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7日 No.812
1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道德經》八十回
白話文翻譯
國土小,百姓也少,就算有十倍百倍的工具機械,也不去用。讓人民看重生死,而不遠離故鄉。即使有車有船,也沒人乘坐。雖然有盔甲和兵器,也沒有機會陳列用之。讓人民回歸到結繩記事的純樸狀態。吃啥啥香,穿啥啥美,安于自己的居所,樂于自己的風俗習慣。與相鄰的國家可以互相看見,雞鳴狗叫的聲音都能相互聽見,兩國人民至死也不來往。
2
這是道德經第八十回的內容。
初讀之后,總覺得這不對勁,這說的都哪跟哪啊,也不像老子之前的風格啊。
都老死不相往來了,還說什么上善若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呢?
但細品品,不是表面那么膚淺的意思,要帶入老子所處的時代、環境去理解老爺子當年說這些話的意思。
老子生卒:約公元前571年-約公元前471年。
這個時期,是春秋后戰國的中后期,正式兵荒馬亂的年代。
有了這個基礎的環境,在理解這段話,似乎就容易多了。
這段話,實則是老子的“理想國”。就像“烏托邦”一樣。
3
小國寡民
國家小,人民少。
為啥要這么說呢,因為國家大了,人多了,就容易打仗啊,那個時候,打仗靠的是人啊,只有國家大了,才有打仗的基礎,當時一個兵車,即“乘”(shèng)就要配備100人的兵力,車上3人,車下72人,后勤人員25人,合計100人。
國家的強弱,都用兵車的多少來衡量,千乘之國,有一千輛兵車,即為中等諸侯國。
國家小了,人少了,交往也就少了,沖突自然也就少了,大家也更容易和平相處。
在湖南株洲市炎陵縣船形鄉,有個叫做東河村的小村落。這個村子有多小呢,人口只有不到300人。
這個村子最神奇的一點,是自從建國以來,從來沒有出過一起刑事案件,甚至連一般的治安糾紛都沒發生過。
這個村子放到老子的年代,是不是標準的“小國寡民”?
4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我們的歷史上有一個說法,叫做“使用工具會有投機取巧之心”。
這個世界是由懶人推動的,你看現在科技這么發達,很多人連地都不掃了。
你看看這張圖,相比于兩千五百年前,現在有了自來水,有了電熱水壺,已經是十倍百倍的高效工具了。
可就是這么方便的條件,再看看三代人接水的方式有多大的區別?
不說別人,我前陣子還把我家的燒水壺都淘汰了,換成了即熱式的熱水器,連燒水的步驟都省了,按一下就出水。
這樣舒服嗎?肯定舒服,但長期來看,我們變得越來越懶了,越來越貪圖享樂了,這樣真的好嗎?
曾國藩當年當官的時候,給家里孩子寫信,讓兒子下地干活,讓閨女給他做鞋。你說,曾公是缺那點糧,還是缺幾雙鞋啊,他不缺啊。他要求孩子這樣做,是為了讓孩子有他希望的性格和品德。
我們的工具進步的太快,但我們的道德水平呢?
早些年我在學校翻看道德經的時候,我一位同學還調侃我,咦,你咋還看道德經呢?難道是道德有問題嗎?
當時我還反駁人家,放到現在,我肯定不會反駁,我會說,是的,要加強道德建設。
5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這句話同樣也要回歸到當時的環境下去理解,如果按照我們現在的理解,大概率就偏了。
那個年代,通信與交通都不發達,人一旦離開了自己的國家,就成了流民,吃喝拉撒都難以得到保障。
一旦沒有了基礎的生活保障,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下,什么仁義道德就都會拋到腦后,滿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才是重點。
你聽評書里面講,一旦打死一個流氓頭子,羅羅兵們馬上跪倒磕頭“我們就是為了吃口飽飯,我們也不想做壞事”。
而且,在那個年代,一旦出去,幾乎就相當于現在的“失聯”,人沒了就沒了,誰也不知道上哪里去找。
看重生死,讓人們不愿意遠離故土,安居樂業,這是老子希望看到的。
6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
上面說了,即便有高效率的工具,也不去用,這個車和船,其實也都屬于工具的范疇。有車有船,也少坐。
有盔甲和兵器,也沒有地方放。小國寡民,我們本來就人少,不想,也不需要去打仗,也不需要兵器。我們連存放兵器的庫房都不安排。
這是老子反對戰爭,希望和平的態度。
結繩記事,這個是我們最早的記錄方法。
西漢末年的《春秋元命苞》記載,倉頡造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為潛藏。”
文字出現的時候,天雨粟,鬼夜哭,你說這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
的確,如果沒有文字,今天我們也不可能了解到前人的智慧。但文字也有文字的問題,作為一個記錄工具,文字讓人變得復雜,同樣有投機取巧之心。
老子在開篇就說了“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言說的道,就不是恒常的道。那說和寫,又有什么本質的區別呢?
老子說要回歸到結繩記事,難道是要倒退嗎?
其實,跳開“結繩記事”這個表象來看,這還是老子希望人們回歸淳樸本性,有和諧的生活環境,不要打打殺殺這么殘酷。
7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上海有個包子品牌,就叫做甘其食,出處就在這里。
吃嘛嘛香,穿嘛嘛靚,不挑剔,接受并喜歡當下,是不是很開心?
安居樂業,沉浸在自己的習俗里面,開心快樂。
閉上眼睛想想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安心?
別說這是老子的理想國,放到今天,這不也是我們所希望的嗎?
8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前幾年去到丹東,坐船到鴨綠江中間,然后拿著望遠鏡看對面。
看到對面的人們,到河邊洗衣服,溜孩子,距離不遠不近,似乎真的是能聽到對面的雞鳴狗叫。
那是國界,但這也是兩個城市(村子)的邊界。
你看像不像這句話的描述?
老子說的老死不相往來,更偏重于不起沖突,不打仗,而不是真的不往來。
9
這一章,是老子心中的理想國的表述。是對和平,和諧的一種期望。
相比于那些常年戰亂的國家和地區,我們所處的環境太好了。也正因為太好了,才難以理解處在戰亂之中人們真正的需求與愿望。
把自己帶到那個戰亂的環境中,去理解老子所講的這一章,去體會一個滿懷慈悲的老人心中的柔軟與智慧。
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張大寬,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97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