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3日 No.818
1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1]得執而殺之,孰[2]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3]殺者殺,是謂代大匠[4]斫。夫代大匠斫[5]者,希有不傷其手矣。——《道德經》第七十四章
白話文解釋
人民不畏懼死亡,為何還要用死亡來恐嚇他們?如果能讓人民都畏懼死亡,珍惜生命,那些為非作歹亂來的壞人通通都會被處以極刑,那么誰還敢亂來呢?生殺大權有專人掌管,如果任何人都能替代專管殺人的人去殺人,那就相當于代替了工匠去做砍削的工作。外行用工匠的工具去做專業的事情,很少有人不把雙手弄傷的。
2
這段理解起來不太容易,道德經里面,幾乎全都是結論,比喻,鮮有推導過程。
這就像不告訴你是什么為什么,只告訴你怎么做,甚至這個怎么做,都需要“泡發”之后,才能理解個差不多,自然是不好讀了。
但,人與人的差距,不就是通過這些“難讀,難學”的知識拉開的嗎?如果都是簡單的像一一樣的東西,那還如何拉開差距呢,你說是吧。
這段話的理解,同樣需要帶入場景,這個是理解道德經必須要做的事情,想想老子對面坐的誰,在什么情況下說的。
比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能說這句話的前提,肯定是對面的統治者已經在某些地方實施了“暴政”,同時,已經有一些民眾“不懼死亡”了。
即便不是本國,也是其他國家出現的事情,畢竟那個戰亂的年代,找點這些例子還是很輕松的。
老人家苦口婆心的在給管理者提意見,人們已經不怕死了,你就別瞎折騰了,“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在實行這樣的高壓政策,效果不會好的。
更好的方式,應該是讓人們對未來有希望,引導他們好好過日子,然后讓他們知道,那些胡作非為的人會受到嚴刑峻法的制裁,樹立好的榜樣,做壞事必法辦。
當民眾看到好人能過好日子,而壞人要受到懲罰的時候,安定和平的生活也就來了。
這是一個引導的過程,而不是“簡單粗暴”的生殺就能達到的。如果一個統治者手里只有生殺這一件工具,國家肯定是治理不好的。例如秦朝當時的嚴刑峻法,動不動就殺人砍人,最后不還是被起義推翻了嗎。
國君雖然掌握著生殺大權,但這個權利,應該是去輔助“天道”的,而非隨自己的性殺人,天道為“正”,人道為“奇”。
天可以做到“無親無疏”,可以做到“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可人道做不到啊,一旦開了殺界,誰該殺,誰不該殺,法律是否完備,判案調查是否詳盡,等等一系列問題就出來了。
人道本就不足以應萬物,以人道治天下難免混亂,此時若統治者還要越俎代庖去掌管生殺大全,甚至以生殺來治國,天下能不亂嗎?
這不就是一個技藝拙劣的人,卻拿著工匠的工具亂砍亂殺,能不傷手,能不要命嗎?
3
暴政背后的另一個含義,其實就是沒有重視人,沒有尊重人。
人們已經過的很不好了,沒有希望了,甚至連死都不怕了,統治者還要用這種“高壓”的政策來對人,甚至不允許表達不滿,誰說就殺誰。
這樣的君主,人民又如何能夠心甘情愿的賦予他權利,臣服于他呢?
古代如此,現在亦如此,有些管理者,甚至老板們對內部的管理都是“高壓政策,搜刮政策”。
不但如此,對員工們也總說“能干干,干不成就走”,并沒有多重視員工,甚至還有的會當眾說“三條腿的蛤蟆不好找,兩條腿的活人多得是,走了還怕找不到人”。而且,動不動就是罰款扣錢,甚至使用一些不那么體面的手段“逼”員工離職的。
如果你,或者你的孩子在這樣的組織里面工作,你會支持他嗎?我想大概率不會吧。
那么現在,請你琢磨一下,你曾經是否有意無意的做過這樣的事情,或者說過這樣的話嗎?
無論是治理國家,還是管理企業,管理者的手里決不能只有一個工具,尤其是簡單粗暴的工具。
4
那,這些道理,能夠怎么用呢?
①、少評判,多幫助
咱們別想治國了,就想想如何管好自己的企業,管好自己的家庭。
殘殺的政策,我們可能也不會用,但高壓的政策,我們可是經常用。
動不動就“收拾”一下員工,這真的非常不好。
員工做的不好,是需要幫助的,而不是單純的評判。
如果批評就能令員工的能力大幅提高,那么世上就不應該有做不好的員工,更不會有做不好的公司了,你說是吧。
②、少發火,多鼓勵
你的火氣大嗎?經常給員工發火嗎?
如果是的,那么恭喜你,你找到了你以及你的組織發展的瓶頸。
發火,也是一種變相的暴政,同樣也是寄希望于讓員工“害怕”而好好干活。
但第75章里也說到了,00后的員工,是“老板不聽話,我就辭職”,他們背后的機會太多了,退路太多了,又如何能“怕”你一個老板呢?
所以,趕快收起你的“火氣”,多去夸獎與鼓勵他們,這才是讓組織變的更好,讓“人民”更喜歡你的捷徑。
③、賞罰分明,別打漿糊
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一切的賞罰措施,都要能夠體現出來組織的價值觀及是非觀。
因此,獎罰一定要明確,切記打漿糊。
組織最重要的是目標一致,方向一致,如果賞罰都不分明,都會出現打漿糊的情況,那么目標和方向又如何保證一致呢?
因此,組織的價值觀是什么,需要你長期不斷的去和員工宣講,同時還要把那些與你們方向不一致的人盡快的“過濾掉”,才能確保組織的健康發展。
好了,今天就讀到這,祝你“得道”。
References
[1]
吾: 文中指代道,也指代王道。[2]
孰: 碑本原作”熟”,與”孰”通,意為誰,何。[3]
司: 本義為職掌、主管,引申為執掌者,主、根本。[4]
匠: 泛指各種工匠,引申指在某一方面造詣高深的人,又表治理之意。[5]
斫: (zhuó):砍,削,斫。代斲,即代替別人去做自己難以勝任的事情。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張大寬,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08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