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內參君為您分享的第1061期內容;新朋友點標題下藍字或搜索微信號cylbnc關注。
企業是有生命的,也遵從先生存、后發展的規律。咖啡行業也同樣遵從規模效應。規模就是實力,沒有規模就沒有發言權。
所以,咖啡店老板應當多琢磨消費者,少琢磨咖啡豆。
?餐飲老板內參 王新磊 發于深圳
01
第一個基本功:別太專業
▽
這個愛好,讓他們用頂級咖啡豆表達自己品質好,用N頭的咖啡機表達自己的匠人精神。
其實,這是一個大大的誤區。
比較積極的做法,不是強調正宗,而是先迎合消費者,實現快速奔跑。
這不是在逗你。對大多數中國人的味蕾,沒有咖啡的歷史記憶,喝咖啡只是“喝”而已,不講文化深厚,不講口味醇正。
沒有歷史記憶的結果就是——誰先搶占了“第一口”,誰就是最棒的。
就好比,很多專業人士認為星巴克不醇正,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星巴克“還不錯”。這個大多數人的“還不錯”,就是商業的現實。
因此,咖啡老板們不要把自己搞的太專業,該拼速度的時候,不要追求格致,滿足及格線就OK。
甚至,可以以咖啡為平臺,出售一些消費者真正需要的東西。比如,咖啡館里賣個蛋炒飯也不是不可以。
一是讓咖啡館先活著,二是咖啡館培養用戶。
你可能怒了:咖啡的節操呢?咖啡的情懷呢?
但是,商業會告訴你,為什么賣咖啡的還不如賣米線的?
02
第二個基本功:別太純粹
▽
咖啡老板普遍高素質,優勢就是做事比較有逼格。
而缺點也在這兒——過于“理想化”。賣個咖啡,不是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而是以“理想化”,反而“奪了”咖啡本身。
相比較,賣米線的就善于迎合與引導。他們普遍不會把米線館搞得那么純粹——消費者吃米線時,還要吃白吉饃,米線店老板就拉個賣白吉饃的做配套嘛。順便,再加上些飲品什么的。這就形成了“一主二副”的一個套餐模式。
1、滿足消費者。
也許你會質疑,米線跟咖啡差距太大,完全不可比。
那再來看看星巴克,作為代表性企業,星巴克不久前“喪心病狂”地推出了38款餐食。
不管如何,從咖啡的發展來看,順應市場,順應需求才是王道。畢竟先活下來,才能有發展。
03
第三個基本功:要做規模
▽
因為規模,可以攤薄成本;因為規模,可以制造品牌力;因為規模,能更有力地引導消費者的選擇。
但是,咖啡行業有很多“瘋子”:有的,只開一家店就叫囂“挑戰星巴克”;有的,買個N頭的咖啡機,就覺得可以用來征服整個人類……
這是在挑戰人類的智商。一個人裝逼,就以為全世界的人都跟著裝逼。
事實上,咖啡行業也同樣遵從規模效應。規模就是實力,沒有規模就沒有發言權。
在中國,星巴克已經有超過2000家門店,如同一個航母艦隊,而那些單槍匹馬的挑釁者,本身就是一個笑話。
即使星巴克真的有對手,也應該是太平洋咖啡這種重量級的對手,因為它有錢、有人、有實力規模化。
當然,咖啡老板們可以用一百個理由強調咖啡的獨特性。但是,還是那句話——商業會告訴你,為什么賣咖啡的還不如賣米線的?
賣米線,最初幾家店,是求生存;后來幾十家店是求發展。現在,米線品類已經出現了眾多強勢品牌,它們的實力能跟麥當勞、肯德基爭奪客源。
因此,不要鄙視規模化,不要鄙視品質的不完美——誰小時候不尿床啊?先要長大不是么?
04
第四個基本功:要做商人,而不是咖啡師
▽
咖啡店老板們有太多“咖啡師”的思維,追求精品。現實卻是要咖啡店老板回歸到的“商人”的角色,做更多商業模式而不是做更多口味。
我們可以從服裝行業的品牌化之路,來照亮咖啡行業的現實。
中國服裝行業跟中國的咖啡行業有非常相似之處,從產品競爭、品牌競爭到文化競爭,就是一個“屌絲逆襲戰”。
最初,服裝沒有品牌可言,在批發市場里,先活了下來。之后,一些有品牌意識的,走進購物中心,完成提升之后,又從購物中心殺出來,走向專賣店模式。
現在,服裝企業完成品牌化之后,再殺回到商場,已經是“貴族范兒”了。
在當前經濟大環境下,服裝品牌又從單品店走向混合店,既銷售男裝、皮鞋、領帶,還銷售女裝。
這種變革背后,有兩個維度:一是市場競爭;二是消費方式的轉變。
這種混合店看似不專業,其實每個改變背后都有深意。
我曾經問過服裝店店員,“男裝店里賣女裝,不怕傷害品牌?”他們的回答卻是對消費需求變化的應對之變——“很多男士買衣服,往往有女士陪同。把女裝放到男裝店里,會帶來新的消費。”
因此,借鑒服裝行業的智慧,咖啡店老板應當多琢磨消費者,少琢磨咖啡豆。
▼ 戳我,大家都在看
—點擊下列關鍵詞,獲取更多內參干貨—
好老板要吃到吐|臥底海底撈后|牛逼流程控
50平年入200萬|麥當勞大數據|燒烤經營之道
100平日流水1.5萬|7年不思變|馬云等用人之道
馬云買肯德基|餐飲業新商機|大數據咋用
統籌:張琳娟|編輯:王艷艷|視覺:陳曉月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tinachenjiao
轉載原創請加微信neicanmishu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2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