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人民網
論文電子版截圖
最新研究發現
病毒源頭應為進口冷鏈食品
2020年6月11日,1例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突現,打破了北京連續56天無新增病例的平靜。該患者馬上就被收治,病情也很快得到控制,但是他從何處感染了病毒,卻成了一個謎。
結合指示病例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大數據分析,通過對其所到地區和接觸人員的排查,本市繼而發現,2份來自北京新發地市場的環境樣本呈現新冠病毒核酸陽性。
隨后,新發地市場538名員工接受病毒核酸篩查,又有45人呈陽性。新發地市場隨即成為關注的焦點,北京市有關部門果斷對該市場采取關閉措施,以有力遏止疫情的蔓延。
6月中旬,北京進一步推進核酸篩查,共發現368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
這些感染者均與新發地市場有直接或者間接關聯:其中169人是新發地市場的工作人員;103人于5月30日至6月12日期間去過新發地市場;其余96人均為上述人員的接觸者。未發現獨立于該市場的早期傳播鏈或獨立傳播鏈。
這提示,新發地市場是此次疫情暴發的單一源頭。
新發地綜合交易大廳負一層(牛羊肉廳)感染工作人員分布
結合新發地市場流行病學調查,研究人員初步確定綜合交易大廳地下一層(牛羊肉大廳)水產區S14號攤位可能是感染的源頭:S14號攤位的7位工作人員均為新冠確診病例,且癥狀出現時間相對較早。
根據流行病學模型推斷的疫情開始時間范圍內,共有5位顧客新冠抗體檢測陽性,且這5位顧客都到訪過S14號攤位。這5位顧客及其密切接觸者在過去14天內,都未到訪過中高風險區域或接觸來自中高風險區域的人員,進一步提示疫情是由新發地市場向外傳播。
新發地市場聚集性疫情中的病例和環境樣本中獲得病毒基因組序列分析表明,其病毒序列具有明顯的突變特征,和我國之前所發現的本土及輸入病例均不相同,揭示該次疫情應為單一性的境外輸入。
研究團隊進一步利用自主開發的低病毒載量樣品處理方法,對110個病例和環境樣本進行了高通量核酸測序,共獲得了72條高質量的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
分析發現,這些序列均具有8個特征性突變位點,這些位點在我國此前的本土和輸入病例中從未發現過。
與新冠病毒基因序列數據庫比對,發現除C6026T突變位點之外,具有其它7個突變位點的病毒主要存在于歐洲。這些結果進一步提示,本次疫情的病毒應為單一性的新發境外輸入。
綜合上述結果,同時確認S14號攤位的工作人員未接觸過疑似或確診新冠病毒感染者,且5月至6月初期北京也無報告新增感染病例,提示病毒極可能來源于境外輸入。
進一步調查顯示,S14號攤位售賣的物品中冰鮮三文魚是唯一來自境外的商品,且攤主曾于5月30日從某供應商處采買過從存在新冠病毒疫情國家進口、包裝完整的三文魚,在市場內切割處理后零售。
為此,研究人員對新發地市場內所有三文魚供應商的冷庫進行了采樣檢測,發現某供應商有5份魚體拭子樣本呈新冠病毒核酸陽性,其中1份未開封魚體拭子樣本中測序獲得的病毒基因組序列與本次疫情中人和環境樣本中的病毒高度同源。
因未能從魚體上分離獲得活病毒,因此尚無法證明魚體上的病毒活力。但是將高質量病毒基因組序列特征分析與流行病學調查結合,提示來自境外疫情高發區的冷鏈進口食品,極有可能為本次新發地市場聚集性疫情病毒源頭。
在文章發表過程中,中國疾控中心報告從青島獲取的冷鏈食品中分離出新冠病毒,進一步提示冷鏈食品可能是新冠病毒傳播的重要途徑。
青島首次找到證據鏈
新冠病毒可由物傳人
10月20日,青島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公布了一個震撼信息。
青島市副市長欒新在會上表示:青島此次疫情防控工作,在世界上首次找到了充分的證據鏈,證明新冠病毒可由物傳人、新冠病毒在冷凍下可長期存活。
青島從工人搬運的進口冷凍鱈魚的外包裝陽性樣本中,檢測分離到活的新冠病毒,這表明,感染源頭是進口冷凍鱈魚的包裝。并證實,接觸新冠活病毒污染的外包裝,可導致感染。
中國疾病控制中心在官網通報中也表示,本次從青島冷鏈食品外包裝分離出活病毒,提示新冠病毒以冷鏈物品為載體具備遠距離跨境輸入的可能。在特定環境條件下,物品表面存活的病毒可能導致無有效防護的易感接觸者發生感染。
多個跡象表明
進口冷鏈食品包裝帶有新冠病毒
據長春發布20日晚通報,9月18日,寬城區對某食品公司品名為紅太陽俄須的魷魚須外包裝樣本進行常規監測,其中1份樣本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為陽性。9月19日,市疾控中心復核為陽性。
經核查,該產品為琿春某公司從俄羅斯進口,銷至長春市。
7月3日,大連海關從裝在厄瓜多爾企業生產的凍南美白蝦集裝箱內壁一個樣品樣本中,從厄瓜多爾企業生產的凍南美白蝦的三個外包裝樣本中,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
同日,廈門海關從厄瓜多爾企業生產的凍南美白蝦的兩個外包裝樣本中,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
7月14日,江西萍鄉,厄瓜多爾進口凍南美白蝦集裝箱內壁和外包裝檢測出新冠病毒。
同日,重慶沙坪壩區,厄瓜多爾進口凍南美白蝦外包裝檢測出新冠病毒。
7月16日,云南,凍南美白蝦包裝箱外表面樣本檢測出新冠病毒。
7月23日,遼寧大連,凱洋海鮮的冷庫食品、加工車間、宿舍、食堂等食品和環境的多份樣本檢測出新冠病毒。
8月9日,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對冷鏈食品及從業人員摸排檢測中發現,有3家企業自大連口岸進口的同一外籍貨船冷凍海鮮產品外包裝樣本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疑似陽性。
從以上報道可以看出,在進口冷鏈食品中發現的問題很多,據不完全統計,今年7月以來,中國已有9地先后在冷凍食品或包裝上檢出新冠病毒陽性。
早前,在不時出現的疫情新聞報道中,關于病毒是如何傳入的有多種推測,盡管有很多聲音都認為食品冷鏈輸入的可能性很大,但卻沒有過硬的證據。
然而,從青島的疫情發布會中我們可以看到,冷鏈輸入的風險確實存在,“物”是可以傳給人的。
那新冠病毒在物體表面能存活多久?
●人體皮膚——9小時
●不銹鋼、耐熱玻璃和塑料——58~85小時
●手機屏幕——最長存活28天
●鈔票——2~3天
(例如棉質)
相比,在無孔或光滑表面
(例如玻璃、不銹鋼)
上存活時間更長;在紙質鈔票上存活時間比在塑料鈔票上更長。
結 語
此前,我們看到在防控中大多都是以防人為主,而對“物傳人”的關注和研究很少。但本次的最新研究,證實了“食品冷鏈輸入”這條傳播鏈是存在的。
由于現時國內偶發的病例和嚴峻的輸入風險,國內的餐飲從業人員一定不能掉以輕心,還需勤洗手、戴口罩、少聚集;要嚴格遵守各個環節的衛生消毒,購買回來的進口冷凍產品,建議先給外包裝消毒后再放入冰箱。
另外,外出購物及接觸生食后,手不要揉眼、摳鼻;加工存放食品時要生熟分開,防止交叉污染;食物要煮熟、煮透,徹底加熱可以把微生物全部殺滅。
投稿郵箱:861139149@qq.com
商務合作:13265099024、17724287321
覺得我們“好看”的
請點擊此處↓↓↓
原創文章,作者:紅廚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08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