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思考:我們到底該如何做決策?

    來源 | 筆記俠(ID:Notesman)

    作者 | 浮光掠影

    團隊創新力不強,固步自封,執行力低下,很多團隊負責人為此事無巨細,全程參與,身心疲憊。
    海量的案例和眾多的調研早已表明:“家長式管理者”普遍存在的癥結出在信任、聆聽、反饋、擔責、覺察等諸多方面,而無論哪個方面都會導致決策低效。
    一位總裁教練對此頗有感觸。
    他某次應邀參加企業戰略研討會,CEO一人發言,其他人“旁聽”。
    會后,教練反問CEO:平時和團隊交流,就這么不注意互動嗎?
    這些管理者總是習慣給予答案,而非通過提問啟發對方思考。
    找準問題,分清解決方案的主次,保持上通下達,才能讓“一支隊伍活成一個人”,而不是“一支隊伍只靠一個人”,最終讓決策變得精準而高效。

    深度思考:我們到底該如何做決策?

    知道根因才不會釀成苦果
    老郭是一家連鎖店鋪的總經理,管理著諸多線下門店。
    前年,他的企業迎來業績井噴,去年,不少門店的收益卻出現了明顯下滑。
    老郭隨后求助于一位總裁教練,后者讓其召集團隊,共同開會探討。
    會上,大家各抒己見,最后總結為8大原因:
    A.工作時間延長,任務變重,員工普遍表示不滿;
    B.店員今年幾乎沒有任何培訓;
    C.員工穩定性差,老員工流失嚴重;
    D.人力資源部限制各店鋪錄用新人,理由是要管控編制;
    E.店鋪服務人員嚴重不足;
    F.19年,店鋪數量急劇增加,團隊服務質量不容樂觀;
    G.顧客反應店員數量有限,招待不周;
    H.供貨不足,菜品種類單一。
    每個原因都是影響業績的關鍵要素,但彼此間錯綜復雜,難以理出頭緒。
    教練讓老郭團隊每人準備一張白紙,計劃通過對8大原因進行排列組接,制定出一張架構圖表,幫助團隊找出根因。
    首先,畫出橫向軸,把導致問題產生的各種潛在因素做水平方向的分類。
    在教練的指引下,影響業績下滑的橫向驅動要素被劃分為人員、組織、物質3大層面。
    隨后,在紙上畫出縱向軸,把8大原因分門別類,在3大層面中依次找到自己所處的位置。
    1、人員層面:
    A因素(工作時間延長)
    C因素(老員工穩定性差)
    E因素(員工總體數量較18年減少)
    G因素(員工無法認真、周到地接待顧客);
    2、組織層面:
    B因素(缺少及時的員工培訓
    D因素(公司限制錄用新成員);
    3、物質層面:
    F因素(店鋪數量急劇擴張)
    H因素(產品斷貨)。
    橫向分類完畢,下一步是縱向分解。
    教練請老郭團隊對各歸各位的8大原因就邏輯關系進行排列重組,并用箭頭標注出因果聯系。
    1、A因素(工作時間延長),加上B因素(缺少及時的員工培訓)導致了C因素(老員工穩定性差);
    2、D因素(公司限制錄用新成員)導致了E因素(員工總體數量較18年減少);
    3、E因素加之F因素(店鋪數量急劇擴張)又導致了G因素(員工無法認真、周到地接待顧客);
    4、G因素加之H因素(產品斷貨),導致了最終的業績下滑。
    如此“合縱連橫”,終于成功鎖定了影響業績的3大根因:H(產品斷貨)、E(員工總體數量較18年減少)、F(店鋪數量急劇擴張)。
    深度思考:我們到底該如何做決策?
    隨后,老郭與團隊制定了著手開發優質、穩定供應商,加快錄入高素質服務人員,暫緩開店速度的決策,19年下半年,業績出現明顯回暖。
    決策前,一定要找到真正的問題所在,窺一斑而知全豹的錯覺,常會造成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惡果。

    深度思考:我們到底該如何做決策?

    分清輕重緩解,才能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
    找到根因,只是高效決策邁出的第一步,在落地執行前,還要做好策略評估。
    某品牌箱包在充分洞察市場需求后,制定了4大新品功能:大尺寸、耐摔、智能收納以及智能APP。
    該側重哪個功能,先開展哪個功能,就要依靠“優先排序矩陣法”。
    優先排序依托2大維度:重要性與可操作性,借此實現主次分明,并明確在各個要素上各自的優劣勢。
    深度思考:我們到底該如何做決策?
    縱軸,依次羅列出4大新品功能;橫軸,根據所處行業以及所制定的策略,各取重要性、可操作性中的2項進行分析。
    該品牌箱包選取了重要性維度中的“市場規模”與“競爭密度”2項參與排序;在可操作性維度方面,則鎖定了“研發設計”和“供應鏈能力”。
    之后,就進入決策中所慣有的打分環節。
    針對“市場規模”、“競爭密度”、“研發設計”與“供應鏈能力”這4項指標,就每個箱包新功能的符合程度進行打分,1分代表最不符合,3分代表最符合。
    同時,為保證決策的精準性,又對“市場規模”等4項指標進行了權重評分。
    在該品牌箱包看來,能否做大做強最重要,因此給予了市場規模最高5分的權重分。
    決定企業能走多長、多遠的供應鏈能力,4分權重分。
    同行間圍追堵截所映射的競爭密度,權重分為3。
    新品開發的快慢,受歡迎程度與否,在打開市場后,將影響品牌的生命力,因此,研發設計一項,獲得2分權重分。
    權重分乘以各功能所對應的“符合程度分”,最后相加,孰輕孰重,便能一目了然。
    當然,任何決策,都不會一勞永逸,高效決策本就是為應對內外部的風云突變,因此,優先排序也需常做常新。

    深度思考:我們到底該如何做決策?

    有效提問是高效決策的源頭
    無論是尋找問題癥結,還是確定接下來該率先邁出哪一步,以及隨后的落地實施,其目的都是為了高效決策。
    如何讓決策更高效,就要從有效提問做起。
    1.有效提問可以發現問題背后的問題
    一家揚州當地的著名餐飲企業,主打產品是淮陽菜的代表作“獅子頭”。
    餐飲企業負責人與總裁教練有過一次深刻對話。
    教練:目前你的企業中,有沒有哪家店生意不好?
    企業負責人:有。
    教練:生意不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企業負責人:這家店不賣獅子頭,而賣一個我不熟悉的輕奢類產品。
    教練:那你接下來打算怎么提升該店的業績?
    企業負責人:找外部擅長運營輕奢產品的團隊來管理該店鋪。
    教練:根據“經營業績=流量*轉化率*客單價*重復購買率”的公式,你認為這家店目前最缺什么?
    企業負責人:客流量。
    教練:客流量分為新客流量和老客流量,主要是哪個流量不夠?
    企業負責人:新客流量不夠。
    教練:為什么新客流量不夠?
    企業負責人:因為這個店選址有問題,它在一個新開發的商業區里,附近居民數量有限。
    教練:如果店鋪選址是生意不好的主要原因,那么你請來專業的輕奢品運營團隊,就一定能提升業績嗎,專業團隊能解決選址錯誤的問題嗎?
    企業負責人隨即陷入沉思……
    提問的本質是獨立思考,有效提問,還能幫助對方理清思緒。
    彼得·德魯克說過:沒有什么比正確回答了錯誤的問題更危險!
    因此,高效決策前,一定要通過有效提問找到真正的問題所在,沒有找準問題就著手解決,就像盲人摸象,徒勞無功。
    再好比,團隊積極性低的問題,背后往往涉及員工對薪資激勵、流程管理、工作任務分配不認同等諸多方面,通過系列提問,直擊問題本質,方便后續對癥下藥。
    2.有效提問,有利于決策升維
    咖啡店,生意一般,如何讓生意更好?
    僅僅有產品思維的人,會這樣問:“是不是要推出新產品”或者“要不要提升品質,讓口感變得更好”。
    萬千咖啡店都這么想,所以最后品牌都流于平庸。
    但是,有一個品牌這樣問:客人為什么要來店里喝咖啡,或許他們是來找一個安靜的地方看書,或許是約了朋友來談事情,所以口感未必最重要,喝咖啡的氣氛才重要。
    這一咖啡品牌就是星巴克。
    在產品思維層面提問,得到的不過是一些具體方法。
    如果站在更高的用戶思維層面去提問,提問者會先考慮Why(為什么) , 而非How(怎么辦),這對高效決策顯然大有裨益。
    愛因斯坦說,我們無法在制造問題的同一個思維層次上解決一個問題。
    更遑論,提問本就是創新的源頭。
    當年,喬布斯提出疑問,為什么手機只能打電話。
    蘋果隨后集手機、MP3、電子閱讀器、相機于一身,成為通信行業的標桿產品。
    迪士尼的創始人也一度產生疑問:如果把游樂場和電影相結合會怎樣?結果就有了風靡全球的主題樂園。
    一位佛羅里達的美式足球教練,提出了“如何讓運動員迅速恢復體能”的疑問,引得一位產品專家研發出了一款功能性飲料,由此,誕生了“解口渴更解體渴”的佳得樂。
    還有,“能否將手表和服飾行業結合在一起”的提問,讓Swatch以超高性價比進入高消費人群視野……
    一個好問題,蘊含著極大的創造空間,可以挖掘出巨大的商業價值,在此基礎上的高效決策,掀起的常是影響深遠的業界革命。
    3.有效提問,可以讓對方走出認知盲區
    在一場高管小組會中,總裁教練讓與會高管每人拿出一張白紙,寫出他認為目前企業最嚴重的問題。
    寫完后,每位高管被要求輪流念出答案,結果大多是別人或其他部門沒有做好的事情。
    高管們發言完畢,教練開始提問。
    “請各自想一下,問題的產生和你沒有一點關系嗎?”
    會議室里一片沉寂。
    教練繼續發問:這個問題到現在還沒有解決,大家覺得自己在其中應該承擔什么責任?
    這一提問讓每位高管開始思考自身存在的問題。銷售部負責人更是當即表示,生產部無法履約訂單的一個原因是自己的部門提交訂單過晚,從而導致對方不能按時交貨。
    有效提問能成功開啟對方的心智反思模式,幫助彼此換位思考,停止一味抱怨他人,從而促成成員間的同頻互動,減少內耗,更快達成共識。
    結語
    很多管理者抱怨:公司所有問題都需要我來決策。
    但管理者更應捫心自問,平時和團隊交流,是否是一言堂,自己只負責發號施令,全然不顧下屬的反饋和感受。
    提問的價值遠高于答案,高效決策需要有效提問。
    馬斯克就曾說過:問題即答案,很多棘手事務,如果尋到了正確的提問方向,獲得答案就指日可待。
    那些最具生產力的機構與最有才干的領導者,他們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在高效決策的背后,是他們營造的自由提問的文化氛圍,由此,不斷迸發出思想的火花,讓集思廣益進一步助推決策更高效。

    海底撈副牌背后,藏著這個千億巨鱷的“接班人”!

    巴奴之邀,海底撈“輸”在沒有“話語體系”…

    七年時間,四個品牌,開一個火一個,怎么做到的?

    單品有活性,品牌有韌性,這三家企業一直沒掉隊

    單店月入30萬,10平米小店如何連鎖得又快又穩?
    “雙節”來襲,餐飲人能抓住這次“報復性消費”的機會嗎?
    外賣這張牌不會打,餐飲這盤局你恐怕要輸
    顧客吃膩了,你的餐廳到底要不要增加新菜?怎么加?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勺子課堂,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69118.html

    (0)
    上一篇 2020年10月11日 00:25
    下一篇 2020年10月11日 08:00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