林和猶太運動員來說,他們可以遵循自己的宗教飲食來選擇餐品,而韓國人將吃到從本國運輸到巴西的泡菜、大蔥和什錦蔬菜,日本運動員則可以選擇熟悉的味增湯、魚、納豆等食物。
里約奧運會舉辦期間,24小時提供各個時段的服務,分別有早餐、午餐、晚餐和夜宵。預計奧運村每天將使用21萬公斤的原材料,提供10萬個面包、3000個披薩、70萬杯咖啡、120噸水果、39噸蔬菜以及400萬個降解飯盒,為參賽運動員、教練員以及工作人員提供6.5萬頓飯菜。
除此之外,作為世界第三大水果供應國,巴西的水果種類豐富。在奧運村內,運動員還有機會嘗到至少40種當地熱帶水果,包括卡茹、巴西莓、阿薩伊、楊桃、山欖和百香果等,食堂還將提供鮮榨果汁。
食材直接從農家合作社進行采購
運動員的食品品質關系到競技的結果,工作人員的飲食也關系到奧運會能否正常運轉,因此食材的選擇就成了重中之重。在奧運會期間,主辦方每天要向運動員、組織者、代表團等人提供6.5萬份餐食,統統要保證健康安全。
開賽后,奧運村的運動員餐廳每天將使用約21萬公斤的食物,大米、黑豆、面粉、肉類等大部分來自巴西本土,少量香料從國外進口。從今年5月開始,里約奧組委就對餐廳的食材進行檢測,確保不含膽固醇、瘦肉精等成分。
里約奧組委相關人員在檢測食物
據巴西《環球報》、《經濟價值報》報道,里約奧組委希望借奧運會的契機來重整巴西食品行業,并將全力保證奧運會食品供應安全。
奧運會期間,奧組委會主要依靠農民家庭提供食材,但這些農民家庭必須組成一個合作社來向奧運會提供蔬菜、水果和雞蛋等食品。這些食物在送來之前必須進行預處理,按照主辦方的要求來清洗和包裝。
而里約奧組委對此有著非常嚴苛的要求,包括更多地使用可持續性食物和有機食物。比如,禁止在菜單中出現瀕臨滅絕的魚類,肉類從農場到加工廠再到廚房的過程中全程監督等。
在食材供應鏈方面這樣嚴謹,里約也有一些“私心”,“我們將利用奧運會的機會來重新梳理整個食品行業。”里約奧組委可持續發展部門主管塔尼亞·布拉加(Tania Braga)說。不過,由于可持續性食品和有機食品的價格通常會更高,也成了奧組委預算緊張的原因之一,用餐價格比倫敦奧運會平均高出20%,也讓輿論有些抱怨。
奧運餐食供應鏈GPS全程定位
那么,這些奧運配餐是怎么送到奧運寶寶的口中呢?奧運會的餐食基本都是提前24小時下訂單,出廠時,所有食品都要進行電子簽封。就連運送的車輛也全部裝有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必須按指定路線將食品運輸到比賽場館。最后,經過拆除簽封、驗收等手續后,奧運配餐就可以經過微波爐加熱,送到每一位運動員手中了。
里約奧運村的廚師們在準備食材
由于預算捉襟見肘,奧組委對食品供應商的報酬標準也在降低,一些小農商戶開始抱怨利潤低、融資方面的激勵政策少。但是奧組委稱在奧運會的食物方面不能降低要求,因為低質量的、受污染的食物會直接影響運動員的健康,甚至使運動員無法通過藥檢。
比如讓各國代表團都聞之色變的低劣食品添加劑瘦肉精,就可以導致運動員無法通過尿檢,進而無法參賽,與獎牌無緣。所以,里約奧組委食物供應和服務部主管馬塞洛·科迪洛(Marcello Cordeiro)表示,將有1.5萬人參與食物供應的保障線,工作人員、產品以及運送卡車等都會全程被監控,安保級別堪比押運鈔票。
國際酒店品牌希爾頓服務中國代表團
上一屆倫敦奧運會上,硬硬的“子彈大米”讓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運動員們心有余悸。參考在2008年奧運會,美國代表團為了讓本國選手吃得更合口味,在賽場上發揮更出色,壕氣地包下了工體附近的一家餐廳,單獨給選手和代表團提供美式口味的餐飲。在里約奧運會上,有些國家也做好充足準備,設立了自己的飲食中心。
日本代表團在這方面格外顯眼。日本的味之素公司贊助了日本國家訓練中心,該公司設立的日本代表團營養中心距離選手村只有600米,走7分鐘就可抵達的一間公寓里,名為“日本奧委會加油站”,從7月29日開始到8月21日為止,這里的20名廚師會提供符合日本人口味的飯菜。
據悉,味之素公司給日本代表團在里約準備了1噸烏拉圭產的大米、4噸水和3000盒日本空運去的納豆。
我們中國代表團選擇的私家大廚,則是來自國際酒店品牌希爾頓。受中國奧委會的邀請,希爾頓從北京區6家酒店中選取出了優秀代表,組成一支16人的餐飲服務團隊前往巴西里約,參加此次中國之家餐飲團隊的工作。
這個團隊可不一般,領隊的是北京王府井希爾頓酒店的中餐行政總廚孔德龍師傅,是奧運會中國之家欽點主廚,擁有20多年豐富的餐飲從業經驗,精通各大菜系,尤其擅長粵菜及北京菜。
16名隊員也經驗豐富,很多成員都曾參加2014年第22屆俄羅斯索契冬季奧運會期間中國之家的餐飲招待工作。相信由他們打造的創意營養健康美食套餐,可以既營養又美味。
奧運供餐以一種極限方式檢驗著餐飲服務行業,需要大量專業人員和團隊的統籌配合。當年北京奧運會,北京奧組委作為東道主,不僅請首旅集團餐飲團隊坐鎮,俏江南輔佐,還請來了承接過13屆奧運會餐飲服務工作的美國愛瑪客公司。
倫敦奧運會則是由麥當勞從全球范圍內挑選2000名最出色的餐廳員工和經理,組成史上規模最大的奧運餐飲服務團隊。在經濟不景氣的里約奧運會期間,巴西方面僅憑一國之力能夠做到現在的水準,可以說已經超出預期,誠意十足。
未來這二十余天的賽程中里約能否服務得力,我們也將拭目以待。
PS:吃喝玩樂消費產業鏈由數千上萬的細分市場和角度組成,筷玩思維持續專注和深挖吃喝玩樂完整消費產業鏈。目前筷玩思維單篇文章全網分發平均PV已破10萬。歡迎創業者自薦或推薦吃喝玩樂消費產業鏈上的精英企業。
原創文章,作者:筷玩思維,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8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