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新開了一家喜茶,今天去看了下,發現出品流程上的改變,這家店打包全是顧客自己搞定。單獨設定了一個自助打包區,顧客拿到東西后自行到自助區打包,上面餐巾紙,吸管,勺子,大袋子,小袋子。。。一應俱全。這個店比較小,座位也就十來張吧,我看有一半的顧客是打包帶走的。
我去過蠻多家喜茶,發現有自助打包區的還是第一次。如下圖:
凡事有利有弊,這個做法的好處就是節省了店員的出品時間,東西做出來后立馬遞給顧客,由顧客自行決定是打包帶走還是堂食;不用面對顧客的各種小要求,一會要個袋子,一會要個吸管很耽誤時間的;顧客的體驗也變好了,打包自由,還不用收費,各種東西無限量供應,店家大方。
壞處呢?也明顯,這個地方也許會成為這個店浪費最嚴重的區域,也就是最大的利潤黑洞。顧客自己打包,吸管多拿一根,餐巾紙多拿幾張很正常的,即使不貪圖便宜的顧客也會多備一點。
沒開過店的老板也許不能理解,不就是一點點一次性用品么,這些東西便宜,要不了多少成本。如果這樣想,就真的錯了。每一根吸管,或者每一張紙確實要不了幾毛錢,但是這些都是易耗品,用量極大,積少成多,算總賬的時候就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就比如我的幾家店,假如每天出600份產品,每份產品的包材成本1.5,那每天光耗材成本就將近1000,一年就幾十萬,這部分成本如果能降低10%,就能多出幾萬的利潤。這樣算賬雖然簡單了些,但就是這個道理。
前段時間,社群里有位老板分享了一篇文章,我不知道來源哪里,一看就是一線的人寫出來的實戰經驗,分享給各位:
我有一個心法,叫“錢都是從雞毛蒜皮里摳出來的”。
雖然聽起來有點粗俗,但是這其實是在強調“降低隱性成本”。
那餐廳的隱性成本都藏在哪里?我給你分享我的三個例子。開餐廳的人都應該知道一個名詞叫“低值易耗品”,像餐廳里的吸管、紙杯、托盤紙、餐具、洗滌用品都屬于這個“低值易耗品”。
這個名詞其實非常誤導人。看起來“低值”不花什么錢,可是這是一項支出不小的隱性成本。
去年,吉野家來了一個新的總經理。他跟我說:陳總,餐廳的托盤紙一個月要不少費用,咱們能不能把這個托盤紙取消?我當時覺得,這一張紙最多一毛錢,成本又低還能起到宣傳的效果,這個錢沒必要省。再說,麥當勞、肯德基不一直在用嗎?
他說:現在大家吃飯,眼神基本不會離開手機屏幕,哪里會去關注托盤紙。最重要的是,他給我算了一筆賬,如果我們的餐廳取消托盤紙,一個月可以節省四萬多塊錢,一年下來就是整整五十萬。聽到這個數據,我立馬就下了決心取消托盤紙。
不僅如此,吉野家所有的筷子和調羹都是在清潔消毒以后,封裝在一個透明塑料袋里,這位總經理建議在出餐臺增加一臺消毒筷子機,讓顧客自取筷子,既保證了衛生,還綠色環保。而且一年下來人工和材料又能省下30多萬。你看,那些你覺得不怎么起眼的地方,實際上藏著非常大的優化空間。
那個文章很長,我只分享了其中一部分。在實際經營店鋪的過程中,情況要復雜得多。作為老板,很多時候都是在尋找平衡點。就比如易耗品,既然對利潤影響這么大,花大力氣降低采購成本不就行了么,或者能不給的就不給,能少給就少給。這樣單一維度的思考是危險的,因為還要考慮顧客體驗啊,還要考慮品牌定位啊,要甚至要考慮到定價或者運營策略啊。。。
你說喜茶的人傻么,難道考慮不到這點么?當然不是,他們也是有自己的考慮,比如,他們這個階段不是很考慮利潤,更加考慮顧客體驗,畢竟有資本養著,對顧客大方點就可以理解;也不排除這就是他們的策略啊,就像麥當勞肯德基的廁所一樣,街上逛街尿尿,很多人就會去他們兩家解決,這不僅僅是引流的問題了,而是一種情感,覺得這樣的品牌大方,值得信賴。
。。。。。。。。。。。。。。。。。。
關于開店筆記社群(點擊鏈接:加入開店社群,提高開店成功率)
很多老板會在公眾號里問問題,公眾號只是發文章的地方,我在上面基本不會交流,如果要深入系統學習開店的東西,學習小而美的開店理念,學頂層設計開店理念,并且和我進一步交流,可以加入開店筆記社群,里面不僅有10000多老板們的交流,每天也有我和社群成員的問答,為開店的和沒有開店的老板們提供方方面面的建議。
開店前加入社群深入系統的學習開店的常識是值得的,因為也許會給你省十幾萬幾十萬。社群有專門的社群平臺,所有人在里面,也有各自的微信群。
詳細情況和進入方法點擊:加入開店社群,提高開店成功率
原創文章,作者:開店筆記,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02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