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迅、梁實秋都鐘愛的河南菜,如今為什么很難吃到了?

    小吃當然可以成為地方美食的代表,但這兩種食物在小吃界也不算能打的,總讓人感覺有些拿不出手。
    其實,河南菜祖上也闊過,民國時,厚德福飯莊名震北平城,魯迅和梁實秋也都是河南菜的忠實粉絲。
    尤其是梁實秋很多關于豫菜的描述,至今讀起來仍讓人口舌生津,可問題是,為什么今天就吃不到了呢?

    河南到底有啥可吃的?

    這大概是一個會讓很多人吃癟的問題,思來想去,給出的答案還是,胡辣湯和燴面。

    燴面

    1
    河南菜,民國美食界的大IP

    說起河南菜,常常就會追尋到大宋朝的汴梁城了。

    的確,不管是《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酒樓、飯館、食店、茶肆,還是《東京夢華錄》所記載的“七十二正店”,都說明了當時河南飲食的鼎盛。

    不過,那畢竟是一千年前的事兒了,烹飪技藝和手法以及食材的選擇,與現在都有不小的差別。

    河南菜的最近一次走紅,是差不多一百年前的民國時期。

    從清末到民國,北京城是魯菜的天下。

    按照《中國烹飪》的記載:“在北京有名的大飯莊,什么堂、居、樓、春之類,從掌柜到伙計,十之七八是山東人,廚房里的大師傅更是一片膠東口音。”

    但有一家河南菜館子,在魯菜的包圍下,殺出一條血路,這家館子叫厚德福。

    歇業前的厚德福店址

    厚德福1902年開張,隨著河南人袁世凱得勢崛起,主營河南菜的厚德福也成為京城頗有名氣的飯莊,達官顯貴聚集之地。

    因為手藝過硬,后來的袁世凱“稱帝事件”也并未影響到厚德福。

    1926年,北京《晨報》曾這樣撰文:“京中豫菜館之著名者為大柵欄之厚德福,菜以 ‘瓦塊魚’、‘紅燒淡菜’、 ‘拆骨肉’、‘核桃腰子’、‘酥海帶’、‘風干雞’為佳。其面食因面系自制,特細致。所制月餅有棗泥、豆沙、玫瑰、火腿,味極佳,且能致遠,與南方茶店所制者,迥不相同。”

    作為著名的吃家,梁實秋不會放過京城中的任何美食,厚德福的河南菜自然也無例外。

    《雅舍談吃》中就描述了厚德福一系列的經典菜:鯉魚焙面、炸核桃腰、鐵鍋蛋、瓦塊魚……

    1913年3月24日《魯迅日記》云:“晚何燮侯招飲于厚德福”。

    1912年至1926年,魯迅在北京生活了15年,據統計,京城里有名有號的餐館,他吃過65家,當然也包括厚德福,而河南菜也在他心中種了草。

    搬到上海之后,魯迅也常去梁園致美樓,一家主營河南菜和北京宮廷菜的館子,據魯迅日記記載,光是在1934年至1935年一年間,他就有六次在梁園致美樓吃飯的經歷。

    因為常去吃飯,魯迅跟老板也混得很熟,老板甚至會親自登門掌灶,1934年魯迅日記就有記載:“晚熟梁園豫菜館來寓自饌。”

    2
    河南菜,賣得就是精致

    自古以來,中國美食的發展很多都是靠文人或是名人推動,河南菜在民國時的聲名鵲起,也證明了這一點。

    能讓梁實秋和魯迅著迷,河南菜的核心競爭力到底是什么?

    如今說起河南飲食,最有代表性的是燴面、胡辣湯,在外地人看來,這似乎有些糙。

    而當年河南菜能在民國美食界有一席之地,靠的恰恰是講究。

    河南菜中,最有名的當然是源自開封的鯉魚焙面,它其實是有糖醋熘魚和焙面兩道菜組合而成的。

    鯉魚焙面。圖/三個料理人

    魚要選用一斤半左右的黃河鯉魚,因為黃河水急,鯉魚需要更多的游動,所有肉質比一般池塘養殖的鯉魚更加緊實。

    而且黃河底部沒有爛泥可以供底棲的鯉魚拱食,所有黃河鯉魚的土腥味也相對較小。

    黃河開封段。圖/三個料理人

    開封人在料理這道菜時,會將鯉魚炸透,然后用白糖、香醋、姜末、料酒加流水芡調汁,加熱到泛出泡花的程度,澆在鯉魚上。

    而焙面則是將面拉至龍須面一般細,過油炸成。

    最開始,這道菜是先吃魚,后以焙面蘸汁入口,所謂“先食龍肉,后食龍須”。

    圖/電影《1942》截圖
    上世紀30年代,有廚師直接將面蓋在鯉魚之上,也成就了這道傳承至今的美食。
    鍋貼豆腐。圖/三個料理人
    鍋貼豆腐,起源于民國時期的開封民樂亭飯莊。
    它是將魚肉或者雞肉與豆腐一起打成泥,抹在切成薄片的豬肥膘肉上,蓋上一片青菜,拖上蛋清糊,下鍋炸制而成。
    出鍋后,改刀至長條形,外形看似鍋貼,入口后既有豆腐的清香,又有肉類的彈牙口感,這種復合的口感與味道,也成就了這道菜。
    炸八塊,也是一道河南傳統名菜,魯迅也多次在日記中提到在梁園致美樓吃炸八塊。
    炸八塊,雖然實際上只有四塊。圖/三個料理人
    在清代,炸八塊其實是一道宮廷菜,稱為“碟八件雞”,袁枚在《隨園食單》中也記述了同樣做法的“灼八塊”。
    “灼八塊,嫩雞一只,斬八塊,滾油炮透,去油,加清醬一杯,酒半斤,煨熟便起。不用水,用武火。”
    這里,“灼”是滾油炸透的意思。即是說,一只嫩雞要按部位拆解為八塊,再用油炸透,控干油,鍋中放一杯醬油和半斤料酒熬,逐將炸成的“八塊”放入,拌勻,略煨片刻即可。
    但如今能吃到的炸八塊,大部分都不是整雞切分,而改用雞腿,無論是味道還是炸制的手藝,最多只是普通炸雞的水平了。
    鐵鍋蛋,是一道既能吃又能看,極具表演色彩的一道菜。
    鐵鍋蛋
    梁實秋在《雅舍談吃》中就記述了他在厚德福吃過的鐵鍋蛋:
    “厚德福的鐵鍋蛋是燒烤的,所以別致。當然先要置備黑鐵鍋一個,口大底小而相當高,鐵要相當厚實。在打好的蛋里加上油鹽佐料,羼一些肉末綠豌豆也可以,不可太多,然后倒在鍋里放在火上連燒帶烤,烤到蛋漲到鍋口,作焦黃色,就可以上桌了。這道菜的妙處在于鐵鍋保溫,上了桌還有滋滋響的滾沸聲,這道理同于所謂的‘鐵板燒’,而保溫之久猶過之。”
    而現在,有河南菜館子,直接將這道菜的制作挪到了餐桌上。
    將鐵鍋置于小火上,調好的蛋液注入油,倒入鍋中,并用勺子緩緩攪拌,防止粘鍋。待蛋漿八成熟,將燒紅的鐵鍋蓋蓋在鐵鍋上。在高溫的作用下,蛋漿迅速凝結、漲起,掀開鍋蓋,伴著“滋啦滋啦”的響聲,蛋的外層已經焦香,但內部還像蒸蛋一樣軟嫩。
    炸核桃腰
    炸核桃腰,是選用上好的豬腰切成長方形的小塊,表面縱橫,用立刀十字花刀劃出紋路,然后過油炸制。這道菜炸到變黃,腰塊縮卷成圓形,刀口綻開,成核桃狀,故名核桃腰。
    這道菜的吃法也相當獨特,趁熱蘸花椒鹽食用,在腰花界可以說獨樹一幟。要知道,我們日常吃的不管是熘腰花還是泡椒腰花,在調味上都是比較重的。
    除了這些之外,瓦塊魚、扒廣肚、桶子雞……也都各有各的講究。
    3
    為什么這些講究的河南菜今天吃不到了?
    這些講究的河南菜如今很多已經吃不到了,而在集聚了全國各地餐飲風味的北京,經營河南菜的館子也不多見。
    曾經的厚德福在1949年后一度改名河南飯莊,后來恢復原名,幾經易址,終于還是在2010年關門歇業。
    而在大眾點評中搜索鯉魚焙面,全北京只有兩家餐館有做,一家是河南駐京辦,另一家是鄭州駐京辦。
    從爆紅到冷清,河南菜到底遭遇了什么?
    和魯菜一樣,湯在河南菜中的地位也非常高,可以說當年河南菜中的很多滋味,尤其是鮮味都源于每天吊出的那鍋湯。
    但是,1978年之后,味精開始進入中國普通人家,食品工業的發展使得鮮味不再是稀奇難尋的滋味,就連現在我們日常吃到的醬油都越來越鮮;冷鏈和物流技術的進步,使得越來越多富含鮮味物質的食材在最新鮮的時候,就能送到普通人的餐桌上。
    有種說法認為:“自從有了味精,魯菜的地位就與日俱降。”其實想想,也同樣適用于河南菜。
    另外,從清末至民國,河南一直飽受戰亂困擾,至今也并非經濟發達的省份,并沒有強勢的文化輸出;1949年后,隨著省會西遷鄭州,曾經豫菜的核心城市開封地位逐步衰落,新的省會鄭州在很長時間里也并非區域中心城市。
    王學泰在《中國飲食文化史》中說:
    “只有繁榮城市的形成才會出現大量的酒肆飯館,在這個以烹調為經營的場所,烹調技藝才能得以廣泛交流和提高,從而形成大量的名饌佳肴;只有城市繁榮,成為百物聚散之處,烹調獲得豐富而帶有本地特色的原料,這樣所形成的名饌名肴才會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人口的流動同樣會帶著飲食文化流動,川菜的輸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但河南同樣是勞務輸出大省,河南菜卻沒有因此流行。
    水煮魚其實就是一道近幾十年產生的“新菜”,但隨著人口流動傳至全國。
    因為這種說法忽略了一點,隨著四川人流出并影響全國的,是原本的平民飲食,也就是江湖菜,而原本成都的那些官府菜也是日漸式微。
    同樣,傳統的河南菜可以算是官府菜或者士紳菜,與平民飲食沒多大關系,所以河南人會將燴面帶到全國各地,卻不會將鯉魚焙面傳到全國。
    最核心的因素當然還是口味,無論是糖醋口的鯉魚焙面,還是跟普通炸雞類似的炸八塊,在今天吃起來,既不新鮮也不流行,在一百年前這是家里做不出來的味道,在如今,它不再是什么稀罕的體驗。其實就是,河南菜中的很多講究,在物質充裕的今天,已經不稀奇了。
    歸根結底,傳統河南菜提供的口味,已經不足以支撐一家餐館在激烈的餐飲市場中競爭了。
    △桶子雞。圖/三個料理人
    近年來,總有振興河南菜的提議,說要復刻民國菜肴,甚至復刻大宋菜肴。其實,人們飲食習慣和口味變化的速度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我們熟悉的日本料理大多定型于二戰后,風靡全國的川菜江湖菜,很多菜品甚至是上世紀80年代之后才出現的,食材和食品工業科技的進步,無時不刻地在影響著我們的口味,與其復刻,不如想想如何將河南菜做得符合當代人的口味。
    -參考資料-
    [1]《魯迅日記》,魯迅
    [2]《雅舍談吃》,梁實秋
    [3]《中國飲食文化史》,王學泰
    [4]《中國烹飪》
    [5]《隨園食單》,袁枚
    [6]《魯迅與河南菜》,美食
    [7]《從北宋開封官、商、寺、民飲饌窺視豫菜一斑》,中國烹飪研究
    [8]《河南歷史悠久,為什么豫菜卻沒名氣?》,三個料理人
    來源:三個料理人(ID:sanjiangfood

    編輯| 朱小斐

    往期內容回顧

    中國哪里的海螃蟹最好吃?

    靈魂拷問:為什么新疆大盤雞那么貴

    國家螃蟹地理,你家鄉是怎么烹蟹的?

    國家牛肉面地理,哪里才是牛肉面的起源地?

    內容交流/轉載 | 微信:hongcw66

    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

    13265099024 & 17724287321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37115.html

    (0)
    上一篇 2019年12月19日 21:21
    下一篇 2019年12月19日 21:47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