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月26日到5月31日,整整67天,在行業里留下無盡懸念的伊利股份董事長潘剛終于現身公眾眼前……
整個行業為之沸騰,每個行業人士的朋友圈幾乎都被“潘剛現身”的信息刷了屏。
真相會遲到,但不會缺席。
作為乳品巨頭伊利乳業掌門人,潘剛事件確實堪比一場懸念劇。
“潘剛被調查”導致伊利股價大跌4%
3月26日,某自媒體“爆料”伊利董事長潘剛被有關部門帶走協助調查。受該事件影響,伊利股價應聲大跌4%。
隨后,伊利方面明確予以否認,并通過上交所發布公告辟謠稱:“市場傳言均為謠言,公司生產經營一切正常,公司無應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
3月28日,呼和浩特新聞網在官方微博發文,該事件造謠者鄒某某被抓獲,并在其家中發現大量作案證據。
根據伊利高管對《財經》記者透露,近期針對伊利集團及其領導人情況的謠言很多,公安部門已經對造謠事件介入調查,并已于3月19日抓捕了一名犯罪嫌疑人。
還有一位熟悉伊利的相關人士亦對《財經》記者稱,伊利從今年年初開始就陸續發現了多起針對集團及領導人的不實信息發布行為。
謠言對于一個企業來說是非常大的殺傷力,尤其是互聯網傳播迅速的今天。事件一度造成了伊利股價的大跌4%,對伊利也是一個慘痛的教訓。
伊利為何面臨諸多謠言?
這一點也跟伊利的本身有很大的關系。木秀于林,風必摧之。
2017年,伊利股份超過預期————伊利股份五大核心指標再次刷新行業紀錄,實現了營業收入持續行業第一、凈利潤持續行業第一、綜合市場占有率持續行業第一,消費者滲透率持續行業第一、凈資產收益率持續全球乳業第一。
正所謂人紅是非多。此外,乳企行業一直以來激烈競爭,不惜相互暗中角力,已不足為奇。尤其是伊利這樣的大企業,一點風吹草動,很有可能會被放在聚光燈的審視和猜測。同樣的案例,也可能發生在康師傅、娃哈哈、農夫山泉或其他品牌身上。
互聯網解決了傳統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但也制造了更大的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考驗著自媒體的態度和尺度。因消費“空姐被害”事件,知名自媒體號二更食堂被停封;今潘剛現身,也何嘗不是對自媒體浮躁競爭亂象的一次反思。
本號所轉載文章,內容僅供學習、交流,并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 所用圖片均來自網絡,如無意中使用了您的圖片,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會及時刪除!
原創文章,作者:食評方,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84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