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位老板問了幾乎一樣的問題,我卻給了相反的建議。
一位老板的大概意思是,自己的餐廳開了2年了,生意不錯,因為自己就是廚師,手里有絕活,顧客口碑特別好,顧客回頭率高。不過對利潤不滿意,開始的時候因為比較保守,定價低,毛利50%不到,做得很累,能否提價?
另外一位老板的情況是,自己的餐廳開了兩個月,也是生意不錯,因為第一次開店,沒經驗,把成本計算錯誤了,定的價格比較低,問能否提高價格。
第一位老板我認為是可以大膽提價的,而第二位老板還不到時候,提價至少一年以后的事情。
為什么?難道僅僅是第二家店時間短嗎?
不是的,背后的時間短只是表面現象,而深層次的原因是因為顧客對第二家店的需求價格彈性要大于第一家店。第二家店漲價,顧客會跑掉很多,而第一家店不會。
什么叫需求價格彈性?簡單說,就是顧客對于價格的敏感程度,越敏感,價格就越漲不得,這就叫彈性大。
舉個例子,食用鹽如果漲價了,你買不買?還是要買,食用鹽的需求價格彈性就小;還有汽油,不管是之前5塊錢一升,還是現在7塊多一升,都必須要加,漲價了,也只能抱怨一下,該加還加。
這是比較極端的例子,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商品的價格彈性不會這么小,因為幾乎沒有東西無法替代,只是替代性強弱不同罷了。
厲害的老板會把自己的產品變得彈性更小,這就是為什么做生意的策略要做“差異化“,要有獨特的賣點,要有自己獨特的優勢,不然,價格空間就很小,便宜了自己不賺錢,漲價,生意沒了。
影響價格彈性主要有4個因素:
1,商品對顧客生活的重要程度。一般來說,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價格彈性較小,非必需品的需求價格彈性較大。
如果你做的不是生活必須品怎么辦?那就讓自己的運營思路盡量往必須品靠。早教不是必需品,但是早教老板天天跟你說,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你會不會動心?孩子未來的競爭能力就是父母的必需品。我店里的甜品不是必需品,但是有很多顧客是一訂就是訂一個月的,就成了必需品,因為變美是女生的必需品。
2, 可替代的東西越多,彈性越大,反之則越小。所以,在選擇項目的時候,要有差異化思維,選擇大眾里的小眾產品,在一個小眾領域,讓自己變得不可替代。
3,購買產品的支出在顧客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彈性就大;比重小,彈性就小。10塊錢的漲1塊,對老板來說漲了10%,但是對大部分顧客來說,基本無感。
4,顧客對大品牌的彈性就小,越是大牌,顧客越是不在乎價格的變動。所以,盡量把自己變成牌子唄。這個就是時間的價值,上面提到的第一家店就有這個優勢。
原創文章,作者:開店筆記,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03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