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案 | 她用“服務員怎么住宿舍”難住了一個談云計算的年輕人。
來源:商業街探案(ID:bustanan)
“今上海浦東一家門店轉讓,面積一百平米,手續齊全,有需要請微信聯系,電話號……”
這是趙阿姨在年后找朋友幫忙在各個餐飲微信群發的一條消息,給自己的餃子館找下家。這家餃子館開在浦東的繁華地帶,被趙阿姨打理的非常精細,肉餡從黑龍江采購,安全,地道,營養,美味,雖然一小份餃子比別人家貴了兩三塊錢,幾年下來也積累了很多回頭客,每年冬至時節,餃子都不夠賣。
在打理這家餃子館的五年里,趙阿姨的想法很多:雖然自己年紀大了,但一直想把店面改造成一個兼具傳統味道和現代數字化的門店,只是接觸了太多了來推銷數字化運營的人和方案,總覺得不靠譜,到2020年節前,當趙阿姨想明白了,需要找一個懂數字化的年輕人做經理,也物色到了一位合適人選的時候,疫情來了……
趙阿姨是退休教授,今年六十多歲了,餃子館是她和老伴退休生活的樂趣和寄托。因為兩個人都是高級知識分子,信奉“勞動光榮”,知行合一,想著晚年要過的有意義,也激勵年輕人努力工作,所以在2015年開了這家東北餃子館。
他們覺得自己經營的飯店要比國家管理標準更高,給提高整個餐飲的行業標準做出貢獻,所以從開始就做了不一樣的投入:花費近萬元買了德國原裝的洗碗機,用于保證碗筷的干凈程度、餐桌用的新西蘭進口松木、椅子是家具廠定制的,專門考慮了怎么讓消費者做的舒服……
餃子質量當然也不用說,餃子皮用了俄羅斯進口的小麥、餃子餡從黑龍江采購,堅持五年都用北大荒非轉基因大豆油,連一塊豆腐都是從北大荒采購,空運到店的。一切有關經營的東西,趙阿姨都努力做的更好,所以她的餃子館成了周圍少數能撐過五年的“老店”,常有帶著朋友的回頭客光顧。
(店面專有餃子醋)
趙阿姨對食品的理念很“傳統”,但并不頑固、守舊,她一直也在找機會把門店做數字化經營,比如外賣、大眾點評運營、數字化供應鏈,再到收銀機的更換,購買外包服務等,而煩惱也就此開始。
任何互聯網產品的運用都必然伴隨著對App、后臺操作系統的使用,這些年輕人習以為常的操作,卻是趙阿姨這樣老年人邁不過去的坎兒:
不會用,就容易出問題,出了問題后又怕操作失誤不敢弄,導致了更嚴重的問題……這讓餃子館在外賣剛上線的時候就遭遇了一次“關門”危機。
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趙阿姨仍然心有余悸。
當時是中午,照常有大量的外賣訂單,但不知道出了什么問題,前廳和后廚的系統都沒出單,直到大量的投訴電話打過來,趙阿姨才在手機上查看到有大量的外賣訂單沒處理。
“我老伴兒當時一看場面就被嚇住了,趕緊拿了個粗筆,寫了個停止營業的牌子掛外面,當時就想不接堂食了,把店里客人供應完,加急做外賣,不能耽誤別人吃飯不是。”趙阿姨回憶。但店里在當時已經顧此失彼,加緊趕外賣的單子反而供應不上堂食,有的客人錢都交了,等不到餃子出鍋就帶著怒氣出了門,等餃子的外賣小哥也失去了耐心,趕往了下一家餐館,最后,外賣客人和堂食客人,兩頭都沒落好。
其實,除了覺得對不住客人,趙阿姨對那一次的損失到不是太放在心上,因為上新事物會有點小危機是預期內的事情,只是經此一事兒,趙阿姨開始對外面的互聯網平臺打了差評,她說:“當時特別希望有人能幫忙指導我們,但客服只是讓等等。”此后,在飯店的數字化經營過程里遇到的事兒也讓趙阿姨加深了這個認識:互聯網工具是好的,但人不行,就白搭。
趙阿姨對外賣和購買外包服務的態度是開放的,她知道自己不懂網絡,不會網絡運營,所以也堅定的認為要有年輕人加入,她甚至還構思過,找個年輕的運營合伙人,或者創建小店合營,網上運營外包等模式。
想到就行動,趙阿姨先接觸到了一個美團的BD,是個姓張的小伙子。小伙子開始挺躊躇滿志的,認為趙阿姨餃子店的菜品分類不合理,特別是餃子,只有大份餃子和中份餃子,不符合外賣特點,所以在外賣加了小份餃子的類目,還設計了一些滿減券,結果營銷效果一般,趙阿姨覺得反正是嘗試嘛,不行就算了,你把外賣菜單再恢復到我原來就行了。
小張答應得挺好,說“下次來就弄”,但趙阿姨再沒見過他,然后因為趙阿姨自己也不會操作,店里的訂單系統就亂了,外賣客戶點了小張的餐單,但店里接單后發現和過去的餐單不一樣,不會做,廚師怨聲載道。
趙阿姨后來才知道,小張早就離職了,接替他的人也不愿意給趙阿姨解決這事兒,每次被問的時候,只回了句:“在忙,回頭給你弄。”時間久了,趙阿姨就問,不行你電話教我吧?對方干脆就讓趙阿姨找客服。
趙阿姨告訴【商業街探案】,對這種事,她經歷的太多了,比如一個業務員開始談合作的時候特熱心,怎么上團購?扣點多少?聊的頭頭是道,但活動上線出問題的時候,就找不到人,再找,聽說人走了,活動又斷了,而這不是美團一家的問題,大點、口碑餓了么等平臺都有。
她覺得,平臺業務員變動太頻繁不利于維護商家,“三年五年有個人給你服務是苛刻,但保持一年不過分吧?現在的問題是一年可能要換兩三個!”趙阿姨說。
換人過程里的種種不辭而別還讓趙阿姨有點傷心,她詢問【商業街探案】:“業務員離開時告訴我們一聲,推薦個對接的人,這個要求過分嗎?我們遇到問題只能再電話去問他們,有一些人會說‘我調走了,也對不起,我忘告訴你一聲了’,這是非常禮貌客氣了,但還有人說‘你不要再給我打電話了,我不在了’,這個時候我們還要說對不起,好像我們欠了他們似的,這種情況也很普遍的!至于接任者,讓我們去網上自己查,我們哪兒會啊?”
所以,在店面的運營過程里,再遇到來推銷數字化業務的人,趙阿姨慢慢也不那么客氣了。
她曾遇到一個20多歲的女孩子,說能馬上幫店里提升客單價,趙阿姨當場就懟了回去:“你工作幾年?了解這個行業多少?數字化?云計算?區塊鏈?你能把我下面的問題說清楚,隨便你收我的錢怎么搞:你開飯店要雇人對吧?找多少服務員?租什么樣的房子?誰住大間,誰住小間,誰住大廳,誰住上鋪,誰住下鋪?你們要決定誰來管,聽誰的,然后你們誰搞衛生,誰清理廁所,誰搞衛生、誰拿鑰匙?有人干了兩周就走了,怎么補?”姑娘當時啞口無言。
后來,因為姑娘還經常到店里談心,有點鍥而不舍的勁兒,趙阿姨還是決定花了接近2000元,買了個姑娘推銷的餐飲操作系統高級版,這可以理解成平臺的VIP服務客戶,而趙阿姨要的東西也挺簡單,比如幫著優化一下菜單什么的,但部署的時候卻發現姑娘對系統完全不熟悉,甚至在店里服務的時候還要不停打電話問同事,做了三四天,每天到凌晨兩點多,最后趙阿姨自己找了電腦專家搞定了,無奈地告訴那位姑娘:“你不要來了,你陪著也沒用,你也不會。你在還耽誤你耽誤時間,反正你就回去后臺,我們做完了以后給你打電話,你通過后臺給確認一下我們這遞交的材料對不對,哪個環節有問題就行了。”
當然,并非所有的業務員都不靠譜,有個買菜App的90后年輕人,讓趙阿姨到現在都很佩服。
最開始,趙阿姨是拒絕那個年輕人的,說辭也很直接,她說自己店里的東西都是黑龍江空運過去的,不會在其他渠道采購原材料,但那個年輕人特別堅持,遇到自己App哪個蔬菜打折了,就把菜種和價格寫下來給趙阿姨看,而且會手把手的告訴趙阿姨怎么采購到最便宜的菜,每天都會做“人肉”提醒,到后來,趙阿姨反而離不開那個平臺了。
那位年輕人告訴趙阿姨:世界上的事兒沒有捷徑,笨功夫肯定是有價值的,他在努力沖到銷售前十,“后來他真的沖到了前10,也就不負責我了,再后來聽說跳到美團服務大客戶了。”趙阿姨回憶。
和這位年輕人的相處讓趙阿姨改變了想法,比如原先店長會騎車買菜,后來覺得為了安全起見,還是利用外面的互聯網到家工具配送到店就好,哪怕貴一點,但是減少一些潛在的風險,也是好的。
也正是這段經歷,讓趙阿姨再次意識到,現代經營一方面需要年輕人加入,一方面自己要不斷學習,而就在她物色到一位優秀的年輕人時,一場疫情的發生讓一切戛然而止!趙阿姨和她的餃子館也和整個行業一樣陷入困境。
她的店靠著一個該區域的地標性建筑,以往春節期間,過去玩的游客特別多,餃子館的收入會有一個大的提升,但疫情期間,該建筑關門,游客幾乎沒有,周圍的居民出不來,因為自己的店過去數字化做的不太好,所以外賣也不多,趙阿姨想,大店有資本可以支撐,自己的小店既不是事業,也不是生存之道,只是單純的想要做點事情,在社會比較穩時候,小店自我循環能轉起來,自己健康允許,那就是走多遠看多遠了。如果小店轉不動,那似乎也沒有堅持的必要了。
最終,對復工后的前景并不看好的趙阿姨選擇了維持營業,同時轉讓店面,她的夢想也就此終止了。
更多餐飲知識
掃碼識別
進入餐謀軍師微信小程序
餐飲老板都在看: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軍師,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7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