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苔、紫菜、裙帶菜,是同一種東西嗎?中國哪里的海菜最好吃?

    在海邊的人都知道,大多數時候,趕海能找到的大多是小貝殼、小螃蟹,而收獲最多的,往往是各種的海菜。
    礁石上的礁膜、潮間帶的紫菜、石崖間的鹿角菜、在海底搖曳的海帶……廣泛分布于中國沿海的海菜們,才是海邊人民最鮮美的記憶。

    △圖/《博物》雜志
    ▍什么是海菜?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洋里的各種生物,只要沒毒,沿海人民都給安排得明明白白。
    海菜當然也不例外,不過,海菜只是一個通俗叫法,準確地說,它們其實是各種海藻。
    海藻,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幾十億年來,它穩定著地球的生態平衡,同時還提供氧氣。如今,更是人類不可缺少的一種食材。
    海藻生活在水質肥活的海洋沿岸,退潮之后,一些葉片很大的海藻覆蓋在礁石上,連在一起就像一張巨大的地毯。
    潮水漲起來,海藻又伸展開來,懸浮在海水中,隨波拂動。
    圖/photoAC
    按顏色劃分,海藻可分為綠藻、褐藻和紅藻,今天我們吃到的海帶、紫菜、裙帶菜等其實都是海藻。
    為溫飽而奔波的先民們,早就發現了海藻中蘊藏的美味。
    成書于南北朝時期的《齊民要術》,就引用了《吳郡緣海記》中的記載:“吳都海邊諸山,悉生紫菜。”并提到了紫菜的做法。
    不過,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里,紫菜等海藻都只能是海邊人民的應季專享美味。最近一百年,隨著養殖技術的突破,海藻們才漸漸由沿海走向內陸。
    ▍紫菜
    這個世界上生活著超過10000種的藻類,其中紅藻有4100余種。日常生活中,我們吃到最多的紅藻就是紫菜。
    紫菜并非單一物種,而是紅藻門紅毛菜科上百個種的統稱。
    紫菜生活在近海潮間帶,廣泛分布在中國綿長的海岸線上。我們平時吃到的主要有兩種:北方產的條斑紫菜和南方產的壇紫菜。
    常見的海苔片或是卷壽司最外邊的那層紫菜,都是由條斑紫菜制成的。
    而壇紫菜,一般會在干制后加工成圓形,揪下來一點,就能做成一碗鮮美的紫菜湯。
    既然都是紫菜,為什么海苔那么綠,而紫菜湯里的卻是深褐色?
    紫菜中含有藻紅素,于是新鮮的紫菜是呈紫紅色的。但藻紅素降解很快,一般加工后只剩下呈綠色的葉綠素了,所以會出現綠色的海苔片;如果儲存時間太久或是持續加熱,葉綠色也會被分解,就出現了紫菜湯中的深褐色。
    ▍石花菜
    還有一種紅藻,雖然很少會被人們直接食用,但對人類的飲食同樣無比重要,這就是石花菜。
    △新鮮石花菜。圖/集美大學水產學院
    石花菜,在北方地區叫牛毛菜、凍菜,到了福建地區,則叫石花或是紅絲。它生活在潮間帶的礁石上,退潮后才會露出海面。
    石花菜可以焯水后涼拌食用,但大多數人并不會這樣吃。
    因為將石花菜加熱可以析出瓊脂,潮汕地區著名的海石花,便是由石花菜加熱后過濾、晾涼制成。
    海石花最傳統的吃法就是淋上蜂蜜或是糖油,吃起來冰涼脆爽,清甜嫩滑。
    如今吃海石花,還會搭配紅豆、薏米、果干等配料,再根據個人喜好添加蜂蜜、煉乳或是椰汁等等。
    △圖/《外灘畫報》
    到了北方,石花菜則是咸黨的天下。在青島,人們將石花菜制成的海涼粉切塊或者切條,加入醬油、香油、醋、胡蘿卜、白糖、味精、香菜等,一拌即成。
    到了大連,海涼粉一亮相通常就是一大塊,用專用的刮鏟刮上幾下,就變成一條一條的了。
    刮好后的涼粉放入適量的紅椒、蒜末、醬油、醋、白糖、香油、花椒油和芝麻醬,在撒上黃瓜絲和香菜,就是炎炎夏日里最解暑的下酒菜。
    除此之外,果凍、羊羹、杏仁豆腐以及奶茶中的寒天,都離不開紅藻中析出的瓊脂。
    ▍海帶
    海帶,大概是很多人最熟悉的海藻,甚至是海產品了。即便在物流不發達的年代,海帶也可以憑借干制的優勢,輕易地走上內陸人的餐桌。
    如今,中國是世界上頭號海帶養殖生產大國。但其實中國人吃上海帶,不過是近百年的事情。
    中國沿海原本是不產海帶的,一直到上世紀20年代,海帶才被引入到中國北方沿海。
    據中國海藻學研究奠基人之一曾呈奎院士考證,最早海帶是從日本北海道和本洲島北部,無意間被帶到了大連附近海域,并在海底自然繁殖成功。
    海帶作為食材的可塑性很高,涼拌、鹵、燉、炒無所不能。
    在原產國日本,海帶是日本高湯的靈魂之一,為很多食物提供最基礎的味道。
    而在中國,最常見的大概就是涼拌海帶絲了。
    用海帶燉肉或是燉排骨,海帶的登場化解了一部分油膩,增添了一份鮮香。
    海帶豆腐湯是最能發揮海帶原本鮮味的美食了,平淡無奇的豆腐也會因為海帶的出現變得鮮美無比。
    ▍海麻線
    對于生活在海邊的人們來說,最鮮美的海菜,不是海帶,也不是裙帶菜,而是海麻線。
    海麻線,學名萱藻,隸屬于褐藻門,通體深褐色,一般長達50厘米,最長的可達1米。
    圖/busy.org
    海麻線生活在潮間帶的巖石上或石沼中,成熟后變成空心,在退潮時比較容易采集到。
    海麻線生長需要較低的水溫,所以并不是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海麻線。通常它會在春節前后上市,至四五月份,隨著海水溫度的升高,海麻線也變老退市。
    海麻線最常見的用法是做包子,燙面的包子皮搟得薄薄的,海麻線加上五花肉、蘿卜絲,餡料雖然簡單,但每一口都包含著最新鮮的海洋氣息。
    圖/三個料理人
    另外就是做丸子,海麻線擰干剁碎,拌入新鮮的海蠣肉和五花肉丁,撒上少許面粉揉成丸子,上鍋蒸熟即可。
    ▍裙帶菜
    裙帶菜屬于褐藻,也叫做海芥菜。
    圖/photoAC
    我們日常吃到的裙帶菜,要么是切絲涼拌,要么是湯中薄薄的幾片作為配菜,讓人誤以為裙帶菜很小只。
    其實,裙帶菜跟海帶一樣,也是大型的海藻,長度可達兩米,因為外形很像裙帶,所以才得名裙帶菜。
    最喜愛裙帶菜的當屬日本人,如今中國養殖的裙帶菜,有相當一部分都會出口到日本。
    圖/pixabay
    除了涼拌或是加入味增湯中,裙帶菜作為配菜出現在很多日本料理中。
    而在中國北方沿海,裙帶菜還可以成為包子的餡料——將裙帶菜、白菜、五花肉丁調餡,包成包子,就是著名的海菜包子。
    ▍礁膜
    礁膜是一種綠藻,俗名“下鍋爛”。因為它遇到開水很快就會解體,所以料理它時,在水開后扔進鍋里,翻一個滾就能出鍋。
    別看“下鍋爛”嬌嫩,身體里卻蘊藏著無窮的鮮味,海邊有句俗話:“蛤蜊鮮到嘴,牡蠣鮮到心,下鍋爛鮮到腳后跟。”
    圖/網絡
    南北方礁膜的品種有所差別,北方主產的是葉片較小的北極礁膜,而南方多產葉片更大的寬礁膜。
    北極礁膜一般生長在寒冷的冬天,以前很多人哪怕腳踩冰冷的海水,手凍得通紅,也要去趕海,就是為了這一口鮮到腳后跟的下鍋爛。
    下鍋爛的做法非常簡單。疙瘩湯煮到差不多起鍋時放入,稍煮片刻即可撤火盛出;或是將下鍋爛與玉米粉混合,做成海菜玉米餅。無論是哪種做法,其中的鮮味嘗一口就令人難以忘記。
    圖/三個料理人
    而在福建沿海的一些地區,會將油煎后的礁膜用作春卷的調料。
    ▍滸苔
    青島的海邊什么最出名?除了臉基尼、棧橋以外,大概就是滸苔了。前幾年就曾出現過,大量滸苔突襲青島沿海,一眾海水浴場被滸苔包圍,藍藍大海秒變青青草原。
    滸苔屬于綠藻,它的繁殖能力很強,只要有合適的溫度、陽光,并且海水中有豐富的氮和磷,滸苔就能以幾何級數迅速生長。
    所以,不只是青島,美國佛羅里達、丹麥羅斯基爾德、意大利威尼斯等海岸,都曾受到過以滸苔或石莼為代表的綠藻的大規模襲擊。
    滸苔的泛濫令青島人頭疼,但到了東南沿海的浙江和福建,滸苔卻是一種廣受歡迎的食材。
    在福建廈門等地,當地居民會將曬干的滸苔做成春卷的配菜之一,春卷也是當地的一道名小吃。
    到了浙江,人們將加工后用來食用的滸苔叫做苔條,食用苔條是當地多年的傳統。尤其是在寧波菜中,很多菜品都有苔條的身影。
    △圖/網絡
    寧波菜中著名的苔條拖黃魚,就是將苔條剪碎后與面粉調成糊狀,然后將黃魚裹上面糊油炸。除此之外,苔條花生、苔條餅、苔條炒蝦仁等,都是寧波的特色食品。
    好吃的海菜不止上面提到的這些,石莼、鹿角菜、龍須菜……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美味的海菜。
    如果你有什么關于海菜的美味,可以在留言中告訴我們。

    來源:三個料理人(ID:sanjiangfood)

    編輯| 朱小斐

    往期內容回顧

    各種香料在鹵水中,起什么作用?

    靈魂拷問:為什么新疆大盤雞那么貴

    國家螃蟹地理,你家鄉是怎么烹蟹的?

    國家牛肉面地理,哪里才是牛肉面的起源地?

    內容交流/轉載 | 微信:hongcw66

    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

    13265099024 & 17724287321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37036.html

    (0)
    上一篇 2020年1月2日 21:24
    下一篇 2020年1月2日 22:00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