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人,都會這樣看世界

    2020年11月26日 No.852

    1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道德經》第四十章

    白話文翻譯

    道總是向相反的方向運動,柔弱是道作用的體現。有和無,是天下萬物生成的根源

    2

    “字越少,信息量越大。”

    道德經的這一章,第四十章,就是如此。

    “反”這個字,在《道德經》通行本里面,總共出現過四次。

    雖然出現的次數不多,但其非常非常重要。

    為啥這么說呢?

    因為“反者,道之動”,這也是對全書思想的總結概括。反,也是道運動的基本特征。

    而這個“反”,在道德經中又可以分為兩種意思,一個是“反”,一個是“返”。挨個來看。

    所謂“反”,就是正反的反,講的呢,是萬物之間內在對立的兩面。也可以理解為“陰陽”兩面,反正兩面。陰陽,正反,有無,相反相成,誰也離不開誰。

    也正因如此,“反”無處不在,高矮、胖瘦、美丑,黑白、明暗、貧富、遠近等等等等,沒有高,何來矮?沒有胖,何來瘦?沒有貧,哪來富?第二章里面就講了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沒有“反”,哪里又有對比和變化呢?

    開飯店,搞“霸王餐”活動好不好?

    有人說好,能夠吸引更多人到店嘗鮮,有助于增加客流。

    也有人說,不好,吸引來的都是一群“占便宜”的主,吃完了就拉到了。

    矛盾不?必須矛盾,如果沒有矛盾,就不是現實了。

    那,要不要做呢?

    看情況嘍。根據自己實際的情況,比如菜品、環境、服務等綜合實力,看看是否能支撐起這個免費吃,人來了有多大把握留住人,讓人能夠再來。

    了解了“正”、“反”,之后,才能做到“合”,選出適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如果只能看到一個方面,無法看到整體,問題就很大。

    而所謂的“返”,則是指萬事萬物的的運動,總是朝著相反的方向轉化,即“物極必反”。一張圖,你就秒懂了。

    你看這個月相圖,是不是就是“物極必反”?

    比如我們常說的樂極生悲,苦盡甘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等等這些詞語,都是表示萬事萬物往復循環變化的規律。

    你知道嗎,歷史上,華夏中國曾領先世界一千多年,曾經地球上大的城市,都在中國。

    正因為我們曾經那么優秀,那么厲害,才導致在歷史上的一個階段,我們“睡著了”。

    因為曾經的自高自大,因為曾經的目中無人,導致我們從走向敗落,被侵略。

    再后來,跌倒谷底的時候,我們奮起反抗,贏得了戰爭,隨后通過我們的不斷努力,才有了現在。

    從衰敗,再到興盛,看似一個大的輪回,里面又嵌套著無數個小的輪回。物極必反,否極泰來。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感覺,就是“轉了一圈又轉回來了”。

    曾經有一位餐飲老板來找我咨詢,當時他希望得到的,是一些促銷上的技巧。在我了解了他的情況之后,我發現他缺的其實并不是所謂的技巧,而是基本功不扎實導致的留不住顧客。

    我說,不要在技巧上過于迷戀,而要抓緊時間練基本功,比如做好干凈衛生,做好出品穩定,顧客來了要招呼好。可他當時并不以為然。

    過了大概半年多時間,他再次聯系我,說轉了一圈,又轉回來了,好好練習基本功。說促銷活動在開始效果還可以,但一個月之后,明顯感覺回頭客不多了,活動力度加大,也沒有什么明顯效果了。后來認真向顧客求教,才知道大家不滿意的是出品,是環境,是這些作為飯店,應該提供的最基礎的東西。

    這兩年,當餐飲市場的競爭進一步加劇時,更需要扎實的基本功,才能活下來,才能活好。兜兜轉轉一大圈,又回來了。

    接下來,又說“弱者,道之用”,說“弱”,是道運動的具體表現。

    四十三章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七十八章里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這些都是“弱”的體現。

    再比如,我們每天的新陳代謝的變化,是不是很微弱啊,甚至很難感受得到,但隨著年齡的增加,突然某一天就發現自己有了皺紋,有了白頭發,甚至連系鞋帶之后的起身,都要靠喉嚨的那一聲低吼“嗯”了?很柔弱,很細微的力量,最終卻有了大的改變。

    我特別喜歡的一個攝影方式,叫做“延時攝影”,一次拍百合花的綻放過程,相機整整拍了一晚上。

    若不是將時間壓縮,哪里能觀察到這么“弱小”的變化呢?

    弱者,道之用啊。

    最后一句,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如果從字面理解的話,無生有,有生萬物。

    但是,在第二章里面,又說過“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這就矛盾了啊。有和無,并不是“子母”關系,而是相互相生,任何一個事物,都有有的部分,也有無的部分,誰也離不開誰的啊。

    我們找到了“郭店楚簡”版,這一句是這么寫的“天下萬物生于有,生于無”。

    哦吼,這就有意思了,少了一個“有”,是不是感覺通順了?

    有和無是一個級別,是一樣的,萬事萬物,既生于有也生于無,有和無,是生成萬事萬物的根源。

    3

    這一章,四個關鍵字,“反、弱、有、無”。這是第四十章,道德經總共是八十一章,這一章,正好是在中間,而更為重要的是,這一章,恰恰就是通篇道德經提綱挈領的一章。多神奇啊。

    當然了,有人說,道德經也稱德道經,若把德經放在前面,這就不在中間了。

    是的,沒錯。

    但,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里面所講的道理,是否吸收了,內化了,變成自己的了。

    曾國藩在絕境中,研讀《道德經》,并憑此從痛苦中剝離出來,獲得了新的機遇。他看到了本質,悟出了事物發展的奧秘。

    《教父》的作者馬里奧·普佐說“在一秒鐘內看到本質的人和花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質的人,自然是不一樣的命運”。

    現實中,可不就是如此嗎?

    讀《道德經》,最終想要達到的目的,也正是掌握“道”運行的規律,看清事物,做對決策。

    4

    這一章的道理,雖然不多,但很重要。

    歸結到一點上,就是要能夠用有和無兩種方向來看待事物

    比如說,一幢房子,有的部分,是我們看得見的,比如材質,結構,在什么位置等等。而內部的空間,就是無的部分。如果沒有這個無的部分,這就不是房子,而是一塊大石頭。如果沒有這個有的部分,這就是一個空地而已。

    有和無,是實物的兩面,是無法分隔開的,有無相生。

    當看到有的時候,一定要提醒自己,“無”的那一面,是什么。當看到“無”的時候,也要想到“有”的那一面是什么。這,也是一種“反”。

    牛人,都會這樣看世界。

    最后,祝你“得道”。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張大寬,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1708.html

    (0)
    上一篇 2020年11月27日 09:01
    下一篇 2020年11月27日 09:02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