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內參君為您分享的第850期內容;新朋友點標題下藍字或搜索微信號cylbnc關注。
中餐,早就成為火爆全球的一大美食。兩個月前美團大眾點評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人海外游餐飲消費報告》指出,海外中餐館約有20萬家,覆蓋了188個國家和地區,相當于麥當勞門店總數的5.5倍。 海底撈、小肥羊、眉州東坡、全聚德、黃記煌等國內知名餐飲品牌已紛紛走出國門。眼下,又有以京味著稱的高端餐飲出征韓國。 在國內餐飲一片廝殺的情況下,出走是不是好出路?
?餐飲老板內參王田 發于北京
京味高端餐飲本月低調進軍韓國
▼
2月初,花家怡園在韓國首爾低調開張2個店。別看花家怡園在國內名字挺響,但真要出了國門,會是個什么狀態,誰也不好說。按照其創始人花雷的說法,他們是在“嘗試市場”。
▲花家怡園
花家怡園在北京,走的一直是高端范兒,“花家菜”也一直以獨特的四合院京味文化而著稱。首爾店的裝修布局自然也是不變的中國特色、京味文化,但在店面積上則縮減很多,菜單設計也由180道菜銳減至60道,少了三分之二的菜品。
此次出征韓國,除了延續本身的高端商務宴請外,花家怡園還打算在韓國嘗試快餐。但在國內卻沒打算走這種形式,“國內的餐飲競爭太激烈了。”花雷一語道破。
而在此之前,國內已有不少知名連鎖餐企紛紛走出國門,既有老字號全聚德、鼎泰豐,又有火鍋派的小肥羊、海底撈。
中國烹飪協會:
餐飲“出海潮”再度襲來
▼
有中國人的地方就少不了中餐,而中國人遍布全球的速度也讓中餐在國外迅速崛起。曾有調查統計,美國的中餐風刮得最為猛烈,其次便是日本和印度。歐美和東南亞已成為海外中餐館的重要聚集地,華人社群的聚集,造就了中餐館的繁盛。
▲海外華人社區的中餐廳
成都迷尚澳門豆撈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董事長曾雁翔曾對內參表示,他有一個愿望,想把四川地區的小吃做成像麥當勞、肯德基一樣的世界級小吃。“我想走在世界各地,都能吃到正宗的成都小吃,一碗面也好、一個餅也好,只要有家鄉味就好。以前沒有這種機會,現在華人分布在世界各地,有了做這件事情的一個環境機會。”
找機會開拓市場,增加品牌知名度,也是為了自身發展。“在中國,大的機會都已經被瓜分完了,你再想新開一個店都是搏。”花家怡園的市場營銷總監周梅華說。
200多年前中國勞工潮去海外,就把中餐帶到了全球各地。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邊疆告訴內參君,改革開放之初,國有中餐館去海外是一波潮流。到了近兩年,這潮流再度襲來。
“近兩年以市場為主要運行規則,中餐熱升級。”邊疆說,現在有很多中餐館在計劃走出去,正餐類的連鎖餐企占多數。不過相對于以前自生自滅的狀態,如今餐企想到國外一展拳腳,也算是到了“好時候”。中烹協計劃在今年專門召開一場中國餐飲海外發展論壇,談一談有關的政策法規。
市場那么大,趟趟才知道
▼
那些在國內數一數二的品牌,到了國外,吃得開嗎?
花家怡園的市場營銷總監周梅華告訴內參君,包括花家在內,國內餐飲品牌走出國門要面臨的難題差不多,無非是選址、口味、理念和成本。
|選址|
歐美or亞洲?
公開資料顯示,很多餐企把進軍國外的首站放在美國。2003年時,全聚德在美國、德國、緬甸、阿曼等國家和中國香港地區開了分店,而全聚德2013年半年報披露的信息顯示,在美國、德國和阿曼的店鋪已全部關停了。與其有類似遭遇的還有東來順等企業。
與率先進軍歐美市場的其他品牌不同,周梅華說,之所以選擇去開拓韓國市場,是因為他們考察發現,韓國人飯桌相對“寒酸”,餐飲比較落后。當地的中華料理甚至比不過美國唐人街。同時,以2015年的人均GDP來說,韓國幾乎是中國的4倍,是有經濟實力去消費的。
但進軍海外,絕不是有錢任性就可以說走就走的,最好在當地有靠譜的合伙人,有合適的機會。比如花家的合伙人就是韓國政商界的人士,正好也符合花家走高端路線。
|口味|
正宗or改良?
▲做最正宗的味道未必人家能吃下去
說起中餐,那是國人的驕傲,因為我們的烹飪技術高,烹飪手法多,味道還是復合型。但問題來了,中餐沒有標準化,口味更是眾口難調。“做最正宗的味道未必人家能吃下去。”周梅華坦言。
以花家怡園來說,首爾店的菜單減少了大油大膩的刺激性食物,因為韓國人一般吃豬肉羊肉少,對牛肉素菜海鮮等更感興趣。并且根據韓國人喜歡以排骨送禮的習慣增加了“花家排骨王”這道菜。然而這樣的改變是否被認可,還是未知。
|理念|
堅持自己or迎合當地?
▲“熱情服務”老外并不買賬
說到服務,餐飲業的標桿肯定是海底撈。然而,在一開始走出國門時,海底撈的“熱情服務”老外并不買賬。
“在國外有可能無意識的言行都會得罪人,這是文化差異帶來的。”周梅華認為這是在國外安身立命最重要的一點。
所以如何融合當地的服務理念,是做生意的基礎。兩國對服務業理解的不同,帶著中國的成功經驗過去,幾乎必敗無疑。
|成本|
要名or要錢?
▲走出國門各項成本驟增
周梅華說,不用說去國外,就是在國內某地想開店,那都得是至少開3家才能把成本攤回來。“只要有城市跨越,時間成本、監控成本都要增加。”
直接受此影響的,小肥羊就數一個。由內蒙古千里迢迢供應食材送入國外,不僅時間上十分緊迫,成本也較高。2009年,由于海外直營管理鏈條太長、成本過高等原因,小肥羊退出了海外全部直營業務。
此外人力成本也要比國內高出不少。由于各國經濟狀況不同,即便給出高于國內的薪酬標準,到了國外,依舊招聘難。
所以國外開店,成本其實更高。能夠撐起這個成本的中餐連鎖,本身也不多。
“中餐連鎖到海外發展,其實還沒到掙錢主義的地步。只是先去試試。”周梅華說,現在的狀態,是在掙錢和不掙錢這條邊界線上走鋼絲,干得好掙一點,干得不好瞬間掉下。
統籌:張琳娟|編輯:閆太然|視覺:陳曉月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tinachenjiao
轉載原創請加微信iyanran
申請大食貸請點擊閱讀原文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3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