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線城市上海開過店,在四線小城市開店兩年,現在在二線大城市找店,一對比,深知各個地方開店性價比是不一樣的。結論是越是大城市,越不好做生意,開店的性價比越低。
這個性價比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考慮的:
第一是投資回報周期。舉個例子,我現在的四線小城市的店,在當地二流商圈,月平均營業額4萬,盈利2萬,投資6萬(無轉讓費),3個月收回投資,假如有轉讓費,投資是6+8萬=14萬,7個月收回投資。而我如果要在現在所在的二線城市開一個類似人流量和消費潛力的店,投資至少15萬,如果有轉讓費10萬,那么總投資接近25萬,收回投資需要1年以上,甚至1.5年,因為大城市的而凈利潤率下降。
第二是盈利能力。這段時間找鋪子,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城市的固定投入相比前2年已經大幅提高了1倍以上,但是相反,消費水平沒有提高,競爭反而加劇。網上分流了部分消費者,導致很多行業的各實體店的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及時向餐飲這種受互聯網影響最小的業態,其實也下降了,因為各平臺的抽點都差不多達到了20%。小城市商圈比較集中,房地產地產不景氣已經很多年,商鋪和租金都還沒那么離譜。我算了一下,在小城市凈利潤率我的店可以達到40%,旺季可以到50%,但是在我現在所在的大城市,要做到這個數字基本是沒可能的,能達到30%就算找到了一個好地方,主要是固定成本中租金和人工成本大幅增加。
第三是競爭強度。很多人是看不起小城市的,覺得小城市消費能力差,這是片面的認識。小城市的人總體收入少點,但是能支配的收入是完全不亞于大城市的。這種錯誤觀念導致很多做生意的老板不會把注意力放在小城市,競爭就會小很多。隨便找一個品類,大城市同一個商圈可能有10家競爭對手,小城市可能還沒有開始,或者也就兩三家。競爭強度直接關乎毛利率。
這個三個維度在不同城市間的對比,是為了說明同一個城市在不同的區域,不同的商圈,不同的位置也有巨大的性價比差異。總體來說,在核心商圈,有著絕大的人流的店鋪性價比就不如小型商圈的性價比,小型商圈的店鋪不如社區中心店鋪的性價比。
找店的意義是什么,終極目標就是要在核心商圈找一個只要社區店鋪投入大小的店,或者退而求其次,在小型商圈找一個社區店鋪投入大小的店。我知道這很難,要不怎么老說“運氣”這種虛無縹緲的事情呢。
關于“開店學習社群”
在開店學習社群,我們要用一年的時間見證一個小而美的店怎么做起來的,里面我的分享是系統的,深入的并且跟案例結合的,最終目的是“用頂層設計開店法” 開出一家 “小而美”店。結合我的新店,我會全程直播總結開店的全過程。
里面除了我的分享 ,還有各行各業老板的相互交流學習。現在已經有1300多位各行各業的老板加入社群了,也歡迎您的而加入!
原創文章,作者:開店筆記,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05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