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分享了我在梳理產品時經常使用的一種方法,其實這種方法是在商業上被廣泛運用的一種思考方式。很多地方可以用同樣的原理來讓自己的思考方式更加條理化,更加清晰易懂。
先舉兩個例子:
比如在店員管理方面,因為店員的情況不同,應該施與不同的管理方法。那么這個“情況不同”怎么更清晰的定義呢。其實按照能力的強弱和工作意愿的積極與否,可以分為四種員工。
有能力有意愿的店員,這類店員應當重用
有能力無意愿的店員,這類店員應當找出原因,多做思想工作
無能力有意愿的店員,這類店員應當加強培訓,多鍛煉,讓其變得夠能力
無能力五醫院的店員,這類店員應當開除
還比如在做產品和價格規劃或者調整的時候,各個大類和小類應當相互協調,讓東西看起來高性價比,而且還賺錢。按照產品的競爭力強弱和利潤高低,可以分成四類:
競爭力強利潤高的產品,這類產品應當放在顯著位置,重點推薦,是利潤的主要來源
競爭力強利潤低的產品,這類產品是走量產品,用來平攤固定成本,也是用來拉開與競爭者距離的產品
競爭力弱利潤高的產品,這類產品成本一般比較低,往往是利潤的來源之一。也是為了與競爭者看齊的產品。
競爭力弱利潤低的產品,這類產品當然不會主動放店里,但是在運營過程中,有一些產品慢慢就變成了這類無競爭力無利潤的產品,應當主動淘汰。
現實運營一個店面的過程中需要分類管理因類施策的例子很多,都可以采用這種方法來分析決策。
這個過程可以總結為以下兩個步驟:
第一,選擇影響一個事情的關鍵雙要素。這兩個要素是核心的,關鍵的,最重要的。這一步很關鍵,因為影響一個事情的因素往往非常多,但是哪個排第一排第二需要老板自己思考。
第二,按照兩個關鍵要素的不同強度分成四類。分別是強強,強弱,弱強,弱弱。
分類完成后,你會發現思路一下子理順了很多。辦法就很順利的出來了。
很多人在微信里問項目選擇的問題,其實完全可以用這個方法幫自己選擇。聽完馬上試試吧。
原創文章,作者:開店筆記,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05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