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 擊 上 面 藍 字 關 注 我 們
第 1131 期
▼
北美一直是中國人移民的熱門之選,而北美也非常歡迎新移民在當地展開服務業,開餐館,拉動本地的就業。 然而,移民開餐館并不容易。 海外華人創業的艱辛很大程度上源自融入當地主流社會的困境。你既要處理業務,進行管理,更需要熟悉全新的文化、社會、制度、人際關系這重重的壓力。 在被譽為硅谷最成功的5位華人企業家之一的鄧鋒看來,在美國“沒有資本,沒有資源”的華人創業,“只能靠自己的聰明才干”。 今天的主人公是一位27歲的華人女孩夏佳宜,她在溫哥華成功地經營了一家粵菜館子,立足于當地主流社會。 她是怎么做到的?
■ 海那邊-餐飲老板內參 |文章合作內參軍
1
初生牛犢不怕虎,只因練就童子功
▽
夏佳宜出生在臺灣,8歲隨父母移民溫哥華。2004年,因為父親夏照林一句話,正準備申請大學的她,毅然改變生涯,進入自家餐館敘香園工作。那時的她既沒有顯赫的商學院學歷,也沒有國際餐廳大廚的資格和歷練。
夏佳宜的父親夏照林是典型的臺灣商人,靠著勤勞打拼出了自己的事業。他年輕時從餐廳服務員做起,一路創建了自己的餐飲集團。
夏佳宜的童年也充滿了創業家庭的特征:“小時候家就在餐廳附近,還不會走路時,媽媽就幫我把尿布包好,放在柜臺自己玩耍,她和爸爸就去忙工作。從小爸爸出席各種場所,會帶著我在身邊,我就坐在一旁看父親處理事情,聽他如何談生意、做決策。”
到今年,夏佳宜已經獨立執掌溫哥華敘香園12年了。而這家店,經過16年的經營,目前是溫哥華宴客的重點餐廳之一,也多次獲得多項餐飲獎,例如“2009首本名菜食評人大獎之龍蝦類大獎”、“絕代雙嬌”勇奪“2010首本名菜銀獎”等。
敘香園屬于30年老字號。臺灣錦華餐飲集團旗下的中餐廳,有臺北仁愛圓環敘香園、新生北路錦華樓、大度路口星月樓,以及溫哥華敘香園四家店。臺北敘香園是老字號江浙菜餐館,溫哥華敘香園則是港式海鮮酒樓和傳統飲茶點心。
夏家在1997年移民加拿大。夏媽媽喜歡四處上館子,夏佳宜說:“當時溫哥華大多是香港粵式餐廳,而且大排長龍,爸爸想一想,既來之則安之,決定在溫哥華開餐廳,生活也有重心。”
全家多次會議討論后,選了原來是一家超市賣場、當時正出售的敘香園三樓現址。夏照林全面整修裝潢,2000年正式開張。半年后,由于生意熱絡,每日大排長龍,夏照林將一樓現址也買下。
2
不追求100分,
但經營中要不斷給餐廳體檢
▽
“爸爸表示,餐廳好比一輛車,他將引擎和車體都準備妥善,方向盤交給我,以后不論向左、向右,或是如何保持車體和引擎的狀態,都要靠自己決定,并負責成果。”
早期夏照林每兩個月從臺北飛溫哥華,花一周時間給餐廳做“健檢”,密集開會討論檢討,如此持續了近4年,到今年夏照林半年才來一次。
每次體檢都會發現需改善的空間,夏佳宜說,從小夏照林就灌輸“任何事情最好都不要100分”的觀念:“沒有一百分表示還有進步和成長的空間,我就是在這種無壓力,但要不斷改善和進步的環境中長大。”
▲ 加拿大唐人街街景
3
餐館是關于人的生意,
她這樣跟客人成為朋友
▽
對于經營餐廳,夏佳宜認為這是“人”的產業,尤其要以客人的角度思考,“常常會詢問客人的意見,不管好的、不好的意見都會提供給團隊參考。”
夏佳宜同時認為:“敘香園的食客都很有‘肚量’,好的會夸贊,不好的誠懇提點我,下次還會來看我有沒有改進。”夏佳宜形容,敘香園老一輩的客人當她是侄子輩,年輕一輩的則和她成為朋友。
早年溫哥華的華人移民,多來自香港,所以當地的中餐館多做粵菜,客人也都說粵語。但夏家來自臺灣,夏佳宜剛接餐廳時雞同鴨講,比手畫腳想辦法和餐廳團隊溝通。
為了跟客人打成一片,夏佳宜認真學了廣東話。“剛學廣東話時,連客人聽了都會笑,但是不管任何事,我就是放大膽子去學,沒什么好怕的。”
此刻,就在夏佳宜受訪時,她隨時會起身以流利粵語接電話,或是和來往的客人打招呼。這樣的客戶意識,餐館經營必然不差。
對于個人經營之道,夏佳宜把餐廳和生活連結,“這是一個24小時的工作,既便逛街,也會觀察和餐廳有關的事物,例如桌布、餐具、吸塵器”。她有一年和家人去美國拉斯維加斯旅行,看到賭城飯店水晶燈的美麗和氣派,回溫哥華立刻在餐廳掛上炫目的大型水晶燈。
4
去國外開餐館,你也可以
▽
也想把生意做到“海那邊”?
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END·
統籌丨張琳娟
編輯|王艷艷 視覺|尚冉
-商務聯系-
首席勾搭官|18510936112
微信|neicansw
-轉載原創聯系-
首席小秘書 微信|neicanmishu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2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