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餐飲業不好做,但是好像從來不缺創新,細心的人往往能從看似紅海一片的餐飲業,看到藍海,進而獲得商機! 三顧冒菜的創始人曹閩,將一碗小小的冒菜,從一個不成形的品類打造成行業王者——4年開店2000多家,究竟,這樣一份冒菜,藏著怎樣的商業邏輯?
在四川,街頭賣冒菜小鋪和推車數不勝數,如果就這樣躋身其中,曹閩不過是眾多創業草莽中的一員。不過,他的野心絕不局限于此。
多年上市港資企業職業經理人的經驗,讓他清楚看到:中國餐飲市場向來是一塊巨大的蛋糕,其中,“街邊經濟”以消費基數大、消費頻率高、門檻低、易上手等特點,成為無數創業者搶食的對象。如果能發掘出一個具備潛力的全新市場,單單“頭啖湯”帶來的市場回報,就能賺得盆滿缽滿。
但另一方面,低門檻的屬性決定了“街邊經濟”發展參差不齊,很多垂直行業理念落后甚至原始。
如蘭州拉面、沙縣小吃、麻辣燙等項目,盡管發展迅猛,隨處可見,卻鮮有通過正規品牌化運作而崛起的知名企業。
這些痛點放在冒菜行業也同樣存在,但也正是因為這樣,曹閩看到了一個難能可貴的機會:對原始落后的街邊項目收編整頓,進行正規化及品牌化運作,精準實施“降維打擊”。那么,他將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只是,一個野蠻存活于街頭巷尾的地方小吃,如何打造出品牌?
為了將“三國文化”更深地融入“三顧冒菜”當中,菜式套餐,曹閩都頗費心思:單人套餐叫“單騎救主”,兩人套餐是“煮酒論英雄”,三人以上稱為“群英會”,再配以裝修和餐具的仿古氣息。同時,“三顧冒菜”打破了冒菜只有素菜的常態,加入了葷菜。
2009年1月,首家“三顧冒菜”店在四川德陽開張時,一張遞在顧客手上的菜單讓人眼前一亮:招牌牛肉叫“冒張飛牛肉”、涼糕叫“貂蟬拜月涼糕”、梅子酒被取名為“青梅煮酒”,呈上時,用古色古香的酒壺盛著。
▲菜品名字多添了幾分儀式感
“三顧冒菜”將三國的文化內涵和底蘊賦予其中,不僅僅是賦予品牌故事,更是挖掘出品牌背后的文化內涵,基于此進行“品牌+文化”的運作。諸如沙縣小吃、黃燜雞等街頭項目,缺少品牌文化的支撐,只能是一個賺錢的小生意。
品牌文化不止在文字宣傳上,店面和產品也要緊跟其后,不能落俗。
曹閩一改街頭小店“臟亂差”的形象,將“三顧冒菜”的店面裝修得明亮通透:以白色為主色;燈光明亮;桌與桌之間相隔1米;貨架上,菜品以籃子分類裝好上下一致排開;顧客每點完一次菜,都有專門的秤稱重量。
另一方面,“三顧冒菜”還在定價策略、員工管理、VI升級、品牌宣傳等上面發力。拿定價策略舉例,比如金針菇和土豆比較暢銷,那么,它們便適宜作為拉動銷量的菜品,而不是利潤型菜品,降低它們的價格,以便宜好吃的菜品帶動利潤大需求少的肉質品,以此保證整體利潤和品牌特色。
讓顧客接受“三顧冒菜”,是曹閩生意經的第一步。第二步,便是拓展市場,而這一步,需要一個前提——實現標準化操作。
如同肯德基和麥當勞式的標準化操作,曹閩將“三顧冒菜”從采購到烹飪,再到服務所有的環節,拆分成上百個標準化流程,輔以科技計量工具,制定出傻瓜式運營與管理模式。這套管理體系精細到,就算是一個毫無餐飲經驗的門外漢,也能在一周之內迅速上手。
首先是產品標準化操作。曹閩在冒菜制作上,總結出“熬、煮、調”三字訣:
熬——熬制原湯料。
煮——煮制冒菜。用專門煮制冒菜的桶放入適量水后,大火熬制10分鐘左右撈出待用;
調——調料勾兌。把煮制好的冒菜按比例加入調料。
其次是門店選址。三顧冒菜的選址以城市繁華地段、流動人口大、高校、辦公密集地為佳。同樣,曹閩用了一個最簡單最原始的“秒表測算法”:
用秒表、筆記本和筆作為道具。在比較開闊的地方找個觀察點,找個參考點,計時每30分鐘為一段統計人數,取早晚、高峰、平時三個時段,然后計算求平均值。如果每10分鐘30人以上的人流量,可以視作合適,否則則不妥。
同時,各門店除了大小的差別,在裝修風格、設備使用、價格體系上都完全一致。
再次是經營。在菜品管理過程中,曹閩也有“秘密武器”:
每一個加盟店都用一種特制的計量器,這臺機器的意義在于,它可以將每天稱量的菜品分類記錄,便于店主計算每天賣出菜品種類的多少。
以前,加盟商只知道今天賣了多少錢,賺了多少錢,卻不知道到底是哪一項菜品賺了錢,哪一樣菜品沒有銷量,而這些數據,都能從這臺計量器的記錄中分析得出。”
此外,菜品的挑選和擺放、添加頻率等都有詳細的規定,員工需要記住其要領,以達到熟練操作。
截止到2016年5月,“三顧冒菜”店面達2076家。在曹閩的規劃里,“三顧冒菜”一直在路上,這一切的準備只為了一個目標——到2020年,“三顧冒菜”實現全球連鎖。
(來源:餐飲人必讀)
原創文章,作者:排隊網資訊,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58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