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的“很久以前只是家串店”,憑借優秀的打賞機制,
吸引了海底撈、西貝等一系列餐飲大咖們取經。
然而等老板們真施行起來,卻發現:
打賞,這事兒到底成嗎?
打賞這件事,其實中國早于外國。
早在《南史·宗越傳》一文,就曾提到“打賞”:“家貧無以市馬,刀楯步出,單身挺戰,眾莫能當。每一捷,郡將輒賞錢五千,因此得買馬。”
只不過,那時不叫“打賞”而是叫“賞錢”。“賞錢”賞賜對象有店小二、奴仆、書童等。
幾千年后,很久以前做了個打賞機制,一時間引起了餐飲界的學習。
如今,很久以前的打賞機制已經更新到了2.0版了:在很久以前吃飯,拿起手機,掃一下自己滿意的服務員胸口二維碼,4塊5毛6就支付成功。“4”歸服務員,“5”歸店長,“6”歸總監。
看起來很美的打賞機制,真的廣泛適用于餐飲行業嗎?于是,便有了如下關于餐飲打賞機制的爭論。
國內餐廳本身便有打賞的歷史。1956年公私合營前,老的飯莊都有打賞傳統。比如電視劇《天下第一樓》里也有這樣的情節,食客賞的銅子扔在二柜的竹筒里。店方將賞錢按角分配,不是只給服務員,柜上、灶上、跑堂的都要平均分配。
當下的打賞機制,是一種歷史的延續。
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馮恩認為:“這是當代社會食客情緒一種表現方式,可以增加餐廳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
現在在餐廳用餐,消費者和服務員之間互動較少。使用打賞機制能拉近兩者距離,也能提升餐飲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地位。
消費者支付一定的費用,便可以獲取更為優質的用餐服務。對于消費者來說,用餐體驗必然會提升。
打賞在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提高餐廳的服務質量帶來更高的客戶滿意度。既解決服務員待遇問題,又解決服務質量問題,可謂一舉多得。
當下的“打賞”只能是餐廳單方面、局部的自娛,并非真正的小費文化。
外國之所以原意給小費,因為他們覺得:“優質的服務”也是一種價值,雖然它是無形的。
反觀國內,消費者更愿意追求直接的、有形的東西。不愿意支付無形的、高品質創造的勞動成本。
消費者已經習慣于寄生于酒菜的有形消費和附帶服務,因此“打賞”沒有文化土壤。
中國消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認為:顧客到餐館用餐是支付餐費的,餐費中已經包含了菜品、服務員的服務和餐館的必要開銷等費用。
而餐館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服務是商家應盡的義務,消費者不需要再為服務買單。
打賞固然是可以,但最好還是商家主動打賞而不是消費者。
打賞容易讓服務員在服務上區別對待顧客。
一個真實的例子:在成都某一餐飲店內,一位顧客給服務員打賞了20元,但服務員收到打賞后就不再給這位顧客服務了,而是到另一桌繼續服務。
由于出現打賞機制,服務員便容易在服務上“區別對待”。
就目前了解的情況來看,多數餐飲老板對于打賞依舊持觀望態度。原因主要集中在兩方面:
1. 打賞機制執行起來難,監管不易。倘若沒有好的執行方法反而有害于餐廳經營。
2. 對于高客單價、重服務的餐飲品牌來說,打賞機制或許可行。但對于低客單價、輕服務的品牌來說完全沒必要。
其實打賞的出現,本質是為了提升服務質量。如果施行了打賞,服務質量反而下降,卻是舍本逐末。 金庸小說中,時常出現住店打尖兒的俠客,覺得店家服務好,而給小二賞銀的;當然也出現過,遇到服務不好而痛揍小二的。 海底撈沒使用打賞機制,服務依舊很好,因為他們企業文化會自行規范員工行為。 重慶餐飲行業協會會長劉英認為:從根本上說,要提升餐飲企業服務質量,最重要的還是要抓企業文化的塑造和教育。 同樣,阿里巴巴一直堅持: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本質上也是規范服務質量。 可見,用不用打賞是其次,能不能提高服務才是本質。 (來源:餐飲人必讀)
沒關注聚食匯,別說你是做餐飲的
原創文章,作者:排隊網資訊,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57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