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5月份,成品紙市場又掀起一股轟轟烈烈的漲價潮,華東、華南、華北等地區大量造紙廠相繼漲價,包括白板紙、瓦楞紙、箱板紙等紙種價格全面上調。
據了解,從5月1日到5月4日短短4天的時間,全國已經有32家紙廠宣布漲價。各紙種漲價幅度在每噸100元到300元不等。目前,主流高克重瓦楞紙全國均價在每噸4350元左右,相比年初上漲11%以上。
說這兩年紙品行情像過山車并不過分。
2016年9月,紙價開始上漲,去年第四季度尤其明顯;
2017年4月,紙價開始啟動新一輪的上漲;
2017年8月,紙價僅在此一個月內就提了3-4次,一天一個價是當時行情火爆時的真實情景,8月至9月份間國內原紙每噸上漲了300元到900元;
2017年10月,進入10月份后提價再次加速,此次上漲一直持續到10月份中旬達到頂峰;
2017年11月,本月紙價突然暴跌,6號開始分別迎來四次降價,累計降幅超過2000元/噸,幾乎接近9月四次漲價的總漲幅;
2017年12月,紙廠紛紛宣布12月起漲價…
2018年從5月1號到5月4號短短4天的時間,全國已經有32家紙廠宣布漲價。各紙種漲價幅度在每噸100元到300元不等。
分析師表示,成品紙價格上漲還有一個主要因素是廢紙價格上揚。今年以來我國逐步收緊廢紙進口政策,大規模紙廠進口廢紙可用量明顯減少,只能轉向國內采購,因此,廢紙價格一路上漲。
以東莞玖龍為例,4月初其A級廢舊黃板紙的到廠價是2700元每噸,截止到5月5號,它的A級廢舊黃板紙到廠價是在3100元每噸。
據央視財經調查表示:當下我國對于環保治理力度空前,這一大背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都會對我國紙業有深遠影響。總之,如今影響國內紙價的因素更加多元,因很難從簡單的季節性供需因素判斷,這對整個行業鏈條的從業者也都帶來了新的考驗。
受到上游包裝紙行業的價格上漲的影響,食品飲料企業的調價也不甘落后。
首先是牛奶越賣越貴了。根據智通財經的數據,從 2017 年年底開始,光明、伊利以及蒙牛的部分產品就已進行不同程度的提價,其中光明以巴氏奶為主,1 月已覆蓋至全渠道;伊利和蒙牛漲價的產品主要是低溫酸奶和部分常溫奶,平均漲幅在5%以內。
飲料行業也坐不住了。康師傅“康飲茶”和果汁系列提價 2-3 元,統一也對類似品類進行了提價,每箱價格上漲 1-3 元,調節的產品以低單價、低毛利的暢銷老產品為主。原材料漲價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則是環保稅的影響。
喝的貴了,吃的也便宜不到哪兒去。經銷商證實達利食品的好吃點系列于 2018 年 1月起正式漲價,去年達利園和好吃點已經有過 10% 的提價。
有消息稱,青島啤酒將再次提價。據了解,青島啤酒此次提價產品為青島優質,單款單箱全國提價2元,后期將下發書面通知。媒體記者多方求證,目前只有山東部分區域收到了通知。但據青島啤酒內部人士透露,此次提價日期在5月20日,且其他品牌未直接提價,只是適當減少了市場投入費用。
華潤雪花、青島啤酒、百威英博和燕京啤酒等在年初紛紛宣布漲價,幅度大概在5-10%左右。如今半年不到,青島啤酒再次提價。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在銷售旺季來臨之際,啤酒提價不過是順勢而為。青啤再度提價是否將再次掀起啤酒業提價潮?業內人士分析:青島啤酒提價后,其他品牌應該也會試探性跟進。
啤酒行業正面臨內憂外患。首先啤酒原料大麥的價格大幅度增長。根據美國農業部,因為北亞地區需求激增和減產,目前全球大麥價格達到了 3 年來最高。目前國內啤酒業 85% 的大麥都需要進口。而國內大麥的主要進口國——澳大利亞去年有所減產,導致澳大利亞大麥價格上升。
真正影響大的是包裝。據悉,包裝占據一瓶啤酒價格的30%。嚴格的環保管控、環保稅的推行都對啤酒粗放的制造本身有所約束。另外,環保稅對包材和運輸業的間接作用,增加了啤酒成本,對啤酒公司獲得利潤造成了阻礙。
除了青島啤酒,近日,康師傅和加多寶都分別爆出了漲價函。
天風證券的分析師徐彪預計,隨著 CPI 的走高,漲價的現象將會出現在更多行業或企業中,食品、家電、生活用紙、快遞、旅游和航空等是最有可能漲價的,這些都是屬于分析師眼中“需求旺盛、競爭格局好、定價能力強”的領域。
雖然從宏觀來看,溫和的通脹有助于拉動內需、促進投資等,但對我們個人而言,卻不可避免地要面臨財富縮水、生活開支增加等糟心事。那么除了努力搬磚讓漲薪速度趕上 CPI 之外,就需要合理地進行理財規劃來抵御通脹了。
目前,食品行業本來經營利潤空間有限,很多渠道商擔憂此次漲價所帶來的影響。
首先,面臨著成本的不斷上揚,廠家若是漲價,多數經銷商迫于市場終端壓力,不敢或很難提高終端零售價,原有的利潤空間面臨再次被擠壓。另外,市場份額的爭奪基本靠價格戰,本來就在價格上競爭力較弱的經銷商在面臨電商平臺的強勢進攻下,很多經銷商在消化掉現有庫存后,不得不面對“進”和“退”的慎重考量。
“成本上漲對于經銷商的影響,因經營規模有所不同。對于一些薄利低質的經銷商來說,成本上漲可以說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對于一些經營管控力較強的商貿公司而言,此輪成本上漲并不是致命的。”有業內人士分析,這兩年的漲價潮事實上也起到了“通路調整”的間接效果,倒逼渠道升級、經銷商尋求戰略轉型。
其次,經銷商可能在廠家漲價的政策誘惑下盲目吃進庫存,但市場的實際需求并未真正改善,如果提高零售價格,市場需求量會進一步萎縮。這樣造成的“庫存綁架”可能會讓經銷商,尤其是中小型經銷商為廠家的漲價行為買單。貌似廠家出貨量非常大,實則堆在經銷商倉庫賣不出去。經銷商此時需要正確的估算自己需要吃多大的政策,壓多少貨,壓什么樣的產品,什么時候壓?到底有多大的吞吐量?既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又要讓自己的風險最小化。
因此,漲價還將迫使渠道商進一步調整、優化自身經營的產品結構。經銷商曹先生就建議同行應“趁此機會淘汰掉銷量小、利潤薄、品類老化的產品,引進利潤空間大、附加值高,能夠帶來銷量的產品。”
第三,很多中小廠家品牌力不足,不漲價活不下去,漲價又存在被競爭對手瓦解的風險,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想繞過經銷商,直面終端甚至是消費者,經銷商的作用已經被大大弱化,甚至有的經銷商現在已經轉變成了配送商的角色,對渠道控制的話語權一步步被削弱。同時,企業一旦通知漲價,那么期間所有的成本都需要經銷商來承擔,因為經銷商不會一下給二批或者終端漲價,這樣會流失很多客戶甚至失去對終端的掌控。
因此,部分經銷商開始意識到應該將資源投入到優質客戶或開拓新客戶。福安市友緣酒業商行總經理鄭燦平主要代理王老吉,在維護客情方面頗有心得。鄭燦平表示,原材料上漲可以促進整個行業往健康的方向發展,這樣對品牌企業會越來越好,但問題是現在許多終端仍然樂于選擇低價產品。
另外,自媒體人肥魚認為,“對于經銷商來說,漲價并不僅僅是壞事,因為價格傳遞到消費者手上其實變化并不是很明顯,消費者并不會因為調價而降低消費頻次。”
供應商在平常時候來改變價格體系,所受到的各方面阻力可想而知,再說了,就算你改了也不見得能被市場接受。現在好了,原材料漲價了,都得漲,漲價為價格結構的調整提供了一個合情合理的理由。讓原本因市場競爭而損失利潤的商品恢復原有的利潤水平。
另外,可以借漲價擠占渠道和終端的資源。“在操作上我們可以以支持渠道或賣場的名義,放些老價格的產品,最大限度壓滿渠道和賣場的安全庫存量,以此來阻礙競爭品牌的終端備貨,同時,借此也能改善與客戶的關系。”
本文整理自:《快速消費品精英俱樂部》、《經銷商之家》
本號所發文章,內容僅供學習、交流,并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 所用圖片均來自網絡,如無意中使用了您的圖片,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會及時刪除!
原創文章,作者:食評方,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84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