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立即訂閱
曾經有餐飲老板說,自己開的餃子店味道很好,食材很好,但消費者卻不愿付更高的價格,客單價提不起來,也不敢提價,擔心一提價客源就流失。
有餐飲人給的建議是:把餃子像火鍋那樣售賣。
把餃子當火鍋賣,算是品類創新嗎?
這篇文章對品類的思考和解讀有些“深”,周末,內參君想請你耐下心讀一讀。
本文轉載自餐飲王道(ID:cywd666)
同樣一杯咖啡
為什么星巴克比一般咖啡貴?
餐飲,本質上是一種商業活動。品類創新,本質上是一種重構。
為什么?
因為價值決定價格。
而價值鏈足夠長,鏈條上的每一環都很關鍵,這就是餐飲業的特點。從食材的選擇、采購、加工、售賣,每個單元都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在價值交換過程中,商家提供一定價值的商品或服務,收取一定的費用。
可是,很多時候顧客在購買商品或服務時,會覺得有些東西不值那個價,又有些東西不知道價格應該多少。
是什么讓顧客這么糾結?
因為,價值不容易量化。
在價值、價格、貨幣這三者中,貨幣可以由具體數值衡量出,價格同理。只有價值,這是一個模糊、無法量化的東西,更加感性。
比如,同樣一杯咖啡,星巴克比一般咖啡貴的那部分,就是價值的溢價部分,這里有更多感性成分。價值感來源于人性滿足,情感滿足就是其中一部分。
既然是價值與貨幣的交換,那就需要做到:貨幣(價格)=價值。
貨幣(價格)可量化,價值不可量化,為了得到更多可量化的貨幣,就需要在價值滿足上提供更多。
這就是很多人說的,做出價值感。
如何營造價值感?
舊元素+新組合,把價值鏈拆開重組
如何做出價值感呢?
價值實現的過程本身也呈鏈條狀,有先有后,有重有輕。
消費者從第一眼看到店鋪的位置所在,從門頭開始,整個價值的實現過程都已在頭腦中發生了某種化學反應。
漂亮的店面裝潢本身就給消費者帶來了視覺上的享受,提供了某種價值。
有沒有一套方法,讓所有人都按照這個邏輯進行價值創新呢?
創新的方法就是:舊元素+新組合。
這種價值創新就是價值重構。將我們司空見慣的已有舊元素,重新進行排列組合與重現,從而達到重新構建的目的。
餐飲行業中,傳統意義上的舊元素,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食材,對食材本身進行一個新的組合。例如蛋炒飯,把雞蛋換成其他食材:鵝蛋,鴿子蛋,都可以算創新,這種食材上的重新組合,也屬于價值重構。
舊元素的排列組合方式非常豐富,最好的方法就是將整個價值鏈條拆解開,從不同緯度分解,將多個屬性打散,進行全新排列組合。
這些屬性包含但不僅僅有:時間,重量,數量,形狀,順序,空間,物理屬性,化學屬性,千種變化,萬種組合。
反思一個問題:
消費者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嗎?
在眾多的重構中,找到最符合消費者文化習慣與人性需求的組合,這需要洞察消費者的消費動機,洞察品類的本質。
洞察消費動機、品類本質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消費者知道自己不需要什么。
知道自己不需要不干凈,不需要不整潔,不需要不被尊重,不需要不好吃,將這些基本功做好,就很了不起。
既然消費者已經知道自己不需要的東西,還需要思考一點,那就是:消費者知道自己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嗎?
答案是:他們并不知道。
馬車時代,消費者以為自己需要更快的馬,實際上他們需要的不是“馬”,也不是“汽車”與“飛機”。
他們需要的是:“更快”。于是,“更快”的福特汽車,“更快”的飛機誕生了。
福特汽車、飛機本質上只是載體,是“更快”的載體。
這才是消費者真正的需求,他們并不是對“馬”、“汽車”或者“飛機”這些品類的需求,只要能滿足并幫助對“更快”需求的實現,實際上什么品類都是可以接受的。
于是,消費者的“需求”才真正決定著某種商業模型,而這種商業模型,又在引導著品類的發展。
所以,我們看到了湊湊是“火鍋+茶憩”,茶米茶是“茶+輕食”這種和傳統品類概念相反的路徑。
于是,我們從整個鏈條各元素的不同屬性出發,進行多種組合的重新構造,將會創造全新的價值,而這種價值的重構就開創了全新的品類。
創新的本質是“重構”
但路徑還要從消費者身上找
比如蛋炒飯的創新,最簡單與常規的手法,首先是從食材上入手,可以把雞蛋換成鵝蛋、鴿子蛋,如果在“飯”上重構呢?為什么不可以是“米飯加面條”?
同樣的蛋炒飯里有鵝蛋+米飯+面條,三者炒在一起,就是新品類“飯與面”,開創了一個新的品類。
如果把這道菜品的出品過程進行重構呢?
廚房出品的時候只做了鵝蛋與飯的炒制,最后的面條沒有炒,單獨盛盤出品,讓消費者自己完成最后一道工序。
那么,儀式感與消費者的參與感就得到加強,自己動手的體驗感更多,額外創造的這部分價值就是創新帶來的,可以獲取更大溢價。
價值重構在整個餐廳的價值供給中往往屬于前端,剛才“飯與面”的最后一道炒面條工序,實際上是在成本端進行了一個重構,將炒制面條的時間成本進行了一個重新排列組合,將本來要后廚承擔的時間成本,巧妙轉移到前端。
也就是這條價值鏈的最后一環,通過讓消費者自己制作,來承擔面條炒制的時間成本。
原來的成本重構一般都是在后廚實現,現在前移,后端的成本重構與前端的價值重構同時完成,完美結合。后端的成本重構遷移到前端來,就演變為了價值重構。
大家再想想火鍋,是不是這樣一種將食材深加工所需要的時間“成本重構+價值重構”完美結合呢?
曾經有餐飲老板說,自己開的餃子店味道很好,食材很好,但消費者卻不愿意付更高的價格,客單價老是提不起來,也不敢提價,擔心一提價客源就流失。
成都十三椒老壇酸菜魚運營總監杜莉給她的建議是:把餃子像火鍋那樣售賣。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成本重構+價值重構”的完美結合。
前端將成品餃子做成半成品,再加入其他食材搭配,將后端的時間成本與最終成品呈現全部前置。成本降低了,價值感卻提高了,消費者自然愿意支付更高價格。
精細化管理專家盧南老師的精細化管理,就是一種成本重構。
理論上,幾乎所有品類都可以進行重構,創造新的價值。
當然,多重組合下的成本重構與價值重構會有千萬變化,其中有很多是不符合人性的。在選擇到底使用何種變化前,還需從消費者身上去挖掘。
很多所謂的需求,實際是偽需求,唯有研究消費者,向消費者學習,才能找到真正的方法。
這就是我所理解的小品類變身大品類的路徑。
以上是對餐飲品類創新的一些思考,而餐飲商業模式的創新,需要對產業生態鏈進行重構,那將是餐飲業真正的藍海所在。
·end·
統籌|笑凡 編輯|于聰聰 視覺|于聰聰
內參熱門
(點擊圖片直接閱讀)
點擊關鍵詞,直達歷史精選
能賺錢的門頭|青團大戰|1點點不進則退
小龍坎造節|64家餐廳迎賓測評|呷哺2018財報
“黑店”不行了|如何做好熟客生意|年賺7000億超市
商務合作:楊松:13331022960(同微信) 栗軍:13718277715(同微信) 轉載聯系:首席小秘書 微信 neicanmishu 課程咨詢:小餐君 18510934632(同微信)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54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