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偷懶,把“創業開店社群”里我分享的文章搬出來了。
合伙是開店前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今天我們就是探討這個主題,各位老板討論得非常熱烈,積極分享了各自經歷和建議,大家分享的合伙故事因為真實所以都很精彩,可以寫成一本“合伙往事”的書了。
全文如下:
我第一次開店是跟同事合伙的。關系很鐵的同事,認識很長時間了,也算是朋友。餐廳是我先一個人搞起來的,兩三個月后,他知道了,餐廳那時候剛好度過了最艱難的前三個月,扭虧為盈,他說要加入進來。因為之前一起工作就經常討論創業的事情,苦于沒有行動力沒搞,他看我搞起來了,二話不說投錢了。沒有過問太多細節,簽了協議就開始了。
協議核心內容如下:
第一,他投了30萬,占比30%。總股本是按照當時我的總投入來計算的。
第二,他不參與日常經營。我是全職在店里,大小事情我說了算,并且拿出10%凈利潤作為工資。
第三,一個季度算一次賬,分紅一次。
合作了一年,中間雖然有過爭吵,但是總體比較愉快。包括后面發現那個店有三大先天性缺陷,即使盈利,我也決定不再繼續下去,也得到了他的支持。后面因為經營得坎坎坷坷,其實沒有分過一次紅。餐廳經營的賬面非常細,要記賬和對賬是一個巨大的工作,但我們都耐著性子完成了各自的工作,背后其實更多的是出于對對方的信任。
餐廳轉讓完成后,按照他的股份把資金給分了,也算是和平分手,現在我們還是很要好的朋友關系。對于當年的經歷,我們只能感慨創業的艱難,各自的不易。
小本生意,我是不太愿意合伙的,怕內耗。所以,第一個店都是自己一個人起步,后面他的加入,主要是朋友關系難推脫。
第二家店因為投入更小,經驗更豐富了,我更加覺得沒必要合伙了。如果有合伙人,我老婆算是一個,不過這種夫妻利益共同體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合伙。你看,馬云老婆和李彥宏老婆還有潘石屹老婆都參與公司的創建和運作,誰會把他們稱作合伙人呢。
有一句話說得很對:想要跑得快,就一個人,想要跑的遠,就得一伙人。
合伙,對于不同的事業或者事業的不同階段,都有他的必要性。所以,事業要做大,單打獨斗肯定不行的,合伙就成了必然。
那么合伙要注意什么,今天群里很多童鞋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和理解。我這里簡單說幾個關鍵字,要看詳細的,去群里爬樓鍛煉身體啊。
合伙關鍵字:
內耗:人是這個世界最難搞定的東西,合伙很容易形成內耗,內耗有了,注意力就不再生意上面了。生意就越來越差,內耗就更嚴重。
互補:考慮清楚為什么合伙,是需要對方的資金,能力,資源,人脈?還是要分攤風險?
合伙重在“和”:性格要互補,目標要統一,要求同存異。同,就是大家走在一起是為了賺錢,不是為了相互斗爭。
協議:先君子后小人,丑化說在前頭,合作的規則1234白底黑字寫下來。
一個老大:只能一人當家做主,既有民主,更要集中。
股權:股權的大小,不應該是純資金說了算,還要看付出多少,資源,人脈,技術等等,不然后期必定怨聲載道。
分工:群里有位韓國代購的朋友跟她朋友合伙7年,居然沒有七年之癢,主要是他們有分工,她管大事,大方向,朋友管小事。分工明確,不扯皮,不推卸責任。
溝通:很多人提到了發脾氣,爭吵,這里涉及到了溝通的藝術。溝通確實是一門藝術,但也是一門技術,我之前講過一本書“關鍵對話”就是一本講如何有技術的溝通的書。喜馬拉雅里我把重點都摘抄出來了,大家可以去聽一聽。非常有效。
回報:很多合伙,是一個全職,一個兼職,全職的得不到合理回報肯定會有意見,所以,把回報說清楚至關重要。可以是工資,也可以是分紅。
增量思維:群里有位朋友提出來的,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精神境界了。存量思維容易導致窩里斗,你死我活,你輸我贏,只有增量思維才是一種雙贏的思維。
契約精神:這個比協議更高一個層次,因為很多東西,協議上是沒有的,很多東西也是口頭說出的承諾,契約精神就是要求我們言必行,行必果。這個信任成本才會低些,合作起來就沒那么累。
大家期待已久的“開店學習社群”已經建起來了,已經招募了來自395多位來自各行各業的老板,在這里我們將見證一個小而美的店如何做起來,同時還有各行業老板相互交流探討學習,共同成長。期待你的加入。
原創文章,作者:開店筆記,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05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