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內參君為您分享的第917期內容;新朋友點標題下藍字或搜索微信號cylbnc關注。
這兩年,互聯網餐飲風生水起,傳統餐飲人看不懂也心生著急。出于“病急亂投醫”,往往把大佬的互聯網做法往自己身上套。
但老虎學了貓的技能就可以抓到老鼠嗎?答案顯示是否定的,因為老虎有老虎的技能,不需要去抓老鼠。
作為傳統餐飲人,應該從哪些方面怎么“觸網”?自身又有哪些特點能成為優勢?
前不久,在成都的餐+云課堂現場,成都迷尚集團董事長曾雁翔詳細解讀了傳統餐飲互聯網化的本質。
?餐飲老板內參王瑛 發于成都
|認識|
不要生搬硬套互聯網餐企玩法
▼
從2014年開始,很多互聯網餐飲開始與資本結合在一起,并駕前行。比如最典型的黃太吉、人人湘。
這些跨界人士在進入餐飲之后,仍然在干自己最擅長的事。他們將之前行業的特長嫁接到餐飲行業,然后通過資本的支持,將餐飲作為流量入口,實現餐飲流量與互聯網、技術的流量轉化。
很多傳統餐飲人看得心癢癢,但老虎學了貓的技能就可以抓到老鼠嗎?當然不能,因為老虎有老虎的技能,不需要去抓老鼠。
傳統餐飲人也是,不要看見互聯網餐飲的玩法就生搬硬套,有些基因的東西改變不了。
△
傳統餐飲人生搬硬套互聯網餐企的玩法只能死得更快
|借勢|
傳統餐飲人應該這么玩兒
▼
實體店面也是一種隱形互聯網
其實,作為傳統餐飲人,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連鎖店面。
曾雁翔表示:當餐飲企業從0—1進行開店時,已經完成產品、服務、標準等打造;在1—10個店的時候,完成創業團隊、聯合創始人的管理架構打造;在10—100家店的時候,會優化店面管理的股權設置,解決管理上的系統、資金等各項問題。
傳統餐飲人在進行店面0—N的擴張時,已經形成了一套閉環管理系統。就像迷尚豆撈,很早就建立了ERP系統,打通所有店面的管理、營銷、核算等各個方面的信息,實現線上的閉環溝通鏈接。
這是傳統餐飲的隱形互聯網化,也是傳統餐飲人可以發揮的最大的隱形互聯網優勢。
△
傳統餐飲的實體店面其實是一種隱性互聯網優勢
精準的人群經營,實現口碑傳播
現如今,真正會影響消費者消費趨勢的,還是朋友間的相互推薦。只不過,之前的口口相傳,變成了如今微博、朋友圈的曬圖推廣。
其實,這也就提醒現在餐飲人,是要讓自己的產品具有話題性,這個話題性會產生足夠強的口碑效應,進而衍生出消費排隊效應。
拿迷尚豆撈來講,基于這一產品定位,用餐客戶并不會在門口排隊,這里的客人一定是得體地進入餐廳用餐、聊天。這個品牌傳播也只會在特定小圈子里,不會變成大眾品牌。因此,在進行互聯網口碑營銷時,也不會采用打折“買一贈一”這種活動,而是對精準客戶進行“人群經營”。
△
對精準客戶進行“人群經營”,能實現事半功倍的口碑傳播
比如,在母親節的時候,迷尚就開展了“帶著媽媽來吃飯”的活動。這是基于中國人的表達障礙而發起的活動,通過營造餐廳的產品、就餐環境、服務等,讓就餐的媽媽感受到孩子想要說“我愛你”的情感。
這種潛移默化的人群經營,就讓品牌有了內涵,也形成了圈層中的口碑傳播。而不是大家看到的一味去引爆品牌、制造熱點。
以前餐飲老板間是競爭,現在是分享
2015年開始,迷尚開始試水眾籌開店。2016年,迷尚就開始在成都、北京進行多地眾籌開店。
作為迷尚來講,曾雁翔表示:按著傳統的開店步伐,迷尚還不太可能在北京開店。因為對北京整個大環境不熟悉,解決不了選址、人員招聘以及客戶群的精準營銷等問題。這也是迄今為止,很多區域品牌不能走入全國市場的一個重要原因。
△
以前餐飲業競爭很厲害,但互聯網思維下,分享更容易生存下去
但現在,迷尚可以依靠互聯網眾籌,在北京當地篩選眾籌投資人進行資源的嫁接,利用北京眾籌股東的人脈、資金等解決上述問題,迅速完成異地的開店需求。
而那些眾籌股東,也可以通過以互聯網為基礎開發的APP實現對店面經營、開銷等各個方面的監控。這就是現在互聯網該干的事。
以前餐飲老板們是競爭對手,自己的經驗恨不得捂在手里。現在,互聯網讓整個行業變成了分享型狀態。
當志同道合的餐飲老板一起來經營這個蛋糕,就形成了一個餐飲生態圈,里面囊括了互聯網、資本以及餐飲老板。
當資源可以互通有無時,這個生態圈的生命力就會比單純任何一方單獨運營都更強大。
統籌:張琳娟|編輯:王艷艷|視覺:陳曉月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tinachenjiao
轉載原創請加微信neicanmishu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3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