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餐飲報告(白皮書2017)》解讀版上線。
第 1364 期
為什么說,麻辣燙是個“超級品類”?
為什么說,忽略老祖宗留下的“超級IP”品類,是餐飲創業最大的損失?
為什么說,品類機遇是這一代餐飲人歷史性的機遇?
選品類是開餐廳的第一步。今天,就來聽餐飲品類研究專家余奕宏聊聊品類的7條認知清單。讀懂這7條,也許你就能海量民間小吃中發現“超級爆品”。
”
■餐飲老板內參特約作者余奕宏
其實,餐飲只有三件事: 1、選品。品類決定業態,品類決定規模,品類決定邊界; 2、選址。餐飲是個線下零售服務業,單店和外賣的服務半徑都取決于位置; 3、選人。單打獨斗時期已經過去,找對合伙人才有機會勝出。
第一件事就是選品。中國餐飲業未來的趨勢就是連鎖化、規模化、集團化,而品類決定了品牌的天花板和競爭力。
品類機遇,是這一代餐飲人歷史性的機遇。但我發現,無論是初級創業者,還是成功的連鎖品牌,對餐飲品類都欠缺深刻的理解。
1 具有生命力的品類, 一定滿足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餐飲的品類,諸如火鍋、燒烤、小吃,都是人類生存、生活方式的產物。因地制宜,因時取材,越原始的加工方式越有生命力。
很多品類的起源無從考證,流傳的民間故事比有史料和考古記載的多,能留傳至今仍煥發勃勃生機的品類,一定是滿足了千百年來人們的生存生活方式。
哪些品類還將延續、進化與分化?哪些品類必將消亡與衰退?哪些冷門的品類會崛起?我們可以通過研究城市化進程下的生活方式和人口結構,來做出初步的判斷。
2 文化是品類的土壤: 中華傳統文化才是品牌的最大勢能
品類是品牌的根,沒有根難有參天大樹;而文化是品類的土壤,肥沃的土壤才能培育強大的根系。越來越多的餐飲創業者接受了品類品牌化,但是對品類的概念依然模糊,對品類的價值也知之甚少。
在品類選擇、品類創新上,他們往往依存的是自己的經驗,而不是遵循品類發展的規律,消費者心智認知的規律。
如果把品牌比喻為參天大樹,品類就是大樹的根。我們從沒見過無根之木,也很難在全球餐飲連鎖品牌上發現沒有品類的強勢品牌。
就如麥當勞是漢堡的代名詞,星巴克是咖啡代名詞,肯德基是炸雞,必勝客一度是披薩的代表,chick-fli-a是雞肉三明治的創新升級。
品牌的背后是品類,品類的背后是文化。任何品類的成功,都是背后文化在推動。而中華文化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必將在全球掀起中國傳統美食文化潮,這才是餐飲品類品牌最大的勢能。
海底撈火鍋海外日進斗金,眉州東坡受好萊塢受追捧,不過是中華美食文化風靡海外的引子罷了。
3 越是“小強”、“螞蟻”的品類, 越有頑強生命力
品類的興衰、進化與分化,和大自然的物種起源一樣,是人類生活自然選擇的結果。
日本餐飲從發展到成熟期階段,單品店、專門店大行其道,而原本高大上的豪華餐飲、綜合式居酒屋走向衰落。就像中國的餐飲,復雜的滿漢全席沒了,而煎餅果子和麻辣燙開遍全國。
有些老餐飲看不上草根的麻辣燙,但它確實是個超級品類。它擁有頑強的生命力、滲透性和侵略性,有著強大的品類基因,憑借頑強生命力和口味普適性,成為日常飲食和外賣平臺上的超級品類。
比如,楊國福和張亮憑借加盟模式,就在全國開出了上萬家店鋪。
自然界的恐龍猛犸不在了,但小強和螞蟻還在頑強地活著。品類不斷分化的過程,是自然選擇的過程。如果你經營的業態屬于恐龍和猛犸類的物種,就要思考這個物種能生存多久。
4 忽略老祖宗留下的“超級IP” 是餐飲創業最大損失 中國餐飲品類之豐富,體系之龐雜,是歐美的漢堡、披薩、三明治比不了的。八大菜系或地方小吃里的代表作,例如雙椒魚頭、臭鱖魚、宮保雞丁,隨便摘一個出來都是一個超級品類。 原來每次去安徽衛視開會,同事就請我們去安徽特色菜館并必點臭鱖魚,時間長了臭鱖魚就被我認知為安徽名菜。那家餐廳的名字早已忘記,但臭鱖魚的特殊香氣久久不忘。
2016年初,我在北京第一次去楊記興臭鱖魚,發現它已經搶占了安徽菜里最有代表性的招牌。
街頭巷尾的代表小吃、大菜系里的招牌菜,是老祖宗留給餐飲創業者的一個個超級IP。
這些品類無需費心創造(擁有廣泛的群眾認知基礎),只需用今天的審美情趣、社交要求、食品安全和標準化來重新演繹,擁有完整的品牌名、視覺錘、超級口號、產品結構等系統配套,就可能成就一個規模化的連鎖品牌。
忽略這些超級IP,是餐飲創業者最大的損失。
5 選擇一個清晰的品類 是餐飲創業的第一戰略
發達國家和地區出現越來越多的品類品牌專門店,表象上看是一個個創業者所為,但核心本質是競爭帶來的自然選擇。消費者要在無數的餐飲品牌進行選擇,會優先選擇最不需要費腦筋來記住的,一家店對應一個清晰品類就成為必然。
我們如果不懂得遵循消費者的心智規律,憑借自己的實力與經驗主義,就會一次次犯下自我中心出發的錯誤。
選擇清晰的品類,在今天是餐飲企業創業的第一戰略。誰在這個戰略上輕視或自以為是,都將受到品類定律的懲罰。
6 站在消費者角度為品類定義
消費者用品類去思考,用品牌來表達。這是消費者心理學和人類思考模式的規律。
當我們想到“中午吃什么?”時,緊接著就思考是吃面(牛肉面、炸醬面)、吃飯(蛋炒飯、鹵肉飯)、吃餅(煎餅、肉夾饃),再根據品類再回憶哪家的最地道、性價比最高。
所謂站在消費者角度思考,就是走進他的思考模式(你吃什么,我做什么)。而替消費者思考的人,往往把用自己的思考強加給消費者(我做什么,你吃什么)。
只有站在消費者角度思考,才知道如何給品類定義、給品牌命名,才不會犯下品類名稱與品牌名稱混淆的錯誤。
7 品類決定“天花板” 品牌的成功首先是品類的成功
根據最新的餐飲老板必看手冊《中國餐飲報告(白皮書2017)》統計,火鍋、燒烤、小吃已成為中餐最大的幾個品類。而火鍋作為第一大品類,生命力、滲透力、擴張性最強。
海底撈、呷哺呷哺、巴奴毛肚火鍋營業額輕松就過了10億,這就是品類自身生命力的結果。
有些品類天生有滲透性,有些品類有著致命的缺陷,有些品類很容易變成風尚化一陣風,有些品類看上去小未來卻能長成參天大樹。創始人一開始就要想清楚品類的發展趨勢,用未來的眼光看現在。
我在跟投資人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凡是在品類選擇和品類塑造上不懂得取舍的創始人,很少會受到投資人的青睞。
雖然不是每一個餐飲創業者都需要拿投資,但是有經驗的投資人往往更有宏觀視野,也更熟悉品牌和品類的發展規律,給創業者一個指導方向。
以上七條品類定律,是我們研究品類的底層操作系統,每一個品類有不同的操作手法,但在打造品類品牌,建立連鎖品類品牌系統時,無一例外都會遵循這些定律。那些破壞和違反品類定律的品牌,要么不在了,要么很難做起來。
文章來源:行者奕宏(ID:xingzheyh)
作者簡介:余奕宏,未來食品類工坊創始人,餐飲品類研究專家
《中國餐飲報告(白皮書2017)》 解讀版上線 17位大咖 五大餐飲熱點 17篇權威觀點和實操經驗 訂閱方式 也可點擊文章底部“閱讀原文”訂閱 · END ·
統籌丨張琳娟
編輯|師麗丹視覺|尚冉
看了又看 · 點擊圖片直接閱讀 點擊下列標題 閱讀更多內參干貨 向快招學什么|漢堡定價術|商場餐飲陣亡報告 創業者死法|重新認識外賣|外賣小火鍋 草根小吃店|餐飲報告解讀版|小確幸上海閉店 餐廳安全清單|老板曬田間地頭照|洗碗定成敗 西貝麥香村|商學院心得|永輝人才戰略 樂凱撒人才超配|深夜食堂調查|品牌營銷 小龍蝦斷供追蹤|小吃店標配|餐飲首富復出 -商務聯系- 首席勾搭官|18510936112
微信|neicansw
-轉載原創聯系-
首席小秘書 微信|neicanmishu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50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