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全國兩會特別報道||習近平重要論述引發行業熱烈反響 食業人回應高質量發展宏大命題

      2018年兩會重磅政策紛至沓來,新一輪改革開放正史詩般展開。不難發現,很多政策都圍繞一個目標:推動高質量發展。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淡化經濟增速,強化高質量發展、就業和民生。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扶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新時代中國經濟政策的頂層設計日漸明朗。

      今年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在下團組參加審議時, “高質量發展”這一詞多次出現。在內蒙古團強調把重點放在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上,把實體經濟做實做強做優;在廣東團叮囑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高的目標要求、更有力的舉措推動全面開放;在山東團要求扎扎實實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好、為建設海洋強國作出新貢獻……高質量發展的未來經濟圖景愈發清晰。

      推動食品產業向高質量發展道路前進,食業要主動作為、乘勢而上,緊抓這一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為此,本報記者在兩會期間場上場下聯動,采訪了食業多位代表委員、行業協會代表、企業家及專家學者,特別推出“高質量發展”專版。代表委員場上共同熱議,食業各界場下積極發聲,共同奏響食業高質量發展最強音。

    習近平談“高質量發展”10大關鍵詞

      兩會召開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下團組,從不同角度談及“高質量發展”。我們從中可以體味到“高質量發展”所蘊含的思想內涵。

      1. 思維方式

      現在,我國經濟結構出現重大變化,居民消費加快升級,創新進入活躍期,如果思維方式還停留在過去的老套路上,不僅難有出路,還會坐失良機。

      ——3月5日,習近平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

      2. 實體經濟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把重點放在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上,把實體經濟做實做強做優。

      ——3月5日,習近平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

      3. 新增長極

      要大力培育新產業、新動能、新增長極,發展現代裝備制造業,發展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發展軍民融合產業,補足基礎設施欠賬,發揮國家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作用,優化資源要素配置和生產力空間布局,走集中集聚集約發展的路子,形成有競爭力的增長極。

      ——3月5日,習近平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

      4. 三大攻堅戰

      希望內蒙古的同志們再接再厲,打好三大攻堅戰,扎實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臺階。

      ——3月5日,習近平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

      5. 攻關期

      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這是一個必須跨越的關口。構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是一個系統工程,要通盤考慮、著眼長遠,突出重點、抓住關鍵。

      ——3月7日,習近平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

      6. 資源配置效率效能

      要全面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效能,推動資源向優質企業和產品集中,推動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和聚集,使創新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以優質的制度供給、服務供給、要素供給和完備的市場體系,增強發展環境的吸引力和競爭力,提高綠色發展水平。

      ——3月7日,習近平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

      7. 鄉村振興戰略

      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要深刻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實實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好。

      ——3月8日,習近平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

      8.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統籌謀劃,科學推進。要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實現產業興旺,把產業發展落到促進農民增收上來,全力以赴消除農村貧困,推動鄉村生活富裕。

      ——3月8日,習近平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

      9. 提質導向

      要發展現代農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全要素生產率,提高農業質量、效益、整體素質。

      ——3月8日,習近平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

      10. 戰略要地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要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為海洋強國建設作出貢獻。

      ——3月8日,習近平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


    習近平重要論述引發行業熱烈反響
    食業人回應高質量發展宏大命題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會長張崇和: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輕聯將以提高輕工業供給體系質量為主攻方向,深化創新驅動,落實“三品”戰略,以與時俱進的新舉措不斷推動輕工業高質量發展:一是強化科技引領,推動輕工業創新發展;二是注重環境保護,推動輕工業綠色發展;三是推進智能制造,推動輕工業智慧發展;四是優化集群建設,推動輕工業集聚發展。

      中輕聯還將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深入推進“三品”戰略,為廣大消費者提供品種更多、質量更優、品牌更響的輕工產品,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人民國肽集團董事局主席張恒:

      人民國肽集團始終以質量作為企業面向消費者和市場的重要載體,以“搞科研、抓質量、重信譽”作為長期經營方針,取得了良好的品牌信譽、優質的產品質量和領先的科創實力。未來,人民國肽集團將持續發力,尊重市場規律,打破行業技術壁壘,樹立行業新標準,穩抓產品質量安全,在不斷優化產品結構和市場結構的同時,持續加碼品牌核心競爭力建設,推動產品質量穩步提升。

    萬洲國際董事局主席,雙匯集團、雙匯發展董事長萬隆:

      雙匯堅持改革創新,堅持發展肉類產業不動搖,成為全球最大的豬肉加工企業,完成了全球布局。新時代,雙匯著力推進企業向更高質量發展,充分利用全球資源,在國際舞臺上持續開創中國肉類品牌、引領肉類消費潮流、創造肉類美食享受,推動企業再上新臺階,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級食品企業。

    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委書記童定干:

      建德市加大傳統產業改造力度,進一步培育新興產業,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使實體經濟聚焦高質量,發展動力更加強勁;通過草莓小鎮、稻香小鎮的建設,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加快農旅結合、農文結合;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把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工作的立足點、切入點,切實增強老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中關村綠色冷鏈物流產業聯盟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劉京:

      我國冷鏈將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人工智能”的應用,讓機器人參與全程冷鏈成為可能; “大數據”的嵌入,也將會提高冷鏈配送效率; “區塊鏈”的實踐,或將助推冷鏈誠信的建立。未來,一個適應“全球化、現代化、智慧化、智能化”的高端冷鏈運營商、提供商以及全新的冷鏈物流生態體系終會形成。

    山東天久實業集團董事長張九勛:

      作為一家食品原料供應商,要以誠信為企業生存之道,推動食業高質量發展。要把重點放在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要方向,主要抓好原料端的高品質、生產加工端的高安全和高效能、消費端的高認可。

    陜西省食品協會秘書長林曉平:

      實現食業高質量發展,傳統食品工業必須轉型升級,實行產學研結合一體化。從陜西省情實際出發,已經開啟實施“百億西鳳、千億酒業、千億富硒”食品產業規劃,用高質量的產品滿足國人餐桌的需求。

    鄂爾多斯天驕沙棘資源集團董事長李云飛:

      20多年來,集團把沙棘產業與地區經濟、生態修復、產品研發、精準扶貧、美麗鄉村、農民富裕融為一體,取得了豐碩成果。下一步,集團要將沙棘產業做大做強做細做優做特,用扎扎實實的行動,讓沙棘產業真正成為地區經濟轉型發展的新產業、新動能。

    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主任張華榮:

      綠色食品創立了“從農田到餐桌”全程質量控制模式,建立的以安全、優質為核心的技術標準體系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提升了我國安全優質農產品的品牌形象。綠色食品將繼續促進產業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對綠色生態、營養健康食品的消費需求。

    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劉美菊:

      乳業是我國重要的民生行業,乳制品質量達到歷史最好水平。這個質量不僅僅體現在產品本身的質量,而是帶動行業健康且可持續發展的大質量概念。全行業應清醒地認識到,質量是永久的話題,質量警鐘要長鳴,沒有產品質量的保障,就沒有行業的高質量發展。中國乳業將以習近平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食品安全法為依據,對標國際,全面提升企業食品安全生產管理體系建設水平,誠實守信、勇擔社會責任,嚴格執行各項法規標準,充分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努力把乳業打造成中國食品制造質量安全示范行業。

    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裁潘剛:

      “伊利即品質”,這是伊利的最高信條。基于此,伊利贏得 10 億中國消費者的信賴,營收連續位居全球乳業 8 強,蟬聯亞洲乳業第一,譜寫了中國乳業的新輝煌。在全球一體化大背景下,伊利將堅持不斷創新,在全球乳業版圖中發揮更大作用,滿足消費者不斷提升的消費需求。

    陜西師范大學食品學院副院長胡新中:

      要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傳承與創新傳統食品,以創新技術引領食品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傳統特色主食品加工現代化與工業化。同時,在教學中注重基礎理論研究與中國消費者健康需求相結合,培養能滿足消費者方便、美味、健康飲食需求的新型復合食品專業人才。

    西安林志冷鏈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林志敏:

      食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冷鏈物流產業的保駕護航。企業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加快發展冷鏈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進消費升級;聯合行業有志之士,實施并建立陜西省內城際冷鏈物流體系,現已輻射到省內及周邊的地市縣城,計劃用 2—3 年時間,將冷鏈物流承載的好食品延伸到鄉鎮。

    石家莊市食品藥品綜合執法支隊支隊長黃巖松:

      履職盡責就是推動食業高質量發展的最好擔當。群眾反映最強烈、最擔憂、最關注的地方,就是食藥執法利劍之所指,這是執法辦案的基本方向。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合興集團有限公司總裁洪明基:

      經濟要想高質量發展,需要高質量的供給和需求。食品安全是高品質生活最基本的要求,所以,零售餐飲行業要保證每一種食品端上百姓餐桌的時候,都要有相關質檢報告,能夠追根溯源,并形成一種長效機制,用制度保證食品安全。

    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委書記姜景峰: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應做優生態本底、做強產業支撐、做實基層基礎、做大惠民文章,要發展繁榮農村經濟,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是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的重要載體,也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舉措,重點應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把互聯網思維融入農業發展,加快推進農旅深度融合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古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梁金輝:

      通過中國白酒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定能夠從技藝到記憶,從內部到外部,從國家到世界,推動中國文化在全世界范圍的傳播。要落地匠心精神、打造中國精品制造新理念。

    大好河山集團董事長黃國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在傳承孝道文明、共建和諧社會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很多民營企業也在為養老服務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大好河山迎合了我國旅游與養老發展趨勢,開創了“旅游反哺養老”先河;探索出一條適合國情的“走親式”旅游養老發展道路;布局“旅游商城、火車站、汽車站、飛機場四位一體”旅游物聯網發展戰略,互聯互通,實現大旅游大發展大跨越。未來,將繼續精耕細作,提高服務品質,管理逐步走向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專業化。

    中國飲料工業協會理事長趙亞利:

      經過 30 多年的高速發展后,中國飲料工業已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也涌現出一大批具有較高知名度甚至世界知名度的自主品牌,為滿足人們美好生活需要貢獻了重要力量。進入新時代,面對日新月異的消費需求,高質量發展已成為飲料行業的迫切需要與必然選擇。中國飲料行業始終把消費者健康安全放在首位,以匠心智造實現產品營養多元,保證產品質量、降低消耗,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走生態文明發展之路,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保障消費者健康作出更大貢獻。

    江蘇康富源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魯昰兵:

      消費者選擇保健食品,既是對自身健康的投資,也是對生產企業的信任,企業一定要時刻牢記品質為先,堅決杜絕利益第一、以次充好、虛假宣傳等現象。

    中國調味品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白燕:

      我國調味品行業開始注重高質量發展,近年來,生產能力、工藝技術、質量管理及科技水平都有了巨大進步。調味品行業整體的食品安全水平良好,已呈現向提高品質、注重品牌、創新科技、優化結構等方面可持續發展轉變的趨勢。中國調味品協會將帶領行業向智能化、品牌化發展,共同促進整個食品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北京林業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張柏林:

      加強食品人才隊伍建設,引導食品專業向食品營養、食品性狀與口感、食品文化等綜合研究轉變,按照“質量最優、品牌最強、百姓最放心、人民最滿意”的要求,深入鉆研世界最前沿的食品加工與安全新技術,引領原創成果取得更大突破。

    好麗友食品有限公司總監張曉艷:

      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好麗友認為完善體系、全程管理、智能制造勢在必行。好麗友采用從原料到生產再到市場的無縫隙全程質量管理體系,引進國際最嚴格的品質安全管理標準進行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食品產業鏈模式發生深刻變革,成為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

    寧波海思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任英芝:

      誠信是質量的基礎,這既需要企業自身努力,更需要國家政策法規的保障和第三方的技術支持,才能為食品行業的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徐福記國際集團總監孫天珍:

      徐福記持續推進品牌升級,將進一步加大產品研發的投入,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兼具營養健康與美味的產品,使消費者真正信任徐福記品牌。同時,徐福記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創造共享價值,回饋社會,做一個樂于分享,敢于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

    金光集團中國食品企業事務副總裁黃品潔:

      食品企業應勇于擔當,抓住高質量發展新機遇。金光中國食品將積極落實“全員食安”,聯動全產業鏈,嚴把食品質量安全關。

    北京新發地農產品市場董事長張玉璽:

      走進新時代,新發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恪守“守法是底線、品牌是關鍵、文化是靈魂、發展靠奉獻”的企業宗旨,運用新思維、新技術、新業態,做精做細做大做強農產品流通大文章。積極整合優質資源,培育一批站得穩、叫得響、傳得廣的農產品品牌,助力產地農業提質增效,保障首都農產品安全穩定供應,推動我國農產品向高質量發展闊步邁進。

    山東匯洋集團董事長王轟:

      集團始終將質量視為生命線,從海洋到餐桌,層層把關、關關嚴格。進入新時代,匯洋將堅持以國際標準引導質量提升,以技術創新驅動品質發展,營造全員參與質量建設的良好氛圍,讓工匠精神滲入每件產品、每道工序,為社會提供安全、放心、營養健康的海洋產品。

    呼倫貝爾合適佳食品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沈彥忠:

      合適佳將發揮全國放心糧油的加工示范引領作用,大力實施品質、品行、品牌發展戰略,將呼倫貝爾蒼茫謠芥花油和呼倫貝爾合適佳菜籽油,打造成為中國生態原產地健康食用油的民族領軍品牌。

    天津春發生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邢福深:

      春發集團將繼續以消費需求為核心,深度鉆研時尚與經典味道,運用天然級的基礎原料和獨特組方、調香技術,不斷推出全功能的配方和解決方案。調味品生產企業按方生產出品,食品加工業和餐飲業拆料包使用,即可實現加工食品和中央廚房菜肴的標準化和特色風味。

    匯源果汁集團執行總裁崔現國:

      不忘初心,敢于承諾。26 年來,匯源不僅讓國人喝上一杯放心、營養的果汁,更逐步形成高度融合的現代新型農業體系。匯源將做好“我產我食”的踐行者,匠心品質的堅守者,中國農業的筑夢者。

    中國烹飪協會會長姜俊賢:

      中國烹飪協會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區域餐飲經濟和業態之間的發展不平衡、行業發展需要與人才隊伍建設之間的不平衡等餐飲短板,圍繞營養健康、食品安全、人才培養、便利服務、節能環保、品牌引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人工智能應用等方面積極創新工作模式,不斷提升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提高全國餐飲行業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引領全行業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沈陽味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袁德昌:

      食品深加工行業要以人為本,造福百姓,結合互聯網技術,逐步實施、完善食品可追溯體系,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管理水平。新品開發要著眼于滿足消費者對品質、營養健康的更高需求,讓老百姓吃得安心、放心。

    中國罐頭工業協會理事長查長全:

      近年來,中國罐頭行業在積極發展的同時,也在努力向著綠色、安全、營養健康方面轉型升級,并取得初步成效。行業以科技為依托,由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轉變,提品質、增品種、創品牌,為民眾提供更高品質的罐藏食品。

    全國人大代表、飛鶴乳業董事長冷友斌:

      乳企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首先,要擁有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全產業鏈模式;其次,要研發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高品質產品;此外,通過不斷的洞察和創新,激發消費者對高質量發展升級的需求。

    中國安全食品培優孵化系統工程辦公室主任于振華:

      十九大報告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提出,中國的發展要由高速度向高質量轉變,這是轉型時期立足于人民的需要而提出的,將極大地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高質量發展,而食品安全是高品質生活最基本的要求。中安培優(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作為中國安全食品培優孵化系統工程辦公室唯一合法執行單位,將深入開展安全食品培優孵化、安全食品優質標準推廣和安全食品品牌培育等工作,保證每一種食品進入餐桌的時候都有質檢報告、能夠追根溯源,形成一種長效機制,用制度保證食品安全,保障廣大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浙江省金華市常務副市長陳曉:

      浙江省金華市委、市政府堅持“四個最嚴”要求,力保市民“舌尖上的安全”。一是健全食品安全責任體系,強化黨政責任。二是爭創食品安全城市,積極構建食品安全科學治理體系。三是推進食品產業轉型升級,引導金華食業轉型升級。四是推行“互聯網 + 監管”模式,實現監管部門、企業和消費者數據共享。五是實行社會共治,開展行業自律。

    今麥郎集團董事長范現國:

      今麥郎始終堅持從源頭做起,全心全意打造全產業鏈模式,發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市場分化和消費升級,不斷創新,運用高新技術做消費者喜歡的產品,做消費者消費得起的健康、優質、放心的產品。

    北京中康溯源食品安全技術研究院院長李化賓:

      食品安全是高品質生活的基本要求,要靠建立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的食品安全溯源體系來保障。通過互聯網技術,將食品安全溯源信息傳遞給消費者,建立對高質量、可溯源產品的黏性。

    渤海大學副校長勵建榮:

      高素質食品科技人才的培養是食品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渤海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通過本科生“平臺支撐、科研引領、雙創提升、產教融合”的培養模式,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實踐能力、科研能力和創業能力;通過“四維驅動”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培養了研究生優秀的綜合素質、科研能力、道德品質和團隊精神;博士生考取質量和數量連年提升。

    山東百脈泉酒業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李成新:

      百脈泉酒業人將繼續秉持“專業、實干、責任、奉獻”的企業精神,努力為“發展多元化、管理智能化、生產機械化、成本精細化、人才多優化、工廠景觀化”的目標而不懈努力,以打造百年品牌為己任,實現企業的跨越式發展,為振興魯酒作出卓越貢獻。

    山東省乳制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山東省飲料行業協會駐會副理事長蘇理:

      行業協會首先要堅持把行業自律作為一項基本職責,積極引導會員企業誠信經營,堅守安全底線,提升產品品質;其次,強化品牌培育,特別是山東省特色產品品牌的培育;再次,繼續抓好產品信息的可追溯體系建設,讓問題產品無處藏身。

    北京康華遠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肖傳明:

      康華遠景在食品安全道路上已奮斗18 年。目前, “無抗飼料”和“無抗預防”的技術已完全成熟,期待政府能盡早限制抗生素在飼料及養殖中濫用等不科學使用。康華遠景將天然植物運用于畜牧業,解決無抗飼料、無抗保健和健康養殖的肉、蛋、奶食品安全核心技術,為飼料行業、養殖行業和食品行業的質量安全貢獻力量。

      (本報記者 李振中 劉艷芳 粘新 蔣梅 付敖蕾 張麗娟 王光懷 馬永剛王京臣 李軍華等)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中國調味品協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93567.html

    (0)
    上一篇 2018年3月19日
    下一篇 2018年3月20日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