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標題下「藍色微信名」可快速關注
本文引自:好奇心日報
2013 年 9 月,就有兩名志愿者品嘗了用這種肉條制作的漢堡包,據說味道還不錯。不過漢堡中一塊 142 克重肉餅,造價高達 200 萬人民幣(33 萬美元),看起來它離商業化還有不短的距離。但 1 年半后的今天,主導這項研究的 Mark Post 教授表示,“種肉”的成本已經降到可接受的范圍內。 所謂“種肉”,其實就是以胚胎干細胞為基礎,將它培育成更多的肌肉組織;之后再給這些肌肉組織輸入適當的電流,目的是為了在把它壓縮稱肉餅、端上餐桌前,保持其活性。 不過由于無法人造血管,每條獨立培養的肌肉組織都只能保持很小的體量,之前那塊漢堡肉餅就花費了約 2 萬條小肉條。此外,種植這種牛肉必須要胎牛血清做培養基,你可以把它想像成肥沃的土壤。胎牛血清昂貴且無法人工合成,所以更加大了種肉的難度。 不過,雖然面對這些難題,Mark Post 的研究小組還是將其成本降到可供大眾消費的水平上。雖然他們沒有透露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但 Mark Post 估計每公斤這種肉的生產成本可以降低到 500 元人民幣,原先的三萬分之一,但依然是你去菜場買的 10 倍以上。 這個價格已經對傳統牛肉產業造成了不小的壓力,Post 表示在二三十年內將出現切實可行的人造肉產業。從食品工業的角度看,傳統畜牧業生產牛肉的效率太低,為滿足食用需求已經對環境產生過高的壓力。 而直接生產肉,無論從環保角度,還是動物倫理角度,都會是更好的替代方案。不過從公眾心理接受角度看,人造肉會不會與轉基因一樣,成為下一個邪惡資本集團禍害人類的工具呢? 長按圖片或者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每天為您推送食品行業扯蛋資訊。 ↓↓↓ 點擊"閱讀原文" 【查看更多信息】
原創文章,作者:網絡轉載,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89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