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成就百億市值新消費企業?你不可不知的“流量、產品、渠道”方法論

    點擊上方FBIF食品飲料創新,關注公眾號
    來源:浪潮新消費(ID:lcxinxiaofei)
    品牌是個永恒的話題。
    此前雕爺兩篇消費巨浪的文章,引起了大家對新品牌的廣泛討論,但這次討論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結果。對于什么是廠牌,什么是新渠道,以及品牌應不應該做性價比等問題,大家的聲音并不一致。
    當創業者面對流量、產品、渠道,以及技術等不同的變量時,似乎不得不面臨一個選擇,新品牌到底應該如何做?
    最近,在跟新宜資本創始合伙人馬占田和管理合伙人王毅的深度訪談中,我們得到了不一樣的答案。
    馬占田曾先后負責九鼎的消費投資和整合投資,曾投出過華菱精工、皇庭國際等多家上市公司。其主導創立的九宜城曾管理了超過七十個購物中心,期間也進行了大量消費業態的投資摸索,這段經歷補足了他的創業和管理經驗,使他在投資判斷過程中更能從一個創業者的角度深度的思考一些問題。

    王毅曾是九鼎VC基金創始人,投中閃送、眾盟等諸多一線消費科技企業。兩人在新消費領域和應用技術領域,都有著極為豐富的實戰經驗。
    在兩個多小時的對話中,圍繞新品牌如何起步,流量、產品、渠道的三角循環迭代,企業數據化等核心問題,我們與馬占田和王毅進行了深度探討。
    他們認為,“第一是不斷貼近用戶需求,第二是發揮供應鏈優勢做出極具性價比的產品。這兩塊抓住了,任何新品牌、新服務都會有機會做大。”但長期來看,在中國做消費品,只有流量、產品、渠道各方面都更加均衡,才有可能做出一個市值超百億的品牌。
    他們還說:
    1、初創企業一定是邊打邊學,企業在早期階段的增長能夠解決一切問題,而不是上來就說我要練內功。等你都搞定的時候,消費者已經流失到其他品牌了。
    2、很多公司爆款做得非常好,但因為后續研發跟不上,產品沒有及時迭代導致用戶留存不下來。這就是互聯網人做消費最大的問題,容易忽視供應鏈和生產環節,產品意識不夠強,導致最終項目失敗概率很大。
    3、最近大家都在談渠道紅利,很多人看到哪個渠道火了,就喜歡一窩蜂地沖上去,但其實渠道無所謂好壞,最核心的是要匹配。如果渠道和產品的屬性不匹配,無法觸達目標群體,就是無效渠道。

    01

    現在的消費市場,更適合產品和技術型公司

    2014年左右,我們看到未來純做財務投資的小機構很難存活。未來真正能存活下來的機構分三種:一是綜合型品牌投資機構;二是產業資本;三是在細分領域具備深入產業資源和產業洞察的垂直領域投資機構。
    所以我們那時就在思考,如何在我們有優勢的消費領域獲取產業經驗,變成擁有產業資源的資本,找到自己在這個激烈競爭市場的立足之本。
    因為之前在九鼎投資過的商業地產管理類項目發展都很不錯,整個行業資產的供給量在增加,但管理能力稀缺,導致多數商業地產存在招商難,運營成本高,經營效率低下等問題。
    于是,我(馬占田)就帶領團隊發起了九宜城項目,通過專業的團隊以代運營的形式,通過幫助這些單體Shopping mall(購物中心)降低招商成本,提高運營效率。在幫他們賺到錢的同時,我們也在思考如何將商業地產運營和消費行業股權投資有機結合起來。
    通過九宜城的運營,我們發現可以在投資層面做好兩件事情:
    一方面通過商業地產運營,我們掌握了線下實體店的一些運營規律和渠道資源,這些內容都能很好地賦能消費行業的創業者;
    另一方面我們也確實看好國內商業地產管理的市場,而且在商業體運營中獲取的大量一手數據,可以幫助我們很早地洞察到新的消費趨勢,并在第一時間發現高速成長的早期項目。
    從具體方向選擇上,除了一些極其優秀的門店連鎖類項目,我們更會重點關注一些產品型和技術型公司,也會更多的關注線下和線上結合得比較好的一些新項目。

    02

    品牌第一步:爆款不賺錢?滿足這兩點就能做出新品牌

    先來說產品型的公司,在我們看來,產品分兩種:
    一種是從無到有,比如二十年前,我們看到德國那邊的窗戶都是可以內開內倒的,當時在中國還沒有這種產品,它進入中國后就是一個新的品類。
    還有很多類似的產品,沒有的時候你覺得也能過,一旦有了它就再也離不開,當然這種產品的引入風險也不低,畢竟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慣會有差異。
    還有一種,是原來的產品不夠好,我能提供更好的產品。
    以美妝為例,原來國外彩妝在中國都是走高端路線,因為當時的中國人化妝還沒有那么普遍在銷量不多的情況下,你用高毛利、高價格去維系市場是可以的。但今天,化妝已經成為了很多女性的日常習慣,消費人群一下子變大了,年齡層也向兩端拓寬了很多。
    比如16-24歲這個年齡層,多數人是從小白變成化妝高手的一個過程,對于經濟收入低且化妝水平逐漸提高的這部分人群,國外美妝產品體系已經不能很好地滿足她們的需求了。
    相比之下,國內創業者更貼近目標用戶,所以能更好更快地理解用戶需求。當國內的供應鏈體系經過了30多年的錘煉,創業者也具備了更深的用戶洞察能力的時候,完美日記和橘朵的出現就是必然的事件了。
    完美日記Logo
    再來看整個國貨市場,也是同樣的邏輯。現在的「國貨之光」,確實跟國家GDP增長和95后這代人的消費自信有很大關系。
    但回到我們開始的觀點,這波國貨品牌其實還是抓住了那兩個點:第一,更貼近用戶需求;第二,通過供應鏈優勢把成本做得更低。正好符合了這一代消費者的心態和需求。
    所謂的品牌溢價一定是最后才會有的,因為只有品牌忠誠度,才能帶來品牌溢價,但其實中國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是比較低的。
    為什么全球工業設計最先進的地方是東亞?因為這個地方的人永遠喜歡嘗試新東西,喜歡體驗更前沿的產品和服務,這就是我們國內的消費習慣。我們所投資的項目做過一些測試,產品成分完全不變,在包裝上做一些變化就會產生復購。
    就這一點來說,中國消費者比歐美要激進很多,這就導致品牌沉淀比較難。所以在國內做品牌,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滿足不斷變化的需求,提高用戶對品牌的忠誠度,這是關鍵。
    但國外的品牌講的文化傳承和產品故事,也是國貨品牌一定要做的,因為光靠爆款肯定不賺錢,也不可能占領心智。
    一定是通過爆款把客戶拉過來,然后不斷推新品,持續地滿足這部分核心用戶變化的需求,在不斷迭代的過程當中,逐漸占領心智。沒有3-5年,你很難讓用戶為品牌付出溢價。

    03

    品牌長青,市值超億的品牌如何煉成

    具體來說,新品牌難在哪呢?你最重要的三端:產品、流量、渠道,有些時候就像「翹翹板」,好的工廠一定是在給歐美大牌做代工。一個新的品牌,如果單量少,人家就是不愿意給你做。
    如果你按工廠的要求去下單,創業公司的風險就很高,資金全部變成存貨還不一定夠,現金流一下就斷了。但如果你的供應鏈不好,產品就做不好,你怎么去撬動流量,撬動C端?這就要創業企業去思考怎么平衡的關鍵點,也是創業企業始終要重視供應鏈的根本原因。

    (1)流量:早期階段,企業的數據增長能解決一切問題

    如何來理解流量?我們認為,對于初創企業來說,早期企業的數據增長能夠解決一切問題,而不能只會閉門造車。
    如果你一直做研發,一直做產品,而忽視了市場的變化和競爭的演變,最終當你把門打開,把你認為好的產品推向市場的時候,可能發現你的產品已經過時了,或者你的目標用戶已經成為了競爭對手的鐵粉。
    舉個例子,我之前做過十年的移動通信,原來諾基亞的手機是公認最好的,但從一個時間點開始,我們就感覺可能會被超越。
    為什么呢?因為諾基亞對產品的測試非常嚴格,一個產品從立項到推出正常是12個月,但有一款機型因為一些小Bug,花了兩年時間才推出來。
    當時華為也在做一款類似的手機,它的Bug比諾基亞還大,但它直接就開始賣了。推出來之后,再根據用戶反饋和內部測試,通過不斷給用戶發升級包的形式去迭代升級。
    同樣是后面的12個月,華為在不斷測試用戶的時候,諾基亞還在實驗室的場景做產品。等諾基亞把這款機器推向市場的時候,發現80%的用戶都已經被華為占了,這時候你怎么讓用戶低成本去替換?
    所以初創企業一定是邊打邊學,而不是說一定要把產品研發得特別好了,把最好的供應鏈打下來了再行動。等你都搞定的時候(其實也不太可能搞定一切),消費者已經流失到其他品牌了。
    因為企業增長核心就兩點:一是要快速獲取流量;二是流量進來之后,怎么做運營。就像一根管子的兩端,上面一端是流量入口,要盡可能的粗;下面一端是流失的用戶,要盡可能的細。
    我們接觸過一些傳統品牌,有非常好的產品,一年可以做20億的銷售額,凈利潤2-3個億。但它們的痛點是受限于傳統的銷售渠道,流量增長乏力,線上運營幾乎沒有,新客無法獲取。長此以往,最終會應為上面的管道幾乎關閉,下面的管道始終在打開狀態(不管粗細)而最終陷入下降的通道。
    所以,新客的獲取是永遠要做的事情,因為流量抓來之后,不可能全部留存,一定會有流失。一旦「新水」進不來,你「老水」再怎么運營,也一定會蒸發流失,那你遲早會進入下降通道。

    (2)產品:如何拿到最好的供應鏈?

    那反過來看互聯網品牌,很多公司爆款做得非常好,抓到了第一波流量,但因為后續研發跟不上,產品不能快速迭代創新,導致用戶留不下來。這是互聯網人做消費普遍遇到的的問題,他們往往擅長流量的獲取,但忽視了供應鏈的壁壘和產品細節。
    好的供應鏈企業也是非常聰明的,我們遠遠不能用傳統的眼光來看今天的生產企業,覺得訂單丟過來,你生產就行了,別的不用管,不是這樣的。
    中國為什么會出現網易嚴選、京造?因為中國大量的優質供應鏈也急需轉型,它們看不到C端,缺的就是誰能幫他把用戶找來。
    所以在今天,我們接觸到一些非常優質專業的供應鏈企業,他會評估你的團隊。如果他覺得這個團隊非常棒,產品理念非常好,小單它也愿意接。
    所以你要拿到好的供應鏈,就一定要向供應鏈證明,你的優勢和潛力有多大。它愿意犧牲產能來給你做小單,一定是相信你能逐步變成大單。
    做品牌是一個周期很長的事情,所以一定要尊重傳統行業。很多人上來就喊著要顛覆行業,覺得原來的人都不行,一是不重視生產,二是對渠道過于理想化。
    它只看到了供應鏈改革或者渠道縮短之后,成本的減少,看不到被砍掉的這些環節原本背負的任務是什么。任何一個部分的被替代,不僅僅是意味著成本的被替代,更多是意味著功能的被替代。不存在一個無緣無故的無用的節點,還能吃掉你的毛利。
    你把它替代掉之后,這部分的功能誰來承擔?這部分功能的成本誰來背?這才是真正需要考慮的。

    (3)渠道:核心是匹配,品牌不能圍繞渠道做

    最近兩年,大家談渠道紅利談得比較多,但我感覺渠道永遠只是一個載體,只要產品有競爭力,就會有一個渠道適合你。
    比如做酸奶,中國酸奶品牌非常多,但如果你能做出一個高品質高毛利的酸奶產品,既能滿足特定群體的需求,又能滿足渠道商的利潤訴求,還是會有渠道會主動找上門來對接。

    簡愛部分產品
    圖片來源:簡愛天貓旗艦店
    但品牌不能圍繞渠道去做,創業者在定義產品的時候,首先要找到自己的特長和核心優勢適合做什么產品,而不應該根據身邊的優勢渠道去做相應的產品,除非你正好是這種產品的專家。
    只有發揮自己的核心優勢,你才有可能做出好產品來。如果你今天只是覺得身邊有個挺好的酸奶銷售渠道,但你對酸奶行業一無所知,是不可能成功的。這個邏輯順序很重要,不能倒過來。
    渠道最核心的就是匹配。像下沉市場,本身沒有任何問題,但如果做彩妝的最開始就去打四五線城市,就很難成功,因為這些用戶的需求還沒有被帶起來。
    比如寶媽環球購,針對下沉市場的母嬰產品,在這個渠道上可以快速做大。但做電子煙的來找它,肯定賣不動,不是產品不好,也不是渠道不好,是不匹配。反而現在很多人找的傳統煙酒店,是精準的。因為進煙酒店的人,不是買煙就是買酒,沒有人會閑逛逛到那去。
    所以選什么渠道還是要看品類,有些品類不適合做線上推廣,有些不適合做線下,流量的便宜和貴是相對的。像剛才說的煙酒店,線下流量就是很精準,基本上都有50%的轉化率,反而比在線上亂投廣告的效率高得多。
    所以我們在看企業的時候,都會有一個共同的問題:你的人群畫像是什么?你得先告訴我,用戶的年齡層、收入結構、集聚地,我才能知道這個群體的活動范圍,日常消費習慣,他們是喜歡看抖音,還是看快手,分析出來這些信息才有可能去尋找恰當的渠道做低價高質流量的獲取。

    (4)品牌對團隊的要求非常綜合

    總的來說,做品牌對一個團隊的能力要求是非常綜合的,至少我們看到的成功案例,都是從流量運營、產品設計、渠道拓展等各方面比較平衡的。哪怕你天使輪的時候有短腿,那在A輪之前一定要補齊,否則不可能做好。

    哪怕你營銷做得非常好,但如果供應鏈跟不上,第一批產品被用戶diss了,就沒有第二次機會了。

    圖片來源:喜茶官方微博

    這就需要你對供應鏈和業務很熟悉,要知道最新的工藝和對應的產品是什么,通過什么渠道能最低成本地把這個產品給做出來。
    這種創業者其實非常稀缺,你在中國做消費品,沒有這幾方面的配合,不可能做出市值超百億的品牌。
    當然,大部分團隊最初都不是完善的,都是一邊打一邊慢慢補起來。最關鍵的是什么呢?創始人要清楚自己的能力邊界,你可以沒有,但第一你要知道你到底缺什么,第二你還要知道這個缺口去哪兒找。

    04

    消費科技:被低估的數據價值

    (1)不關注數據的企業,遲早會消亡

    做消費品創業,在流量運營、產品設計、渠道拓展這三端做好平衡的同時,你還需要一個技術的底盤,現在的運營,一定要建立在數據分析之上的。
    今年7月份在我們的第一屆CEO峰會上,我們開場白里說了一句話叫:“If it’s really good, it should show in numbers.”如果你的商業模式足夠好,那它一定能通過數據反映出來。
    數據這個東西,是從企業誕生第一天就要關注。不止是消費企業,任何企業,都需要關注幾個層面的數據:
    1、現金流數據。大部分企業不是死在沒有收入,沒有利潤,而是死在現金流管理不好;
    2、業務數據。你每天的新增用戶是多少,你的用戶成本、ARPU值是多少,還有銷售、成本等等數據,都需要每天去關注。
    企業從0-1的時候,可以靠營銷,一個好的銷售,就能幫你把產品賣出去。但他只能幫你賣一段,從1-10就要靠好產品,如果你的產品沒有競爭力,用戶很容易流失,也沒法長期做下去。
    那從10-100就需要更多的東西了,如果沒有對企業全面數據的洞察與分析,企業是走不遠的。
    最近一些創始人跟我說,他們的企業發展很好,我就問他,你這個“好”怎么評估?需要用數據來定量地判斷,比如你這個月的銷售同比、環比上升了多少,毛利率、用戶復購率有沒有提高,流失率有沒有降低等等。
    很多企業早期不重視數據分析,覺得數據要到中后期才有分析價值,但我認為不能后置,對數據的關注要越早越好。
    如果你在企業還小的時候,數據都沒有做好結構化,認真進行分析,等你變成一個大企業了,發現后臺全是非結構化的數據,這個時候你再想梳理這些數據就非常難了。
    那早期怎么做呢?最簡單的就是每天導到Excel表里,用公式來分析數據,把它變成結構化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我建議你要上工具,很早就應該上工具,有能力的可以考慮自己開發,更多的企業應該用好現有的各種SaaS工具。

    (2)數據是消費科技類公司的核心價值

    這就涉及到新宜資本重點關注的第二個板塊:消費科技,也就是通過新技術去給消費企業賦能,有幾類:
    一是做技術營銷,說白了就是降低你的獲客成本;
    二是做精細化運營,幫你把CRM、ERP等等串起來,能幫你分析出來每天的用戶群體變化,成本是多少。甚至在線下通過一些技術手段,幫你分析出每一個產品被拿起的次數和銷售轉化的數據,然后再將這些數據和企業的供應鏈聯動。
    反過來,對于一家消費科技類公司來說,最核心的資產也是數據,如果你能把服務的所有企業的數據都整合起來,從數據分析中洞察行業趨勢,幫助服務的企業做好戰略規劃和戰術執行,就是一家很好的消費科技企業了。
    數據的價值要看數據的厚度,而不僅僅是廣度。所謂的厚度,是針對一個人或事物的描述維度,維度越多,定位就越清晰。如果只關注廣度,比如你只有一億人在一個商鋪的購買行為數據,沒有這些人其他行為的數據,那還不如有500萬人的多維度數據(例如年齡,收入,位置,不同商品購買頻次等等)來的有價值
    所以真正的大數據,基本都是大公司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全面獲取。小企業要靠一些第三方平臺和購買數據的方式去建立自己的數據庫。

    05

    投資理念:找最會挖礦的+最會賣水的

    (1)如何看產品型和技術型公司的機會?

    對我們來說,現在就盯在跟產品相關,跟技術改變消費場景相關這兩條賽道里。
    對于產品型的公司,我們更傾向于能做標準化可以快速復制的產品,前期的推廣最好依賴互聯網展開。
    因為純線下的中小業態擴張速度很慢,只能一個個店地選址,開店養店,且銷售很難打破物理半徑,而且純線下的業態一旦跨區域經營之后,線下的運營成本有可能是指數的增長。
    但產品型的公司,只要解決好流量獲取運營及供應鏈的問題,就不存在物理邊界,很容易全國擴張。所以我們對服務類、純線下的業態會更謹慎,更傾向于尋找早期以線上為主,能打破地理邊界的產品。
    對于技術型的公司來說,幫助企業獲客永遠比幫企業節約成本更重要。品牌方都是更愿意為直接可量化的結果付費,相比節流,開源更容易獲得企業的認可。
    所以在消費科技方面,我們更關注幫助企業解決高成本獲客問題的項目。
    我們投的這兩個賽道,相當于一手找最會挖礦的,一手找最會賣水的,雙手之間和合作賦能關系。包括我們團隊的能力圈和資源圈,在這幾個賽道里能整合的事情也很多。

    (2)如何進行產業賦能?

    一是線下,大部分投資人其實都沒有真正下場玩過,但我們九宜城運營了將近5年時間,前后簽約運營過70多家商業地產,我們自己是從很多坑里爬出來的,這些運營經驗可以給企業很好的幫助。
    現在很多品類都會涉及到線下開店的問題,你第一家店在什么地方開,未來的選址是什么節奏,核心場所能不能進得去等等,都是我們可以幫忙的,這是過去5年做九宜城積累最核心的能力。
    第二是線上,我們倆之前一個是九鼎消費部負責人,一個是九鼎VC基金的創始人,而且這兩個部門的核心人員,今天還在九宜城。
    他們一直在做及投資的企業,就是思考線上怎么獲取流量,怎么做模型?流量進來之后怎么運營?包括怎么用新科技去賦能消費企業,幫這些店去降低成本,提高運營效率等等。
    所以我們的核心能力,恰恰是具備了線上和線下兩塊。比如我們去年投得比較成功的一個美妝品牌橘朵,新宜資本是天使投資人,在線下,我們幫它整合了上游供應鏈,參股了非常好的代工廠,包括商務談判和盡調工作都是我們完成的。
    在線上部分,我們幫它補充完善了運營團隊幫助企業做了很好的線上流量獲取及轉化工作。
    過去,很多人只知道我們可以幫助企業選址選店,獲取線下商業地產的資源。但其實購物中心只是我們的資源平臺之一,算是一個特色。
    我們給自己的定位是,站在產業背景基礎上的消費品早期投資,可以真正到一線去幫助創業者做很多事情。
    和純產業投資不一樣的是,產業投資對于被投項目的要求除了資本回報,往往還要求企業的發展戰略要和產業投資方協同互補。我們新宜資本是盡可能提供產業資源,但不會就企業的發展方向提任何要求,就是說我們是資源層面偏產業背景,管理方面偏財務投資。
    今天在我們看來,整個新消費領域,從產品改進到效率提升都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做好,但對于產品品牌和消費科技企業來說,反而是個很好的機會。
    提示:
    *本文經浪潮新消費(ID:lcxinxiaofei)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系出處。
    *投稿與商務合作,聯系Bobo(微信:fbifmedia1)
    / 更多文章 /
    • 投出喜茶、三只松鼠、江小白、拼多多等新消費品牌的IDG,如何看未來食品機遇與趨勢?
    • 八大趨勢帶你讀懂“追新求奇”的中國消費者
    • 茶飲品牌估值幾十億,潮牌月入五億,為什么中國所有的消費品都值得重做一遍?

    /FBIF食品微信群/

    讓專業的人聚在一起

    長按識別二維碼,后臺回復“2”加入全球最大食品微信群(7萬+食品人已加入)微信群包括:CEO食品綜合乳品、飲料素食、酒、咖啡酸奶、烘焙、茶飲料、啤酒、零食、方便面、新零售、特醫食品、調味品、餐飲、代工、營銷、研發、設計、包裝等。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網絡轉載,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91778.html

    (0)
    上一篇 2019年10月2日 23:28
    下一篇 2019年10月3日 07:24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