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2020年11月3日 No.829

    1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白話文解釋

    以無為的態度作為,以不多事的態度做事,最好的味道,就是沒有味道。大事都是從小事做起的,積少才能成多。用德來對別人的怨。計劃做難事要先從容易處著手,計劃做大事,先從小事情開始。天下所有的難事,都是從容易的事情做起的,天下所有的大事,都是從小事做起的。所以圣人不認為自己在做大事,所以能成大事。一個能夠輕易承諾別人的人,一定不值得信任,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一定會遇到更多困難。所以圣人把所有的事情都看的很難,反而沒什么難事了。

    2

    這一章,一開局就是三個排比句,duangduangduang三槍打過來,先給你干懵了再說。

    這三句話,多家注解的都有所區別。理解起來就不那么容易。

    但沒關系,我們的語文老師,都會交給我們一個技能,叫做“結合上下文分析”。

    繼續往下看,難從易起,大從細起,這就是重點么。

    所以,這一章說的,第一個是難和易,第二個是大與細,如果再要加一個字,那就是“反”。

    這個“反”,雖然在道德經里面只出現了4次,但非常重要。在42章里面就說“反者道之動”,這個“反”就是道運動的規律,在這一章同樣也體現了這個規律。

    大與細,是相反的,難和易也是相反的。

    尤其到最后一句,說把所有的事情(尤其是容易的事情),也當做難事,就沒什么難事了。這也是反直覺的思考方式。

    3

    既然是“反”,那么前面三個排比句,與下文肯定是相符的。

    為無為,作為領導者,管理者,如果啥事情都自己上手,親自去做,這絕對是組織的災難。你看那些員工有在討論國家大事的組織,高層大概率是喜歡插手具體事務的人。

    《荀子·王霸》里說“主好要則百事詳,主好詳則百事荒 ”,做領導的要關注要點,指明方向,下面的人自然會做好自己的事情,事事都有人做,自然就好了。要是一個喜歡啥都管,啥都插手的領導,下面的人就不會做事情了,于是往后撤,老板你說咋辦,老板能有多少時間去管那么多事啊,于是事事都沒人干,不倒閉還等啥呢。

    因此,作為管理者,別亂來,抓重點,無為而治才符合道。

    為無為說完了,緊接著再遞進一層,事無事。

    做領導的,當管理者的,如果想一個直升機一樣在下屬旁邊叨叨叨,你覺得效果會好嗎?朝令夕改,一會一個想法,一會一個變化,這樣的領導,下屬能受得了嗎?還有那些因為個人喜好而不喜歡那個人,給穿小鞋的,你說討厭不?

    這不是開玩笑,這樣的領導不在少數。這叫啥?

    這就叫做“事多”,讓下屬好好干,少去給下屬找麻煩,別拿著雞毛當令箭,你在后面做好支持者就成了。

    為無為,事無事,兩層遞進之后,再做比喻感嘆一下,味無味。

    這就好比,最好的味道就是沒有味道。

    前些年我們普通老百姓才能喝得起飲料的時候,是不是那些口味極重的最受歡迎?

    你看這兩年,新興的瓶裝飲料都是啥?什么元氣森林之類的,是不是都在降低“味”道?

    口渴的時候,最解渴的飲料是啥?是不是白開水?

    “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采用最樸素的烹飪方式,忙碌了一天的陳師傅開始制作燕皮”,看到臺詞你就知道出處在哪里了吧?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層層遞進,核心要義,就是“為無為”。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這句話也不太容易理解。

    大從小來,多從少來,這是自然規律,但我們經常會忽略這一點。

    為啥呢?

    你看現在經常有組織企業游學,一群企業家去探訪那些優秀企業。

    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見大不見小。學的都是優秀企業做大了以后的方法和策略,結果拿回去用了,收效甚微。

    為啥呢?

    就是忽略了大企業是從小時候長起來的,自己所處的階段沒有達到大企業目前的階段,照搬現在人家用的方法,與自身不匹配,自然會出問題。

    那要怎么學呢?

    學人家小時候啊,學人家和自己體量相當的時候,是怎么選擇的,是怎么做的,然后再結合自己的情況作出調整,見小再見大,才是正確的姿勢。

    報怨以德,這個爭論很大的。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 憲問》

    孔子的理念,就不同意以德報怨,主張以直報怨。

    那老子為啥要說報怨以德呢?

    原因是,他老人家主張的是“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我們洗漱都是要用水的吧,你說,水會挑人嗎?會因為你洗臉之前罵了兩句水,它就不把你的臉洗干凈嗎?

    不會的,無論你身份高低,性別男女,資歷如何,他都不會在乎這些,都會把你的臉洗干凈的。

    因此,老人家才說,報怨以德,真能做到如此,那境界的多高啊,不容易啊。

    我猜測,孔子可能也覺得,這太夸張了,絕大多數人都做不到啊,同時,這樣對有仁德的合作者不公平,于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我也比較贊成這個觀念。

    接下來的就很好理解了,“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這句話對我們的影響很大,相信你也聽說過。

    別輕易許諾別人,做不到容易被人貼上“不誠信”的標簽。把以后的路就都堵死了。認真對待每一件事,把小事都當做大事做,也就沒什么難事了。

    4

    又學了一堆道理,能怎么用?

    ①、為無為

    大家都喜歡學華為,任總曾表示,要“砍掉高層的手腳,砍掉中層的屁股,砍掉基層的腦袋”。

    重點看高層,沒了手腳意味著啥?就是別瞎動手,別瞎找事,盯住重點引導方向就成了。

    當老板要是管不住手,自己就成了整個組織的瓶頸,想要再發展就難了。

    所以,作為管理者,少做具體的事情,做好下屬的支持者。

    ②、少承諾

    輕諾必寡信,輕易承諾別人事情的人,最終肯定會因為事情做不到而不再被人信任。

    因此,做出承諾的時候,一定要想好,做不到的就別承諾,承諾過的就要盡可能去做到。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論語·顏淵》

    子貢問如何管理國家,孔子說,讓老百姓有吃的,有部隊保護(安全),讓人民相信統治者。

    如果必須要去掉其中一項呢?

    孔子說,那就不要軍隊了,吃飽,信得過就成。

    子貢又問,那再去一個呢?

    孔子說,那就把吃飽去掉吧,人終究有一死,但沒有了信任,過必亡啊。

    同理,如果下屬都信不過管理者了,組織的日子也就快到頭了。

    ③、大事于細

    天下無難事,只要肯放棄,不對,不是這個版本,重來。

    天下無難事,只要肯拆分。

    再大的事,拆成小的細節,再一點點的完成,就成了。

    就比如說我學道德經,通篇八十一章,雖然通篇只有五千多字,但架不住信息量大啊,不容易啊。

    咋辦?拆分唄,一天學一章,學完之后,寫成筆記,同時發出來給你看。然后,每篇大約兩千字,一個字一個字的敲到屏幕上,就成了。

    逐步拆分,就把學完道德經這件事情,拆分成在鍵盤上敲下一個個的字幕,簡單了吧?

    對你來說也一樣,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大事,拆分之后,分工出去,無為而治,就成了。

    最后,祝你“得道”。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張大寬,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09175.html

    (0)
    上一篇 2020年11月2日 13:45
    下一篇 2020年11月3日 04:08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