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藝術家,被譽為20世紀藝術界最有名人物之一的安迪·沃霍爾,曾經這樣談論可口可樂:這個國家的偉大之處在于,美國開創了這樣一個傳統,最富有的消費者購買的東西,基本上和最貧窮的消費者購買的一樣。你可以在電視上看到可口可樂,你知道總統喝可口可樂,伊麗莎白·泰勒喝可口可樂,只要想想,你也可以喝可口可樂。可口可樂就是可口可樂,即使再多錢也買不到比街角那個流浪漢喝的更好的可口可樂。所有的可口可樂都是一樣的,所有的可口可樂都是好的。的確如此,盡管可口可樂近幾年日漸式微,但不可否認它已經成為地球魔水,流行文化的圖騰。在高光時代,可口可樂一家獨大,占據全球軟飲料市場的半壁江山(48%)。從The Clash到The Who,從U2到Bob Dylan……差不多每個搖滾名人堂里的大佬都在歌里唱過可口可樂。身為20世紀流行文化中最具標志性的形象符號之一的Axl,更是將可口可樂的紅罐子與他的長發、頭巾、美女紋身一道,變成了他的標志性配飾。可是,可口可樂到底如何在長達百年的時間里,維持全世界人民對它的喜愛,并最終成為流行文化的圖騰的呢?好比蘭博基尼原本是賣拖拉機的,因為法拉利不肯更換有問題的離合器,而惹得蘭博基尼創始人費魯吉歐·蘭博基尼決定自己生產跑車;又好比愛馬仕原本是賣馬具的,因為汽車問世,馬具市場需求萎縮,這才轉產。可口可樂的誕生也有一點兒無心插柳的意思,只是相比以上的品牌,都更加狗血也更加離奇。19世紀的美國,醫療資源匱乏,連醫生都用柳葉刀放血、水銀洗腸等方式治病,搞得病人病情惡化,招致社會抵制,民眾的醫療認知,也就更少了。在這個時候,一些人從中看到了商機,將肥皂、蘆薈等混合、壓縮,通過各種夸張宣傳,包裝成“包治百病”的“專利藥”,大發橫財。這種經過巧妙包裝的“專利藥”看起來比醫生靠譜,消費者很買賬。由此,藥劑師約翰·彭伯頓決定如法炮制,發明一種能夠緩解疼痛的“專利藥”。于是,在1886年,一種水、糖和咖啡因的低價混合物,打著“有助舒緩情緒的飲料”招牌,誕生于亞特蘭大,那就是可口可樂。可口可樂假藥的“初衷”,卻無意中成就了它對全世界人類長達百年的巴甫洛夫條件反射控制。以至于到現在,很多人都在潛意識里將“可口可樂”和“爽”直接劃等號,覺得是可以給大家帶來快樂的“肥宅快樂水”。從心理學上來看,我們要做的生意,就是通過條件反射的創造和維持,來保持用戶對我們的選擇與忠誠。如今,很多品牌都會運用巧妙的品牌打造與產品設置,來吸引大眾的持續消費。由于巴甫洛夫刺激泛化效應,人和動物一旦學會對某一特定的條件刺激做出條件反射以后,其他與該條件刺激相類似的刺激也能誘發其條件反射。這也是我們小時候,往往會將“日”字與“曰”字混淆的原因。因此,想要讓消費者覺得你的飲料高級而不像糖水,最明智而直接的辦法,就是使它看起來像某一比糖水更高級的飲品。比如紅酒。不知道大家小時候,有沒有過把可口可樂當做紅酒扮家家酒的經歷,然而不能否認的是,通過在可樂中加入一種名叫焦糖色的食用色素,把可樂變成“黑里俏”,可口可樂與我們文化母體中原有的“紅酒”顏色相近的顏色,建立了“高貴”的聯想。再通過給飲料充氣,讓自己擁有了香檳一樣昂貴的觀感。通過在產品層面的一系列技術性視覺手段,可口可樂成功使其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產生了昂貴的心理效應。哪怕它在長達數十年的時間里都只賣5美分,也不會讓人覺得廉價。可口可樂之所以可以如同條件反射一般帶給大家快樂的聯想,離不開它獨特的口感。從化學的角度來看,可口可樂里面所含的卡路里和其他成分的營養價值,能夠給予人體一定營養補給,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花錢購買帶來的負罪感。而可樂里面所含的糖與咖啡因,則能夠讓人成癮。研究證明,糖能夠刺激大腦多巴胺的分泌,從而給人帶來愉悅感,實際上比煙更容易成癮,且更難戒掉,糖的成癮性是可卡因的8倍;而可口可樂中所含的咖啡因,也同樣具有上癮性。這也是茶、咖啡和檸檬汁都被被廣泛地用作飲料的原因。而從使用場景來看,飲品的主要功能是解渴,主要應用場景是夏天。因為天氣熱的時候人體會消耗更多水分,而天冷的時候則不然。太熱時的涼爽效應,以及當人們覺得太冷時的溫暖效應,都能夠將使用者的回報反饋放大。而可口可樂則非常適合冷藏飲用,能夠讓顧客在炎熱天氣飲用的時候,得到最大化回報反饋。如果顧客做出一個行動后,能夠得到回報,它就會趨向于更多的重復這個行為,這就是操作性條件反射。所以當一位顧客買了一瓶可樂來喝,能夠感到特別爽,他就會再次購買。再加上其長達多年的低價,(曾經在長達70年的時間里,可口可樂都只賣5 美分)加大了投入回報比,也降低了獲取門檻,也就更是推動了可口可樂在全世界的風行。
潮流系統占位
獲取強大社會認同效應
除了通過味道、口感、香氣對人類神經系統進行影響,來令消費者上癮,對其產生“操作性條件反射”式購買。可口可樂還通過一系列手段,實現了其潮流系統占位,獲取了強大的社會認同,并將自己的品牌,刻進了西方精神文化之中。人類有一種強大的“有樣學樣”的天性,俗稱從眾效應,心理學家稱之為“社會認同”。當人們要做一個行動時,會看看周圍人們的思考、行動方式,然后盡量和他們保持一致。社會認同不僅能夠引發大眾的模仿性消費,讓消費者更容易接受我們的產品,還能讓消費者覺得自己得到了更多的回報。
1. 品牌IP化
首先是成功的品牌IP化運作。
如今,很多品牌都在談品牌IP化,然而早在近90年前,可口可樂就已經具備了品牌IP化意識。
現代圣誕老人的形象就是可口可樂創造的。
圣誕老人的原型據說是一位地區主教,但在數百年的時間里,圣誕老人的個子高矮不一,身材環肥燕瘦,衣服也跟關公一樣,綠袍子的居多,沒有統一標準。直到1931年,可口可樂與瑞典廣告插畫師哈頓珊布合作,創造出了一個胖圓臉、啤酒肚的祖父形象,并將圣誕老人的皮毛大衣變成了經典的可口可樂紅色。
在此后的幾十年間,可口可樂堅定不移地貫徹以圣誕老人為廣告的核心策略,并通過品牌IP——紅袍圣誕老人的打造,讓全世界人民都將身穿紅色睡衣的圣誕老人,認定為了圣誕老人的唯一形象,也將自己的品牌代表色——紅色,變為了圣誕的代表顏色。以至于一到圣誕節,全世界都是可口可樂的紅色,讓百事可樂藍,存在感幾乎為零。△ 2019年可口可樂推出的日本的圣誕限定款絲帶瓶當然,圣誕老人IP的打造,只是可口可樂品牌IP化運作上的光輝一筆,可口可樂最牛的品牌IP化運作,在于其對西方潮流系統的占位。有人說,英倫入侵史上的第一擊,就是The Beatles拍攝的可口可樂廣告在美國的電視上露面。而John Lennon“來上一劑可口可樂”的經典動作,也隨著《Come Together》這首歌的大熱而深入人心。可口可樂占位潮流系統的方式在現在看來很簡單,就是與潮流icon形成深度關聯。美國傳奇搖滾樂男歌手,工業金屬樂隊“瑪麗蓮·曼森”的主唱瑪麗蓮·曼森(Marilyn Manson),和一代天王邁克爾·杰克遜(Michael Jackson)都翻唱過The Beatles的《Come Together》。他們也都喜歡喝可口可樂。Manson在巡演中有一個必須得到滿足的要求就是,無論如何都要提供冰箱和源源不絕的可口可樂。就如公眾號博主Beebee星球所講,當一件商品始終出現在流行文化的重要場景中,那它就是流行文化的一部分。通過成功的潮流系統占位,可口可樂將自己變成了美國自由精神的象征、西方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以至于紅到完全地打破圈層,無論貧富。無論你是下里巴人,還是流行明星、商界大佬,大家都可以因為一杯可口可口找到同樣的快樂。麥當娜在格萊美頒獎禮的星光大道上,拿著一罐可口可樂;巴菲特和比爾·蓋茨這樣的大佬,也會在街邊旁若無人、隨心所欲地狂飲可口可樂。據《商業內幕》報道,美國說唱歌手Eminem在密歇根的豪宅里,甚至有水龍頭能直接放出無盡的可口可樂。誠然,作為新興品牌,元氣森林的確以其獨特的產品策略和營銷方式讓快消行業得到了“再教育”。然而想要打敗可口可樂,還言之尚早。作為風行世界近百年的品牌,可口可樂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品牌,而是成為了一個文化符號。它的成功史,對于新品牌而言,依舊很有借鑒價值。[1] beebee星球《為什么可口可樂是流行文化的圖騰?》,作者:beebee,2020-5-22[2] 小馬宋《如何創造一個像可口可樂一樣的品牌?》,作者:查理芒格,2020-6-18[3] 飛機稿《可口可樂是如何綁架圣誕節的》,作者:蒙古大夫,2016-12-24[4] 瞭望智庫《印度水源、拉美森林、東南亞土地……這般美式套路還能走多遠?》,作者:庫叔,2020-7-5單店月入30萬,10平米小店如何連鎖得又快又穩?
阿里一天連開6家“新式早餐店”,單店日賣500單!張亮、楊國福雙雄爭霸,麻辣燙品類能否誕生下一個“海底撈”?
原創文章,作者:勺子課堂,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69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